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表征,完善认知

2020-06-15沈勤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对策教学

沈勤

【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教学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需了解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中存在的“共性错误”,有针对性地对“乘法分配律”一课进行经验改造。教师可借助图文,通过经历发现、经验唤醒、迁移引申、拓展应用等多元表征,完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对策;教学

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总是错误百出,笔者对六年级某班46名学生在总复习时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中出現的问题进行了统计(排除纯粹计算错误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错误情况统计

[典型题目 错误运用及非合理方法 人数 占% ①2.5×(0.4×8) (2.5×0.4)×(2.5×8) 9 19.57 ②[(313+117])[×13×17] [(51221+13221)×13×17] 6 13.04 [313×13+117×17] 24 52.17 ③ [724÷(712+78)] [724×127+724×87] 19 41.30 ④计算面积:

无从下手 3 6.52 面积周长混淆(9+19)×21 4 8.70 21×9+19×9=189+171=360(平方米) 30 65.22 ]

统计发现:六年级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表1中第1题的错误说明由于结合律与分配律在形式上相似,部分学生对两者的结构特征认识不到位,容易形成知觉上的错误,混淆了两者的区别。

表1中的第4题,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怎样求面积”,而缺少对算式中数据特征的观察,很多学生按“先分别乘,再求和”的运算顺序进行复杂计算。

表1中第2题、第3题的错误表明,学生对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存在形与意的脱节,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模仿走向理解?笔者通过多元策略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一、图文结合,使结构特征可视

教材主题图呈现了这样的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在用两种方法解决的基础上抽取出等式“(4+2)×25=4×25+2×25”。这样的单一情境,单一形式,难以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征。笔者设计了“图文结合”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多元可视化表征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征。

在一个长方形花圃里栽了郁金香和玫瑰花(如下图):

(1)这个花圃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2)如果在这个长方形花圃外围围上栅栏,栅栏至少需要多少米?

(动态演示,标出长方形的长60米,宽15米)

结合图形,学生发现每一个问题都有两种解题思路,分别是面积:[36×15+24×15或(36+24)×15];周长:[60×2+15×2或(60+15)×2],一种方法是“先求和,再相乘”,另一种方法是“先分别乘,再求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对结构的观察。

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结构特征的感悟需要更多的学习材料“造势”。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例,用相同结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举例利用“式”与“图”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巩固对两种结构的认识。

学生对这两种结构充分认识后,教师可让学生用方框分别表示出两种算式的结构特征,得出:[□+□×○和□×○+□×○],建立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模型。

二、经历发现,使数据特征凸显

计算要根据算式和数据的特点,灵活处理运算顺序,这一环节设计了探究化的“经历发现”活动。

小组讨论:是不是只要具备了(□+□)×[○],□×[○]+□×[○]结构特征的两个算式就一定相等?举例验证。

学生在清晰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探究、验证,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数据特征展开探究(见下图),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只有具备这样的结构特征,同时又具备这样的数据特征,两个算式才是相等的。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用算式或字母表示出来(见右图),引导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法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还要重视简便计算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教师要对两种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如36×15+24×15与(36+24)×15,让学生去辨别哪一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渗透凑整可使计算简便的思想。

三、经验唤醒,使定律意义明晰

如果我们的教学就到抽象出运算定律这一步,学生往往会将形式与意义割裂。因此,在学生探索规律后,教师可追问:这样的现象是巧合还是客观存在的?

(一)从“单一”走向“丰富”

让学生从笔算乘法的算理中,理解定律的运用。

你能在下图中找到乘法分配律吗?

人教版三上《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    人教版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口算12×3”“笔算14×12”中寻找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解释这样计算的合理性。

再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体会到发现的定律是客观现实规律。

人教版三上《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根据原有的学习经验,经过辨析对比,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二)从“形”走向“意”

学生只建立乘法分配律结构的图式(□+□)×○=□×○+□×○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理解这个结构的意义。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解释为什么“7×5+3×5=(7+3)×5”嗎?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完善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从“形”走向“意”,达到形意合一。

(三)从“浅显”走向“深层”

通过辨别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一个判断练习:

下面的算式哪些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教师要引导其进行深入讨论,使其对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理解从浅显走向深层。

四、迁移引申,使定律应用拓展

乘法分配律有许多的变式应用,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应用与基本结构的联系,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推理能力。

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迁移引申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种郁金香的面积比种玫瑰花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请在图上表示出大的面积部分,并列式计算。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鉴定有没有乘法对乘法的分配。

这三组对比练习,你认为哪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为什么?

25×(4×3)   25×4+25×3

25×(4×3)  (25×4)×(25×3)

25×(4×3)  (25×4)×3

为了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有必要让学生对原有的运算定律进行沟通与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非常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是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通过对比鉴定,帮助学生感知两者结构的不同。

从两数之和(差)与一个数相乘拓展到三个数、四个数……之和(差)与一个数相乘。

如果这块地在原来种郁金香和玫瑰花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一块长40米,宽15米的地种向日葵。请在图上表示出拓宽的面积。列式计算。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一般运算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俞军.借助几何直观   促进有效建模——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5(6).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314201)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对策教学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学情,把握本质,深层建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乘法分配律》教学探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