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谈:好的散文模糊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

2020-06-18项丽敏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散文化山茱萸界限

项丽敏

这篇《山茱萸之味》,可以把它当散文读,也可以把它当小说读。

散文和小说的界限有时并不是那么分明,尤其是叙事散文,就可以当小说读。而有些好的小说,其语言也是散文化的,讲究语感和内在的韵律——刨去故事情节,单从语言的阅读上就能获得审美的享受。

鲁迅的《故乡》就是这样的,既是散文化的小说,又是小说化的散文。在鲁迅的作品里,我比较偏爱《故乡》,有旁观者的清醒,又有亲历者的深情。这样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作者生命里流淌出来的。

汪曾祺的很多作品也是如此,淡化了散文与小说的界限,或者说很好地融合了散文与小说的风格。比如《晚饭花》,它是小说,却又有很浓的散文味,这散文味就在汪老先生的语言风格里,既讲究又看不出来讲究的笔调,云淡风轻,不着痕迹。

掌握了这样的笔调,无论写什么,都好看。

有人会说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真实的,这就是它们泾渭分明的地方。但小说的虚构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而散文的真实有时也经过了剪切和重新组合。在散文里,有一种叫“非虚构”。既然有非虚构散文,那么也就有虚构散文了。作家王翊民曾说:“散文作为文学的一种,自然也有虚构的成分,但虚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很同意这观点。

《山茱萸之果》里就有虚构的成分,或者说它所叙述的真实是经过剪切和重新组合的。比如两位老人坐在太阳下缝棉被的场景,就是来自一张获奖图片。图片里的主人公当然还是那两位老人——我是先看到图片,被图片的温暖场景打动,然后才去了那个连阳光和风都很老的村庄。

在村庄见到两位老人,同在图片上看到两位老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是很自然的事,图片只是一个瞬间,而这个瞬间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时候取决于摄影者的视角。

亲眼见到两位老人——尤其是听到村主任说到老婆婆生了九个孩子,只剩下一个女儿,又听到说老爷子年轻时是个浪子,就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而这正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内容。

如果把两位老人的一生当作一部小说,在这个时候,也已经到了尾声,之前的故事都翻过去了,时间包容了一切,给出了结局。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老婆婆、老爷子、冬天树上的山茱萸,都经历了风雨洗礼,已经是熟得很通透的果子了,在岁末的阳光里悬挂着,只等大雪来摘取。

猜你喜欢

散文化山茱萸界限
山茱萸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山茱萸的炮制及药理研究进展
界限
山茱萸真空干燥特性研究
间隙
山茱萸的资源分布及开发应用现状
过去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破次元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