APP下载

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的英译名称分析及其优化策略

2020-06-18郭洁

关键词:英译多媒体人才

引用格式:郭洁.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的英译名称分析及其优化策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103-108.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0.05.015

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5-0103-06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为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作为“一带一路”中国境内沿线地区之一,河南以青铜文明最为辉煌。青铜器名称包括器型、纹饰、铭文、工艺等几部分,是古代文明传统、习俗、文化的缩影。目前,河南博物院青铜器展品的英译名称中存在有漏译或错译等现象,翻译文本亟须完善修订。河南应重视译文审校,制定标准并推广;以目标读者为导向,制定文物翻译策略;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外宣传;重视人才培养,多渠道引进人才,以塑造更加国际化的河南形象,传播河南青铜器文化。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青铜器名称;英译;多媒体;人才

河南博物院是河南省最大的博物院,也是國家级重点博物馆,其馆藏藏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可以说代表了河南省内博物馆的最高水平。对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及其译文进行分析后发现:译文整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个别青铜器名称漏译或错译现象。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界讨论文物翻译策略的较多,而涉及具体文物翻译的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拟选取青铜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的英译名称为例对其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思考与建议,旨在增强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文化窗口的语言宣传功能,展示河南历史底蕴,树立河南更好形象。

一、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的英译名称错例分析

目前河南博物院共展出青铜器54组,涉及兵器、酒器、食器、生活用具、乐器五大类。这些青铜器的英译名称存在漏译或错译等现象,涉及器型、纹饰、铭文、工艺术语等,现分析如下,并提出参考性译文。

1.青铜器器型的翻译

青铜器的名称大多是根据其器身上的铭文得来的。起初,很多国外学者使用“威妥玛”拼音来音译青铜器的名称,如“簋”译为“kuei”,“尊”译成“tsun”等,这种译法在当时的西方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缺陷是无法与中文名称准确对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直接采用中国拼音这一更具中国特色的译法,如“簋”译为“Gui”,其中器型名称的首字母大写,整体采用斜体,以与英语词汇做出区分。这种译法有效保留了中国文化元素,但同时在短期内使很多学习了“威妥玛”拼音式名称的西方人无法与现今名称对应,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目前,中国大多数博物馆均采用中国拼音译法,国外许多博物馆也采用了这种译法。

青铜器的特色之一是其器型与其功用密切相关,因此,译文中也应对青铜器的功用加以说明,可以采用文内注释的形式,如“Zun(wine vessel)”,“Ding(food container)”等;也可以采用增译的形式,如“Ding,food container”,以完整体现其文化内涵。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展品的英译名称中,大部分都采用了音译器型加增译其功用的译法,但仍有一些器物存在英译名缺失或错译器型的现象(见表1)。

可见,在河南博物院的翻译样本中,很多青铜器的英译名称或是缺失了对其功用的介绍,或是缺失了对其器型的说明。例如,河南博物院的镇馆宝之一“云纹铜禁”,英译文“Bronze Jin with cloud design”中缺失了对“禁”的解释。禁,盛放酒器之用,起源于西周初年,消失于战国时代,类似于后世的茶几和案子[1]。此处应该增译“云纹铜禁”的功用为“table for wine vessel”。

展品名称的翻译中还有一类对青铜器器型错译的译法是将其功用直接进行意译,即转换为英文中近似功用的词语,如将“壶”翻译为“pot”或“flask”。以上两种译法与在古代作为酒器的“壶”的意思相差甚远;而“盘”在古代是一种盛水的器具,并非现代英语中“plate”的意思。古代青铜器的器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代表着古人制作生活器具的智慧,更是青铜器最初铸造的意义所在。这类与现代器皿名字相同但功用相差巨大的青铜器名称,均需采用音译加增译的方式将其与现代器具和西方器具区分开来,以体现青铜器器型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青铜器纹饰的翻译

青铜器纹饰的变化规律和时代差异是青铜器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不同时期青铜器的纹饰会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社会观念的不断改变而变化[2]。由此看来,青铜器纹饰是区分青铜器、赋予其特殊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因此,翻译时应忠实原文,保持译文与原文信息的一致,不可漏译,更不可错译。河南博物院青铜器展品的英译名称中纹饰漏译与错译示例见表2。

青铜器纹饰大致可分为几何纹和动物纹两大类,常见的几何纹有云雷纹、弦纹、乳丁纹、圆涡纹、三角纹等。这类纹饰大都以其几何形状命名,较为直观也容易理解。同时,几何形状在中西文化中均存在,消除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属于较为容易翻译的类别。“双凤双狮花鸟纹铜镜”的译文中,遗漏了对“花鸟纹”的翻译,需完善增补。而动物纹除虎纹、蟠虺纹(蛇纹)、鱼纹、龟纹、龙纹、鸟纹等外,还有两种中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及其相关纹饰:夔纹和饕餮纹。

“夔纹”是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重要纹样,主要指张口、一足、卷尾的动物侧面形象。这类动物形象被普遍认为是神话类动物龙形的一种[3]。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上出现的“夔纹”,都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无论是夔的形象还是其象征意义,都很难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对应词语,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拼音加注释的方式,即将“夔”译为“Kui\|dragon”。在殷商初期,并没有夔龙纹的说法,人们习惯于把所有具备单腿这种特征的动物纹样(包括夔龙纹和夔凤纹)叫作夔纹[4]。因此,夔凤纹是一种夔纹,而并非夔纹和凤纹。“夔凤纹铜鉴”的译文将“夔凤纹”分为“夔纹”和“凤纹”分别进行翻译,是对该纹饰的错误理解,也会使读者产生误解。

“饕餮纹”是一种想象动物纹。想象动物纹借助于想象力,突破既有形式和时空的限制,把理想与现實融合起来,使之更易于表达情感,更充分地表示寓意。想象动物纹源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多是各种动物纹样的重组变形[5]。“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通常融合了两种及以上的动物形象。河南博物院展品中“兽面纹”的译法不统一,有“beast\|mask motif”“animal\|mask motif”“design of animal\|mask”三种译法。

这种对同一纹饰的不同译法会给读者造成迷惑,建议选取一种译法作为该纹饰的标准翻译。

关于“纹饰”的译法,国内各博物馆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译为“design”,有的译为“pattern”,而有的则直接漏译。西方学者杜朴和西方博物馆给出的英文简介中,“纹饰”一词均使用了“motif”一词。笔者认为,“motif”一词适用范围较广,几何纹或动物面纹均可用;而“design”一词侧重“设计”等较为宏观的意义或整体造型的意义,适用于以某种主题衍生的艺术形象图案,如动物面纹;“pattern”则适用于图案与形式较为固定规整的纹饰。然而,这三种译法混杂使用未免显得过于混乱且不够专业,因此,应尽量选定某一种译法,并逐步推广。

3.青铜器铭文的翻译

我国青铜器的研究专家,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于青铜器铭词学(铭文)的研究,因为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能较多地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补充不少的史实[6]。

青铜器上的铭文,最常见的是单一的图形文字,如“宁”“戈”“车”“鱼”等。有的一件器上有两个乃至三个图形性族氏名号,有学者称之为“复合族徽”[7]。除记事铭文外,青铜器上出现最多的铭文是复合姓名、族氏或称号的铭文,英译时一般将整体视为一个名字,采用音译法。例如,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著名的“‘妇好尊”,因其口下内壁有“妇好”的铭文而得名[8]。妇好是武丁的妻子,姓“好”,“妇”是后人对其尊称,但一般默认“妇好”就是她的名字,因此“妇好”二字可直接音译为“Fuhao”。同样以铭文命名青铜器的还有“‘蔡公子铜簠”(Bronze Fu with inscriptions of Caigongzi,food container),“‘虢季铜盨”(Bronze Xu with inscriptions of Guoji,food container)等。

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中,大多数涉及铭文的译文都较为准确,但有一器“‘长子口分裆铜圆鼎”英译名称(Bronze round Ding with inscription of Changzikou,cooking vessel)中,铭文“长”字的读音尚存争议。经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此器中铭文“长子口”三字中,长为国名,子为爵位,口为私名[9]。有学者认为古长国中的“长”应是长狄的“长”,读音为“chng”,而不是“zhng”[10]。而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国宝档案》对“长子口”的读法为“Zhngzǐkǒu”。对于此类有争议的铭文,建议采取约定俗成的读音,即大多数人认可的读音“Zhngzǐkǒu”。

4.青铜器工艺术语的翻译

中国青铜器因工艺精美而闻名世界。除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手法如“嵌”“错金”“镏金”等外,青铜器特有的结构成分,如“圈足”“立耳”“附耳”“立柱”“柱足”“流”“尾”“扉棱”等也常用来作为青铜器的名称。“错金铜蟠龙”“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铜戟耳圈足炉”等,这些工艺方法广泛适用于各类文物,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因此基本都存在较为权威且固定的译法。但在河南博物院青铜器的译文中,仍存在对工艺术语的漏译与错译现象(见表3)。

青铜器中的“耳”是指其把手,材质各异,形状也各不相同,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耳朵”。这里的错译是因为没有理解其中文名称和青铜器结构术语所造成的;而“‘长子口分裆铜圆鼎”中的“分裆”是常用于鬲的铸造工艺,分裆鼎则是鬲与鼎的混合体,其特征是底部中心点向腹部延伸三条射线,将三足截然分开。表3中的参考译文参照了美国学者杜朴对该类形制工艺的描述。

5.其他翻译问题

除以上可分类的典型翻译问题外,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英译名称中还存在其他细节的翻译问题。笔者将此类问题进行汇总,并结合相关资料,给出了参考译文,具体见表4。

二、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英译名称优化策略

通过对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英译名称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名称的翻译较为混乱,译法并不统一,译文错误传达信息等问题尚且存在。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重视译文审校,制定标准并推广

博物馆是展示文化与历史的窗口。作为河南省内最大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应起到带头作用,尽快重新审校展馆中青铜器和其他文物的英译名称。应委托专家团队、高校、科研机构等,改正现存的翻译问题,完善现存译文中的缺失元素。当地政府还应组建专业的文博翻译团队,专门服务于各文博单位,逐渐推进全省各博物馆英译文本的统一与完善。

2.以目标读者为导向,制定文物翻译策略

要制定河南文物的翻译标准,仅靠国内的学者是远远不够的。英译文本的目标读者是西方游客,因此以中国学者的视角制定翻译标准不符合传播的目标,也有可能不被西方受众所接受。可以聘请一些国外研究青铜器和其他文物的专家,通过学术交流来提出某种文物或某种文物元素在英语中的专业表达;也可以由中国专家提出保留河南文化特色的译法,请国外专家审核该译法是否能被国际大众所接受,以及国外读者是否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等。只有通过不断的磋商和交流,才能制定出既忠实于源文本文化元素,又能满足西方受众对河南文化知识需求的译法。

3.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外宣传

河南省内大部分博物馆的网站都十分老旧,版面较为简单且内容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河南的对外形象。河南现存的博物馆网站中,只有河南博物院和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网站可以切换语言,其他网站均为单语。官方网站是文博单位外宣的直接窗口,网站建设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河南文物的对外宣传,给网站访客们传达河南较为落后、不重视文物的错误信息。各地政府应对其管辖的博物馆进行干预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帮助提高当地博物馆的网站设计质量,并尽快使其添加外语服务功能,为世界了解河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渠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等成为重要的宣传手段。相较于历史悠久的文物,这类新媒体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正是这类非常“年轻”的技术,让文物焕发了新的光彩。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不仅为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开始重新重视这些珍宝,并对它们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更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新的“追星”热潮。借此做法,政府部门可以在国内外知名网站投放河南文物宣传广告,制作双语宣传片并发布至自媒体;博物馆则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根据馆内藏品特点设计相关文创产品,让河南文物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大放异彩,进一步打造更加有活力的河南文化形象。

4.重视人才培养,多渠道引进人才

目前,多所高校均开设了文博相关专业,文博人才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然而这部分人才中精通或擅长外语的却并不多。英语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语言,需要长期的基础知识积累,把文博人才培养成精通英语的人才难度较大,而使英语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文博知识则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自2017年起,郑州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就开设了文博翻译方向,邀请行业专家讲授文博翻译专业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因此,省内其他高校也应转换人才培养思路,把英语人才输送至文博领域,通过与文博单位开展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具有高级英语素养并精通文物知识的跨学科人才。

当地政府可以开展相关社会培训课程,吸引更多对文博翻译感兴趣的人才加入该领域,不断壮大文博翻译人才队伍,并进一步优化人才团队,建立河南省文博翻译人才智库,为持续培养文博翻译人才提供支持。目前,文博翻译专业在省内乃至国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较于其他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文博翻译专业的就业前景极差,导致了部分文博翻译专业人才的流失。为此,当地政府应组织开展文博翻译竞赛,吸引并选拔文博翻译人才;文博单位应调整其组织架构,增设翻译职位,聘请文博翻译人才负责博物馆内有关文物的英译工作,并不断更新博物馆续藏文物的译名;政府和文博单位应联合起来,成立河南省文博翻译协会或相关组织,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文博翻译动态,并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河南文博翻译水平并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进而争取达到国际较高水准。

三、结语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下,河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翻译在河南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河南博物院青铜器名称英译文本的梳理与分析发现,现今青铜器名称翻译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提出的参考译文仅为在所学知识与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的参考性建议,欢迎各位学者批评指正。文博翻译目前仍是一个体系尚不完整的学科领域,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到文博翻译队伍中来,为讲好河南故事、传播中原文化、树立河南形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林晓平,牛爱红.工匠精神传千古 云纹铜禁铸辉煌[J].文物天地,2017(7):4.

[2]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94.

[3] 曹骏.“夔纹”再识[J].考古,2012(11):68.

[4] 朱淑姣.夔龙纹小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9.

[5] 朱志荣,邵君秋.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8.

[6]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5.

[7]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8] 董源格.“妇好”鸮尊[J].东方艺术,2010(7):106.

[9] 韩维龙,张志清.长子口墓的时代特征及墓主[J].考古,2000(9):24.

[10]郭安延.山西长子县曾是古长国[N].长治日报,2016-02-17(01).

[收稿日期]2020-03-05

[作者简介]郭洁(1995—),女,河南省焦作市人,郑州财经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英译多媒体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毛遂自荐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