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教用地交通发展状况调查讨论

2020-06-15唐苇如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交通

唐苇如

摘    要:本文探究广州大学城作为科教用地的交通发展状况,探微广州大学城居民对其所在科教用地交通的满意度及其交通需求。调查分析发现,近年来广州大学城的交通取得了显著进步,发展势头良好,大学城居民对广州大学城的交通现状较为满意,但与此同时,其在校际通行、细节布局等方面也存在提升空间。结合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本文提出定期观察、评估交通使用状况,建立反馈机制、借鉴其他地区大学城的布局,灵活调整交通现状、深化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建设人性化的大学城等对策,以期对优化广州大学城交通状况提供参考,并对全国范围内科教用地的交通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广州大学城;科教用地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有和在建的大学城达100多个。其中广州大学城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规划采用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发展导向)发展理念、组团生长结构理念、网络组织功能理念、生态优先设计理念、“数字化”虚拟城市概念,构建以生态公园为软核心,由“校区——组团——城”三个空间层次叠置组成的梅花形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从建立以来,在交通运输方面经历了船运、摩托、公交、自行车、地铁、共享汽车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今大学城居民的出行方式呈现多元、新颖的特征,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大学城区域主要由各个高等院校组团而成,人员流动类型主要有最为频繁的校内流动、较少的校际流动和潮汐性明显的大学城区域内与区域外流动。另外大学城作为功能相对单一的区划,与外界交流的需求强烈。大学城与城市的其它功能区划不同,它是一块以科教为主的功能区划,居民以师生为主,因此,大学城人口活动潮汐现象明显,人们出行以步行为主,且与外界交流密切。然而,在大学城的规划建造中,我国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在大学城应该如何规划建设、怎么建设好一个宜居的大学城等问题上,理论与实务界均存在争议。广州大学城是中国起步早、基本发展成形的一处大学城,目前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对广州大学城交通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探讨广州大学城在交通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并为全国范围内的科教用地提供借鉴。

一 、調查对象对广州大学城交通状况的反馈

1. 对整体规划较为满意,对细节落实留有期望

调查对象对广州大学城的交通现状大体上较为满意。调查对象提到岛内交通工具类型多样、绿化充足、道路宽敞、共享出行方式较为普及等优势,说明广州大学城在总体规划上是合理的,充分依据所在岛屿的地势与形态进行布局,关注学生与教职工的需求,因地制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与此同时,调查对象一致认为广州大学城的具体交通状况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主要包括高校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的路线设置、公共交通工具的频率与路线、共享交通工具的管理、斑马线与红绿灯的设置等方面,说明布局规划落实到细节上仍需细致的设计与人性化的考量,关注学生与教职工等利益相关群体的需求。

2. 交通干道体验舒适,交通工具选择多样

调查对象提到,广州大学城的交通是依照岛屿的地形建设的,有外环、中环、内环三个主要干道,除了环状的道路之外还有一些放射状的道路,依照本身的底线进行建设,这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另外,外环、中环、内环三个环的道路设置不一样,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位置不同,自行车道没有被隔断,便于学生使用自行车出行。同时,每个高校都有设置公交站,有专门的环线公交以及去往市区的路线,方便岛内校际以及校外出行。另外,共享单车与汽车的投放数量也是较多的,这是适合学生群体的出行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广州大学城的突出优势体现在干道规划合理,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3.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人性化设计有待创新

调查对象普遍提到在大学城出行时,时常感到不便,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步行方面。大学城许多道路存在起伏不平的情况,坑坑洼洼的地面可能导致跌倒,加之许多道路没有安装路灯,实际上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广州大学城的高校各教学区与生活区中间被马路隔开,但是二者之间的斑马线很少,天桥不够便捷,实际上延长了通勤时间。在岛内校际出行方面,红绿灯数量太多且设置不合理,很多时候会出现没车、没人还要等红绿灯的情况,浪费时间。而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背景下,广州大学城的人行道设计过于单调,缺少人文气息。第二是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方面。共享单车投放数量足够但是缺乏管理,乱停乱放占用道路情况需要得到控制;通往市区的公交车数量少且拥挤,地铁站数量偏少,无法满足大学城内师生通往市区的出行要求。

二、 调查对象对广州大学城交通优化的需求

1. 优化校内以及大学城内的校际通行

调查对象普遍表示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马路是较大的阻碍,但由于布局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减少阻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斑马线可以便利学生通行,但是高峰期会使机动车通行不畅;走天桥费时间且天棚没有普及也给学生带来困扰,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是当前迫切的需求。另外,师生去往市区的需求在逐年增长,现有的交通工具难以满足需求,公交以及地铁的普及程度需要提高,主要可以从数量以及频率上有所改进。

2. 优化道路规划布局的细节及其管理

师生在大学城日常出行的时候对于交通状况的感知是最真实的,其表达出来的问题的可信度度也是较高的,交通的各方面设计应始终以师生们的细致需求为核心,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考量。从调查对象自身的感受来看,平常在大学城出行时主要出现了人行道起伏不平、路灯太少、共享单车停放混乱占道路、绿化少难以提供荫蔽、公交车站设置离活动区域太远、道路景观单调等问题,这些影响人们出行体验的细节正是其需求的体现。

三、 对广州大学城交通发展的展望

1. 定期观察、评估交通使用状况,建立反馈机制

大学城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与老师,因此道路规划应该着重为他们提供便利与舒适的体验。而如果想要有进步与提升,就需要定期地观察实施效果,评估设施实际的使用情况,并且要定期的更新、维护,同时对于一些效果不好的设施进行改善或者撤除。比如一些道路节点需要更多地考虑安全性,在一些盲点或者存在交通隐患的地方,要加强安全措施,而对于帮助不大、使用不多的设备(比如过多的红绿灯)可以撤掉,否则不仅没有效果还浪费资源。另外一方面,交通规划需要更多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其中,让使用者也能适当地参与到规划里面去,可以真正结合大家的需求,而不是决策者单方面的设想。决策者可以和大学合作,在每个学校设置意见收集平台,设立及时反馈的机制,定期进行调整。

2. 借鉴其他地区大学城的布局,灵活调整交通现状

广州还有白云区,中二谭等地区的其他大学城,深圳、东莞、珠海等城市也有大学城,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大学城规划的成功之处,集百家之长。比如深圳大学城,是一轴两区的设计,设置了两个中心,这样可以分散人流,一定程度上缓解拥挤状况,这就是设计的创新之处。借鉴其他大学城的创新之处再结合广州大学城的自身特点进行完善,甚至可以从中提取出具有一般性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

3. 深化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建设人性化的大学城

建设者们可以更多地把自己代入“我就是走在这条路上的行人”的状态去设计,就是“以人为本”,也只有这样的设计理念,才可以关注到方方面面的细节,做出真正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这需要交通规划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需要综合各个方面去考虑。比如说道路规划不仅仅承载着流通功能,还可以添加文化、生态因素,让其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肖玲.大学城建设对广州城市发展的促进分析[J].地理科学,2003,(4):499-503.

[2]徐莹.我国大学城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张亚林.功能混合导向下校区开发主导型大学城空间优化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

[4]周民良.雄安大学城建设的一体化政策设计[J].中国发展观察,2018,(9):11-15.

[5]姚翔宇,张卓建,江屹东,等.福州大学城校园室外交往空间活力评价及提升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6):30-34.

[6]丁志杰,黄献海.大学城周边失地农民现状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J].乡村科技,2018,(20):36-38.

[7]章容,李冠元.大学城建设征地導致的城镇化问题思考——以昆明柏枝营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9):85-90,99.

[8]高宝棣,王成新,崔学刚,等.基于学生意向视角的大学城规划建设实证研究——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J].教育观察,2019,8(16):6-8.

[9]张翔.大学生上下学交通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20):68-69.

[10]于佳沛,陆丽,殷冠文.基于行为视角的大学城学生外出活动研究——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1):102-110.

[11]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广州大学城规划咨询及发展规划综述.《城市规划》.2002,(5) :90-93

猜你喜欢

交通
电梯交通统计分析及其应用
不满意
指挥交通还是舞棍?
大话交通
监管交通
数字里的交通变化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发达交通之大型客机
发达交通之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