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时代“粉丝经济”的发展历程及用户画像

2020-06-18◎曹

文化产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超级女粉丝经济追星

◎曹 薇 胡 萱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粉丝经济”是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通过增加互动性与参与度以提升用户粘性,并以口碑营销的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经济运作模式。“粉丝经济”具有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并重的特点。

一、“粉丝经济”运作模式概述

(一)偶像携带的直接消费行为

偶像携带的直接消费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偶像本人作品和衍生商品。在本人作品方面,粉丝主要通过购买偶像发布的专辑、单曲等扩大销量规模;尤其在新媒体和线上音乐平台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线音乐平台上数字专辑、数字单曲作为日渐普遍的艺人新歌发表形式,直接带来粉丝购买,甚至是刷销量行为。2019年4月16日鹿晗发行最新数字专辑,该专辑一经发售,一秒钟卖出420000张,上线首日7小时突破200万张。更有粉丝为了其27岁生日庆生一次性购买27张数字专辑。其次,观看偶像参演的影视作品(尤以电影为主)增加票房数据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粉丝团体大多采取集体购买和影院包场的形式为偶像冲销量增票房。

在衍生品方面,商品代言和杂志报道成为粉丝消费的主要集中点。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购买偶像形象(报道)出现的杂志以及与任何与偶像相关的作品产出日益常态化。

(二)其他相关消费方式

除了偶像携带的直接消费行为之外,新媒体为粉丝支持偶像发展、参与偶像活动甚至影响偶像发展道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粉丝服务平台将直播见面会作为核心产品吸引用户,为粉丝参与追星活动提供包括门票、机票、酒店等全套服务,甚至安排明星“同款”旅行;以“超级星饭团”为代表的垂直APP将偶像粉丝视作目标受众,第一时间推送明星的最新资讯,总结粉丝日常任务,引导粉丝集资、打榜及投票等;除此之外,依托互联网和粉丝经济而产生的线下专业公司也随之产生。向粉丝提供应援服务的专业影院公司和提供刷票抢票服务为主的“黄牛”与刷数据工作室也日渐普遍,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吸引粉丝通过这些专业公司达到更好的应援效果。

图1 中国偶像产业发展历程

图2 “粉丝经济”主要形式

二、“粉丝经济”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粉丝经济”的发展,可追溯到2005年湖南卫视大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这一选秀节目以粉丝短信投票为重要参照依据,通过综合排名选拔优质偶像,开始建立起“偶像——媒介——粉丝”三者的联系。普通群众第一次开始以粉丝的身份参与到偶像的产生过程。2010年,韩流偶像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高峰,饭圈应援文化也随着韩庚、鹿晗等在韩发展的中国籍偶像传到国内。粉丝开始通过集资等方式统一购置专辑、偶像周边、打榜等,使得粉丝经济更加系统化。2014年,国内首个“养成”团体TFBOYS开启了国产偶像团体新篇章,国内“养成”概念开始出现。偶像凭借视频网站和粉丝圈走入了大众主流视野,使得“粉丝经济”常态化。

2018年,《偶像练习生》节目以粉丝点赞决定偶像出道位的形式制作播出。这类“参与式消费”,粉丝全程陪伴并参与偶像的成长,将国内“粉丝经济”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在“粉丝经济”中,粉丝是实际主角,主导了“偶像经济”与网生偶像未来的发展方向。偶像文化的本质就是“贩卖梦想”,成功的经纪公司能让粉丝相信偶像的功成名就就是粉丝的最终梦想,追星的过程即为追梦的过程。他们通过应援、购买与偶像相关的周边商品等方式践行着“爱TA就为TA花钱”这条饭圈的通行规则。

三、新媒体对“粉丝经济”本土化发展的影响

(一)媒介发展:从“单屏传播”到“多屏传播”

2005至2018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革命的深入,互联网平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传播渠道。2005年播出的《超级女声》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据统计,中国2005年网民数为8.5%,观众几乎是通过电视这一屏幕收看节目。2018年播出的《偶像练习生》作为一档互联网综艺,在传播渠道上更加依靠互联网平台。爱奇艺、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成为粉丝认识偶像、支持偶像、应援偶像的主要阵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移动端的视频播送量也随着网民规模的增大而持续增加。粉丝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电视上多屏观看的同时实现多屏互动,还可以通过弹幕、留言、评论,即时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如在爱奇艺泡泡圈子内发布、分享相关图文,进行评论、点赞等互动交流。从“单屏传播”到“多屏传播”,实现了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互动的即时性,同时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关注度和影响力。

(二)产业升级:从平面到立体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深入发展,带动了“粉丝经济”和偶像产业的逐渐成熟。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播送时,并未涉及相关衍生节目或系列节目。普通观众及粉丝对于偶像和赛事的关注仅限于每周一期《超级女声》的节目本身,这导致观众和粉丝无法全方位了解选手和赛事过程,粉丝只能通过偶像在节目中的状态,单纯地了解偶像的特征。互联网和移动视频平台的发展使得节目的播放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在4G时代的背景下,移动客户端播放视频更为流畅,且视频网站的承载量更大,为视频在移动端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8年播出的《偶像练习生》在保证每周一期主线节目的同时,还加入了“偶像有新番”等衍生节目,这使得粉丝可以进一步了解偶像台下的生活和练习状态,增强了粉丝粘性和参与度。此外,衍生节目可以保持主线节目的持续热度,增加话题量,从而保证主线节目的高收视和高关注度。偶像接近全方位曝光的生活,也使得偶像在粉丝心目中的形象更加明晰、立体、多元。追星平台如超级星饭团、爱豆、Owhat、喂饭等发展迅速,且综合业态相互间关系紧密,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为粉丝畅所欲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各类高热度、高关注、高讨论量的话题,对偶像形象塑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三)环境变革: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粉丝经济”与偶像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在新媒体催生下诞生的多档同质类节目竞争和对比。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产业还未蓬勃发展的2005年,《超级女声》作为一档新兴的选秀节目,一走进大众视野便引发了广泛关注。在综艺、娱乐节目还未发达的时代,《超级女声》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形式独特、内容创新,成为第一档也是唯一一档,带有粉丝直接参与形式的娱乐综艺节目。但“一枝独秀”的局面,也让《超级女声》并不急于做出改变和创新,导致在后来的发展中,《超级女声》逐渐没落,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而《偶像练习生》诞生于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平台日趋成熟的4G时代,同质类节目泛滥、竞争激烈、传播平台渠道多元等现象,对其节目的制作和营销,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节目的多元,带动了不同节目的粉丝抱团竞争,激发粉丝“斗志”。粉丝会通过刷数据、线下应援、控评等手段,达到打击其他阵营粉丝的目的。这样的竞争意识,使得粉丝无论是在人数规模上还是在组织行为上,都比以往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升。

“粉丝经济”本土化的历程,是其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数字化的过程。而新媒体在此过程中,为粉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传播平台、媒介渠道。新媒体与“粉丝经济”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相互影响,不断发展。

四、新媒体环境下“粉丝经济”用户画像

(一)年龄:“00+90后”成为消费主力

CBNdata发布的《2018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总结出年轻消费力推动下的互联网消费八大趋势,其中就包括“粉丝经济”迭代。以“00后”和“90后”为主体的粉丝群体所带来的能量,在互联网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娱乐消费领域,他们更是明星粉丝的中坚力量。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星与大众的距离被显著拉近,产品代言、街拍路透、直播种草等等所产生的明星影响力正在全方位渗透到年轻人中。

图3 追星群体年龄分布

网民追星的主要群体为“90-00后”,且“00后”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更大。结合对某一线城市参与过大量追星活动的高中生的深入访谈,总结此现象的原因是:

第一,“00后”群体目前多为未成年人,且仍在高中及以下的封闭校园环境内,生活形式单一,偶像为其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第二,多数与父母家人同住,无须负担高额的生活开支。其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均由家庭提供,可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均可用于追星。第三,具备一定的独立消费能力,且能自主支配零花钱。第四,消费观和个人喜好正在形成阶段。消费观还未成熟时,消费主体更有冲动消费的可能性,且会做出更多种类消费的尝试。处于青春期的喜好和个性的培养,让他们愿意为某一热爱的人或物倾尽所有。

(二)经济情况:个人收入不高但家庭总收入较高

据报告显示,76%的“粉丝经济”消费者个人月收入在万元以下,个人经济能力普遍不高,但其家庭总月收入大部分较为可观。由此可知,追星行为及粉丝消费是一种基于基本生活有所保障下的更高一层的享受生活消费。其资金来源不单依靠自身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也占据很大的比重。

个人收入较高的群体普遍在各领域中扮演关键性甚至决定性角色,或是拥有极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这类群体业余空闲时间较少,精力也较少的投入到自身的娱乐生活中。“粉丝经济”和追星行为自身具备耗时耗力耗钱的特征,且时间成本高于经济成本,因此参与者需要有大量的空余时间或者精力投入其中,因此参与者多为工作时间较为灵活、工作压力较小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收入也相对较低。

参与消费行为与个人月收入的相关性远小于家庭月收入。由于参与追星行为的群体以学生为主,普遍年龄较小,生活开支还未完全脱离家庭的支持。家庭月收入稳定且客观的群体,即使个人月收入并不高,也有着较强的消费欲望并能持续支出相应的费用。

五、结语

图4 追星群体月收入分布

“粉丝经济”是媒介与社会转型的产物。信息革命带来了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粉丝经济”提供了广阔平台。目前使用“移动应用”已经成为粉丝用户参与追星平台的最主要途径。以超级星饭团为代表的追星APP也使“粉丝经济”的产业链更加成熟、完善。

“粉丝经济”贩卖的情感与梦想。与其他经济形式不同,“粉丝经济”并非都以实际物品为贩卖对象。网络媒体时代,“粉丝经济”的实质更多的是贩卖梦想。互动感使流量得以变现,梦想感是“粉丝经济”运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提升用户黏度的终极方式。自媒体的到来使粉丝参与感门槛降低,而参与感正是“粉丝经济”的基础。网络媒体时代,“粉丝经济”赋予了粉丝相应的决策权,参与式陪伴、共情与移情、抗争与保护都逐渐成为粉丝参与偶像消费的行为动机。

“粉丝经济”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粉丝经济”自兴起到如今成熟壮大成为独立、完整的产业链经历了二十几年的事件,发展十分迅速。与其他经济模式不同,“粉丝经济”在发展初期并没有特定的组织进行大规模的统一活动,虽然其受到某些经纪公司、娱乐形势的引导,但也呈现出很强的自发性。粉丝自发组成后援会为偶像应援,甚至自发性集资参与决定偶像的发展方向,成为中高层粉丝,形成一定的主角感。这种主角感也不断驱动粉丝主办活动与管理粉丝群的热情。作为“粉丝经济”的实际主角,粉丝渴望主导权——不仅是表达对偶像的支持,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偶像获得事业上的进一步成功。在统一目标引导下,粉丝必然会自发进行应援活动为偶像消费,以达到统一的目的。

猜你喜欢

超级女粉丝经济追星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想唱就唱
想唱就唱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超级女声”北京拉票
超级女富豪快速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