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视阈中电影《流浪地球》跨文化叙事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13唐瑞蔓张杰雅

电影新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流浪科幻

唐瑞蔓 张杰雅

不同国家的创作者都可以按照本土的美学理念和倾向将科幻故事搬上银幕,但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科幻片的叙事规范却是首先由好莱坞在创作实践中逐步确立的。从1931年的《弗兰肯斯坦》开始,好莱坞就在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科幻类型叙事,发展出硬科幻、软科幻、太空歌剧、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后末日科幻等主要类别。以科幻类型自我定位的《流浪地球》,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好莱坞型塑的科幻叙事范式和符号体系;同时,为了彰显文化的主体性,创作者还要尝试在他者建构的规约中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突破。由此,《流浪地球》成为一个本土文化与他者文化融合而成的跨文化叙事文本,一个典型的“文化混血儿”。随着影片在美国、德国、法国、挪威、波兰、新加坡、西班牙等国的小规模上映,以及在视频网站Netflix的上线,这一文本再次返回到他者的视阈,使语境间的互动关系和张力以更强烈和复杂的方式显现出来。国外观众对《流浪地球》的评价为研究这种互动关系和张力提供了材料。文章尝试从国外影评的梳理分析和中美科幻电影的叙事比较中,形成研究电影跨文化叙事效果的融合视阈,剖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力图在文化间的和而不同中探索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方法与路径。

一、国外受众对电影《流浪地球》的态度与评价

文章选取“烂番茄”网站的顶级影评人(Top Critic)评论和IMDb网站的普通用户评论为样本,借鉴“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所设置的评价维度,再结合科幻类型的叙事特征(注重惊奇感和科学性),设计从故事、人物、视觉效果、音乐效果、情感感染力、惊奇感、科学性、价值观8个维度对相关影评进行梳理分析,并从肯定、否定、未提及三个方向定位观众的态度,概括出国外受众对《流浪地球》的整体观感。

(一)“烂番茄”影评人对《流浪地球》的态度与评价

截止2019年11月2日,《流浪地球》在全球知名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上的番茄指数(好评)为75%,共有32位专业影评人撰写评论;观众分数为52%(即52%的用户给影片3星半及其以上的分数),共有769位普通观众为其打分。在撰写评论的32位专业影评人中有6位顶级影评人,其中,两位给出了代表差评的烂番茄,4位给出了代表好评的新鲜番茄。文章以这6篇顶级影评人的评论为样本进行分析,一探国外专业影评人对《流浪地球》的态度和评价。

给出“烂番茄”的是David Ehrlich 和Ben Kenigsberg。David将《流浪地球》界定为一部“最美国化的中国大片”。他批评影片对特效的过度使用;“没有清晰的人物弧”,人物和情节让人不可理解(比如刘启的人物性格和韩朵朵的人物功能,救援队成员用机关枪对木星开火等),电影模仿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好莱坞科幻片的过时套路,大量借鉴《地心引力》《太阳浩劫》《2001太空漫游》等影片的灵感却不得要领;“将人类团结起来”的理念为影片提供了一个吸引全球受众的完美载体,但叙事的冗长让人迷惑和绝望。David将为数不多的肯定给到了北京地下城这一场景,认为那是一个“生动而令人兴奋的空间”。与David的观点类似,影评人Ben指出:影片充斥着模糊的电脑图像、混乱的阐述和操控性的感伤;“囫囵吞枣”地借鉴了一系列星球灾难片,尤其是罗兰·艾默里奇的作品;虽然证明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实力,但并未体现出多少新意。

给出“新鲜番茄”的是Elizabeth Kerr,Richard Kuipers,Inkoo Kang和Simon Abrams。Elizabeth也对人物和情节难以认同,“一切都很模糊”“故事让人无法理解”“除了吴京、李光洁、吴孟达和俄罗斯宇航员之外,其他角色和表演都相当薄弱”“尤其是发着不合时宜的牢骚的刘启很难让人认同”;影片为了更好地画面观赏性而放弃了原著中的科学性,并掺入了一些陈旧的家庭情节剧元素,大量堆砌一种以个人牺牲为代价的救援行动。同样,Elizabeth也在《流浪地球》里发现了许多好莱坞科幻片的影子,指认其“几乎是所有科幻前作的衍生品”。在一系列批评之后,作者笔锋一转,赞叹“地面的冰封场景很酷”“对木星大红斑的演绎精彩”“传递出的充满希望的人道主义信息令人愉悦”“以特效营造的破碎空间美学很好地服务了故事”。Elizabeth认为,郭帆导演“始终聚焦于他的核心受众”,讲了一个“非常儒家”的故事;而在赢得全球观众方面,《流浪地球》似乎做到了《长城》未能做到的。

Richard盛赞了影片的技术和主题:“狂放的节奏、壮观的画面,奇特的情节”“服装、艺术指导、宽屏摄影都是一流的”“人类的集体努力胜过个人的单独行动的主题响亮而有力”;作为“末日电影”,《流浪地球》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民族主义和政治宣传的缺席”,它讲述了一个传统的“不同国家和人民齐心协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在全球冲突和分裂如此普遍的今天,这些希望和团结的信息无疑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影片更容易为国际观众所接受”。同时,他也指出了影片“配乐泛滥”“一些特效镜头劣质”等问题。

Inkoo从气候变化这一现实视角去阐释《流浪地球》,认为它乐观而务实,世界观新颖而迷人,展示了“美国大片仍不愿承认的事实:气候变化将带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挑战,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严厉措施”。而影片提供的应对末日危机的方案—“中央计划和先进的工程体系”,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概念。在肯定影片的技术主义倾向的同时,Inkoo也指出《流浪地球》的叙事问题。比如:原型式的角色,堆砌式的结果-驱动型的情节,过度感伤的情绪,荒谬的物理逻辑等。当然,如同其他影评人一样,Inkoo也认为《流浪地球》借鉴了许多美式科幻电影。

Simon称《流浪地球》是“一部伟大而独特的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以一种视觉上充满活力、情感上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原著与美式科幻灾难类型融合,以此彰显与它的‘西方表亲们’的不同”;故事“没有围绕一个被配角包围的孤独英雄展开,而是将无畏精神慷慨地分配给一群人”;创作者在末日景观、服装、道具的设计上大胆融入了本土元素,为陈词滥调的科幻类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和团结的主题似乎鼓舞了作者,以至于他在文中开门见山地表示:“《流浪地球》治愈了我的冬日抑郁症”。需要指出的是,Simon的态度有些暧昧,文字中有对角色和情节显而易见的误读与调侃。但依据他最终给出的“新鲜番茄”,此处选择对此做正面理解。

在“烂番茄”的顶级影评人看来,故事(对好莱坞科幻片的大量模仿),人物(刘启的性格和韩朵朵的角色功能)和科学性(物理逻辑的不合理)是最大硬伤;视觉效果(地下城、红色木星、冰封地面)和价值观(团结、希望、技术主义)则收获了最多的认可。此外,从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策略和人道主义精神切入的解读,为《流浪地球》的意义阐释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他者维度。

(二)IMDb用户对《流浪地球》的态度与评价

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是亚马逊公司旗下一个关于电影、电视、明星等内容的在线数据库,是目前全球对电影评分使用最多的网站。据IMDb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2日,共有21362位IMDb用户为《流浪地球》打分,最终得到的加权平均分为6分(10分制),位列TOP250榜单之外。697位用户进行了评论,6-10分的评论共454条,比例为65.1%;1-5分的评论占到243条,比例为34.9%。在全部697条用户评论中,有111条评论在此次研究中被确认为无效样本。它们的特征如下:1.只说好或坏,却没有提及原因;2.文字中表明是给中国科幻电影的鼓励分数,同时未对电影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3.没有实际意义的恶意语言攻击或与电影评论无关的语言;4.语言逻辑混乱,表意不明的评价。

表1.“烂番茄”点击影评人对《流浪地球的观影满意度》

经研究发现:在1-10分的评论中,对视觉效果、惊奇感和价值观方面的肯定远超过否定;人物和科学性则是否定远超于肯定;故事和视觉效果是国外观众在评论中提及最多的两项,但对故事的肯定与否定基本持平;音乐效果则是影片最被观众忽视的维度。在1-5分(偏向负面区域)的评论中,只有视觉效果得到较多的肯定(约为否定的两倍),其余选项基本陷于负面的评价中。在6-10分(偏向正面区域)的评论中,除了人物和科学性外,其余选项皆是肯定多余否定。由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在IMDb的相关用户看来,视觉效果是《流浪地球》最受欢迎之处,人物和科学性则是最被诟病的两个方面。这一结论与我们对“烂番茄”影评的分析结果趋于一致。同时,为数不少的IMDb用户也和“烂番茄”的顶级影评人一样,在《流浪地球》里发现了许多好莱坞科幻片的影子。

二、《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的叙事比较

面对他者叙事,受众会先以本土文化中的已有范式来理解和阐释。相关评论显示,国外观众对《流浪地球》的理解和阐释就是以一系列好莱坞科幻电影为参照的,并因此指出《流浪地球》对《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绝世天劫》《后天》《独立日》等不同程度的借鉴。经文本比对发现,相较而言,《星际穿越》与《流浪地球》在叙事上有更多的相似性。《星际穿越》在IMDb上的平均分为8.5分,位列TOP250榜单之内且暂居第31位,是一部获得更多受众认可的科幻片。理清二者的相仿和差异,有助于更清晰地显影《流浪地球》在叙事上借鉴美式科幻的方式和程度,同时更客观地判断国外受众指出的《流浪地球》的叙事问题。

表2.《星际穿越》与《流浪地球》的叙事相仿

经过比对可知,《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的相仿之处主要存在于情节主题、情感内核等基本架构上。然而,与其说这是一种模仿,不如说它们共同遵循了家庭伦理题材和科幻题材的一些叙事惯例。同时,在具体的叙事层面,两部影片又有太多的不同。首先,人物设定上,《星际穿越》的“英雄”是飞行员和科学家;《流浪地球》的“英雄”是军人、司机、技术员、学生、小混混等,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理论上看,《流浪地球》中的平民英雄更有代入感。然而,正如许多观众和影评人诟病的那样,在世界末日的处境中,主角刘启的少年叛逆和韩朵朵的不谙世事分外不合时宜,极大地削弱了“英雄”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在结构上,《星际穿越》遵循着传统,不断用两难选择考验并揭示人物,让“英雄”在两难之境中选择并为之付出代价,用行动展示着负重前行的挫败与勇气。科学观借角色之口表达得玄妙又通俗。比如“时间是相对的,能拉长能压缩,但就是无法倒流”“爱不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东西,它一直都存在着,而且非常强大,能让我们超越时空的维度去感知它的存在,我想,我们应该学着去相信它”等。这些简洁明了的陈述不仅提供了观众理解这个相对繁复的科幻故事的便利,同时为叙事增添了思想的厚度。基于对土地的情感带着地球流浪,在希望的引领下,屡败屡战。没有神一般的高纬生物的帮助,也没有天才的技术突破,只能含着希望,凭着团结、苦干,以自我牺牲的大义之举去运送火石、点燃木星,一如Elizabeth形容的“堆砌式的个人牺牲”。在国外观众,包括一部分国内观众看来,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技术含量”“感情用事”。然而,无法否认,希望、团结和苦干就是我们的传统共识,是曾经一穷二白、落后挨打的中国最为珍贵的钻石。这当然不符合美式科幻解决问题的惯例,却是我们熟悉的经历和真实的回忆。仅凭这种似曾相识的画面、情绪、氛围,大部分的本土观众就能热泪盈眶,但缺少了相似经验的他者们只能有限度地感同身受。

如果说《星际穿越》是太空冒险、时间假想、爱的阐释的三位一体,那么《流浪地球》则是以突出的救援行动去表现集体主义、乐观主义和家园情怀。显然,电影强化了叙事的本土性和通俗性,也舍弃了原著设定的基本科学内涵,简化了末日情境中的人性描述。在“当下中国科幻电影的初级阶段”,为了“使(国内)观众易于接受”,创作者选择“尽全力降低科幻的阅读门槛”,让《流浪地球》在接近硬科幻这一目标时小心谨慎地走了捷径。

三、讲好中国故事:独特性与共通性的平衡

经由本土化改写,《流浪地球》完成了中国科幻叙事的主体性建构,带给中国观众大量惊喜,突破了美式科幻的一些陈词滥调;与此同时,它也在科学性、全球性和人性描述层面显露出局限和短板。整体来看,影响《流浪地球》跨文化叙事效果的因素虽有文化差异,但更多是叙事问题。准确地说,是叙事本身的局限放大了文化差异,加大了理解与认同的距离。此处,文化距离带来的不是文本意义的添加,而是他者之眼映照的叙事问题——在文化独特性与共通性上的顾此失彼,借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失衡。 在跨文化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如何做到独特性与共通性、有我与无我间的平衡与互补,在文化自信和尊重多元化的前提下促成“解释共同体”的形成?结合《流浪地球》的具体情境,文章提出以下策略。

(一)依循通用认知范式,确保叙事的合理性

“解释者的解释活动是在其特定的认知图式中展开的”。而一些通用的跨文化的认知范式,类似语境间的中介或桥梁,为避免误会和偏见,实现沟通和理解提供了便利。故事类型就是一种通用的跨文化认知范式。比如,中国的《西游记》和美国的《绿野仙踪》都可以在神话、冒险、英雄之旅的类型范式中被理解和解释。只有当故事符合某一通用类型的核心约定,那些差异性的内容,以及由此拓展出的新元素才有被接纳的空间。然而,以科幻之名创作和传播的《流浪地球》,在故事类型的核心层面并没有执行好,人为性地造成了语境间的认同障碍。所以,评论中类似“借鉴了大量美式科幻片却不得要领”的意见并非毫无道理。

对于科幻电影而言,有些叙事惯例是可以破除的,比如拯救地球的总是美国人;但有些核心要素是不能缺席的,比如:“好的科幻电影是建立在好的、可能的或者至少是可信的科学基础上的”。“流浪地球”计划当然是一个精彩的创意,但这一创意在叙事情境中的成立要以其科学逻辑的自洽为基础。原著中,联合政府选择“流浪地球”计划而非飞船计划的科学逻辑在于:只有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才能在漫长的星际移民中支撑生命万代不息;电影中,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未被提及,只有“让更多人活下来”的人道逻辑和恋地/回家的情感逻辑。

按照导演郭帆的阐述,他在美国交流时发现,“带着地球逃离”这一对美国人来说很奇特的想法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于是,“珍贵的地球生态系统”被抽象为“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珍惜自然环境的启示变成了回家的渴望。这些设置在表面上呼应了乡土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影片在大年初一上映的此地此刻,却忽视了它本可以拓展和跨越的时空边界。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首先源于对土地资源的生存依赖,而土地资源就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原著已经将民族性的土地情结创造性转化为世界性的生态情结,那么,电影又再次退回来,回到本土文化的范畴。生态逻辑的缺失,让“流浪地球”计划在他者语境中被指认为“迂腐”,而不是原著中被礼赞的饱含着理智和远见的真理。电影以舍弃核心创意的科学逻辑为代价去突出叙事的在地化和通俗化,但事实上,这样的舍弃毫无必要。本土化、大众化的诉求与遵循故事类型的核心规范之间不仅可以共存,三者的平衡和互补更是故事类型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丰富的基础。

(二)突出人性描述,克服叙事的语境依赖

谢飞导演在与尹鸿教授的一次学术对谈中说:“如果作品对时代的一些具体的生存状态太过于强调,而没有突出人性的描述,后人、别人就不太好理解。”在叙事中设置极端情境,让人物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展露人性的幽微,引发广泛的共鸣,可以有效拓展本土化叙事的语境局限,助其扬长避短。世界末日就是科幻叙事中一种常见的极端情境。

原著中,对“逃生”的高度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让他们“没有闲心”去关注生死以外的事情。记忆遗传技术把每个人都变成了天才。但这种天才的能力又让他们对现状、前途和命运更为敏感和多疑,形成了一种焦虑与克制交织、感性与理性对抗、绝望与希望并存的矛盾和悲壮。这些极端情境中的人性描摹,为现实中拥有一个完美太阳的我们提供了震撼与反思。与原著描述的后末日时代人类的高智、务实和悲壮相比,电影对刘启、韩朵朵、Tim、李一一等人物的设计还停留在对当下中国青年的刻板印象中。这样的人物塑造也许能博得部分本土观众的会心一笑,却让别人、后人难以认同。因为人物不合时宜的叛逆、幼稚、滑稽与末日时代的严酷环境和高智水平难以匹配,更无法把“认识引向深入,发人生之细微”。

(三)关照全球性议题,拓展叙事的广度和力度

在研究所涉的评论样本中,有观众发出“为什么电影里没有黑人”的疑问。这一方面体现出美式科幻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突显出以不同肤色、语言的堆积去支撑全球叙事的乏力。影评人Inkoo从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切入的解读为中国故事的全球叙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电影中的危机展示要与当下全球的普遍困境相对应。可惜,当颇具想象力的“冰封上海”的震撼画面出现时,观众听到的不是人物对曾经宜居环境的怀念,对地球生态的珍视,对化解危机的方案的巧妙解释,而是爷爷韩子昂“回家吃葱花面”的温情回忆。对“回家”这一情感内核的过度强调,冲淡了文本意义的其他建构。讲好中国故事要有观照当下的力度和目及全球的广度,看见共同的焦虑,提出共识的方案,预见共赢的未来。具体到《流浪地球》,重要的不是表层叙事中拯救人类的英雄们的国籍或肤色,而是叙事系统及其承载的理念和价值是否同构了全球性的问题或困境,并提供了启发性的能够彰显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性与全球性、独特性与共通性、有我与无我之间本没有冲突,它们完全可以在叙事中并存与互补,如果讲述者能够做到巧妙的平衡和创造性的转化。平衡和转化的能力来自不断融合的视阈,需要创作者与接受者,我们与他们,在不断的交互中彼此发现。正如周宪教授所言:“它既不是对本土语境的刻板坚守,也不是放弃自我而坠入他者文化中,而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交替与互动”。

【注释】

1 中国电影资料馆.《妖猫传》获观众“比较

2 Selbo Jule. Film Genre for the Screenwriter[M].New York:London : Routledge, 2015: 147-167.

3 David Ehrlich.‘The Wandering Earth’Review[EB/OL].https://www.indiewire.com/2019/05/wanderingearth-review-netflix-1202132477/.

4 Ben Kenigsberg.The Wandering Earth’ Review[EB/OL].https://www.nytimes.com/2019/02/17/movies/thewandering-earth-review.html.

5 Elizabeth Kerr.The Wandering Earth(Liulang diqiu): Film Review.[EB/OL].https://ww w.hollywoodreporter.com/review/wandering-earthliulang-diqiu-film-review-1191657.

6 Richard Kuipers.Film Review:The Wandering Earth[EB/OL].https://variety.com/2019/film/reviews/the-wandering-earth-review-liu-lang-diqiu-1203150532/.

7 Inkoo Kang.The Chinese Sci-Fi Epic The Wandering Earth Could Be a Glimpse at the Future of the Blockbuster. [EB/OL].https://slate.com/culture/2019/02/the-wandering-earth-review-china.html.

8 Simon Abrams.‘The Wandering Earth’ cured my winter depression.[EB/OL]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the-wandering-earth-2019.

9 郭帆,孙承健,吕伟毅,夏立夫.《流浪地球》:蕴含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02):90-96.

10 周宪.关于跨文化研究中的理解与解释[J].外国文学研究,2014,36(05):64-72.

11 同2.

12 刘慈欣.流浪地球[M]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18-19.

13 同9.

14 谢飞,尹鸿.电影需要进入人性层面:对话谢飞[J].当代电影,2019(11):22-31.

15 刘慈欣.流浪地球[M]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27-30.

16 钟惦棐.谢晋电影十思[A].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38.

17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学期强国”学习平台,2019年5月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834546060811426488&t=1557970675814&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owmenu=fals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

18 同10.满意”评价,视觉效果广受好评[E B/O L].2018-01-16/2018-06-18. https://mp.weixin.qq.com/s/CfeVlT5bowvoyO3_1avm9g.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流浪科幻
Burst Your Bubble
未来科幻城
视觉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流浪猫鲍勃
科幻画工厂
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