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阳烙画的传承

2020-06-15卢合语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5期

摘    要:南阳烙画厂自建成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在三代烙画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南阳烙画在2010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烙画艺术逐渐受到业界的认可,影响力逐渐辐射全省。如何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将烙画产业打造为南阳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成为了摆在南阳烙画艺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换而言之,即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来打造南阳烙画产业,这个思维模式的核心要点即为传承。

关键词:南阳烙画;烙画工艺;实用产品

一、南阳烙画在传承中的困境

1.烙画产业中专业人才欠缺

南阳烙画于清末初具规模,民国期间商铺已达数十家。解放后成立了烙花互助组、合作社,1954年3月,整合成立“南阳市烙花工艺厂”,1996年3月更名为“南阳市烙画厂”。现阶段南阳烙画厂工艺生产车间仅有艺人22名,其中业务娴熟可带徒弟者3至5人。一个烙画学徒从事烙画工艺前要经过2-3年绘画基本工训练;一个有基础的烙画学徒在师傅传授下三月可学会基本笔法,可临摹简单图画;有3年以上经验的烙画学徒方可进行烙画原创作品绘制。现阶段,大学艺术专业内烙画课程的开设较少,专业艺术院校中热爱烙画艺术创作的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以上诸多原因导致烙画人才的稀缺。

2.审美价值难以支撑产业脊柱

自烙画工艺诞生之日起,烙画艺人便以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来评价这项艺术。现实却并非如此,随着烙画工艺的演进,其表现形式出现了中国画与西洋画技法两级分化的局面。烙画艺人们极力从审美向度来提高其艺术的表现价值,却未从本质上思考烙画艺术的独特性。烙画工艺的原理是由控温技术,实现烙痕的深浅来表现层次,这在原理上与西洋素描绘画的原理相一致。但从线条的描摹上,中国传统的工笔画也可提供优秀的参考价值。那么烙画工艺的产业优势,究竟是其产品色泽韵味的古朴,还是其表现技法的娴熟。客观分析,这其中诸要素皆有,无法细分。通过70余年的积淀,烙画工艺已经成为南阳手工艺的一张名片。符号主义理论家皮尔斯认为:“图像是一个符号,即使它所指代的客体不存在,也丝毫不影响它作为符号的事实。”南阳烙画作为南阳手工艺的代表符号,即便在技法的表现上产生含混,但人们依然可以从其表现形式上体会到南阳的手工艺文化。

3.普及化程度的薄弱

烙画工艺的进行离不开由变压器与烙铁组合的控温设备,该设备中变压器为4.3千克,烙笔为0.1千克,附加上电线等设备总重量约为4.5千克,这个重量足以使一个成年女性在移动过程中感觉吃力。随着技术的进步电烙铁逐渐轻质,但绘制过程中仍然会受电源的限制。

纵观西洋素描与中国画等画种,在大众书店与学校图书馆均能找到数目繁多的专业参考书籍,而烙画却不然。笔者曾经走访了几个省会城市的大型图书馆与高校艺术类图书管理区,关于烙画艺术的专业书籍仅有零星几本,且早已绝版。加至前文提到专业院校人才的流失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烙画工艺的存在环境值得关注。

二、工艺品向实用产品的转换必然性

1.来自工艺源流的思考

20世纪50年代,南阳烙画是以烙花工艺筷子为主发展起来的。筷子是中国人日常不可缺少的餐具,在以面食为主的中原地区筷子的质地更加粗壮坚实。南阳本土的烙画艺人为了使筷子更加美觀,在不改变其质地的情况下,采用画笔烙绘的手法为筷子增加装饰,这种筷子在市面上更加畅销。烙画工艺在筷子的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其文化附加值。随着公众日益对烙画这个本土工艺的接受,筷子逐渐与烙画分道扬镳。艺人们在烙画带来的好评中片面的索取,南阳烙画不在只是画在木制品上的工艺,它逐渐走向绢布与宣纸结合的“纸面”,甚至开始出现国画色彩相互搭配的套色工艺。回看历史,烙画工艺的普适性被人遗忘,当今工业化流水线上产生的木制家具千篇一律,这正是烙画工艺面临的一个良好契机,走出厅堂、走向田野,将讲装饰与实用设计结合,才是一条现实的道路。

2.与现代设计宗旨的契合

时至今日南阳烙画究竟走艺术的道路,还是实用的道路,对于此烙画艺人们莫衷一是。回顾设计历史,总有些优秀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世纪轰轰烈烈的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证明了实用艺术无法与大工业生产相背离,这为烙画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现代设计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作为欣赏的“大艺术”门类最终会走向博物馆。而能增强人民福祉的“小艺术”会永葆生机。河南是农业大省而南阳是农业大市,如何能让艺术走进生产、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烙画的传承才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带着务实的眼光重新审视南阳烙画,这门艺术的传承才能惠及民生。

3.其它非遗门类的优秀示范

以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美术类别编号为 Ⅶ—18 的苏绣,为南阳烙画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示范。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现已遍布无锡、常州等地。苏绣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期时期,但是历时千年的优秀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所中断。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使苏绣出现了新的面貌。

苏绣行业在产业化的机制下内分工渐细。为提高产业效率,在1958年苏州开始推广机绣,在上世纪八十年度末,部分产品开始尝试电脑绣花。经过产业化分工后,苏绣的品类按功能分为了两类:日用品与欣赏品。日用品包括:生活类小饰品、衣饰鞋帽、室内用品。欣赏品种类有摆件、挂件、立件及册页等。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举措,造就了苏绣今天庞大的规模。

三、全文小结

南阳作为全国烙画产业最集中的区域,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一直平稳发展。而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创新产业的今天,南阳的烙画工艺需要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走。面对南阳烙画的现状,确实有诸多因素不尽人意。但回看南阳烙画工艺的优良传统,却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东西,烙画之于木材犹如挂釉之于陶瓷,只有这项工艺融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它才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l]南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M].西安: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卢合语,男,1962年3月,河南南阳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烙画传承人、南阳市工艺美术大师、南阳市第六届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