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明鲁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0-06-12邓庆猛刘广华林冬光

人文天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兖州墓园文物

邓庆猛 刘广华 林冬光

明初,朱元璋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升兖州为府,领有济宁、曹、沂、东平四州,滋阳、曲阜、宁阳、邹县等二十三县,辖域面积约占当时山东布政司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约占当时山东布政司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自朱檀之始,前后293年,共有10世13王,此外还先后受封郡王70位、将军387位、中尉376位。有明一代,兖州之域跃然成为明鲁藩王重要的政治封国之地、经济生活之源和择穴栖神之所。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随着社会化运动和生产的深入开展,邹城鲁靖王墓、巨野僖顺王墓等明鲁王及部分宗室后裔墓葬相继“面世”。其中,地处九龙山南麓、位于邹城境内的鲁荒王朱檀墓,由山东省文物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各类器物1116件(套),其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巨,加之在营造方面的开创性,可谓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可以说,明鲁王等文物及相关文化资源不仅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形态,也成为新时代形势下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明鲁王文化资源组成概况

明代及之后的兖州府志、县志对明鲁王遗迹多有记载,特别是随着部分文物的出土发现、明鲁王文化资源逐步成为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及书籍资料。通过对现有成果资料的梳理,笔者根据其呈现形态将明鲁王文化资源分为以下三大類。

(一)不可移动类

1.城府遗址

明洪武十三年筑兖州城、建鲁王宫殿,外围有城河、城墙,内设下属机构治所,间有坛庙、楼阙、卫所,集军事、政治、生活等功能于一体,总面积550亩、周长约2420米,可谓规制考究,气势宏伟。除了鲁王府之外,其后裔子孙赐封为郡王等藩王称号者也各有府第。今兖州城少陵公园、建设路北干休所等附近皆为鲁王府建筑遗址所在地。

2.墓园遗址

明代鲁王及后裔宗室薨逝后,由朝廷有关部门在辖域中卜选吉穴安葬,形成了分布各处的墓园。现有资料显示,原兖州府所辖县域内先后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明鲁王及其宗室后裔墓志,形成了等级有别、点状分布的墓园遗址。据现有资料统计,明代鲁王中前9位鲁王的墓园皆已被发现,包括泗水3处、平邑3处、邹城2处、滕州1处,其中部分墓葬及建筑基址仍存,兖州仅发现墓碑1处,不知具体位置;发现其宗室后裔墓园多处,其中曲阜19处、兖州15处、邹城11处,墓志记载了墓主的生平事迹和墓园地址。此外,尚有部分出土文物、俗称王坟的墓葬遗迹有待深入研究。

3.相关遗迹

明代鲁王出资或奉敕而建的桥梁牌坊、寺庙祠堂,当地旧志屡有记载。由鲁王创建的兖州泗水桥,2013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捐资助修的孔颜曾孟等圣贤庙宇遗迹至今仍熠熠生辉。此外,因营建、驻军、墓葬、种植等工作而形成了与之相关的营房卫所、砖瓦厂、畜牧厂、菜园、村庄等有关遗迹。邹城凤凰山一带历史上为鲁王府柴火供应地,至今留存“鲁府柴碳山”石刻一处,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可移动类

1.馆藏文物

经考古发掘的墓园、遗址等地的出土文物中的文物精品被山东博物馆收藏,专门设立明鲁王文物专题展厅,部分被兖州博物馆、邹城博物馆、孟庙、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等当地文物部门或博物馆收藏保存。

2.民间文物

部分明鲁王相关文物,如历史上已经出土的墓园文物、建筑构筑物、墓志等为民间人士收藏。此外,尚有部分墓志残片散布乡间田野,屡有发现,需要当地部门进行收集保存。

3.档案资料

历史上关于明鲁王及宗室后裔事迹、著作及其遗迹、评论的史志、论著、照片等文献资料,如明之后的兖州府志、滋阳县志、邹县志等等,为明鲁王文物资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经考古调查而形成的《明鲁王研究》等专业资料,以及明鲁王后裔保存整理的宗派谱系等家族档案,也为认识明鲁王墓文物构成、价值、世袭传承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三)有关故事传说

在鲁王出资修建的天仙庙、诸天寺等建筑的旧址,以及鲁王府守卫、办公等场所,还有日常经济生活材料的供应地,都流传着有关故事传说,形成了以相关史迹命名的村庄。如兖州的巨王林、皇林等村,原为巨野王、永福王等守卫鲁藩葬地而形成的村庄;邹城的老营村、尚寨村为原修建、驻守鲁荒王墓园的军民结合而形成的村庄,至今仍流传着在部队操练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寨竹马。

二、明鲁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夯实保护基础,推动文物提档升级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属地文物部门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抢救工作,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资源,并围绕文物利用相继开展了工程建设,推荐为省级或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邹城明鲁荒王墓来讲,1985年在省级部门的支持下,由政府组织修复明鲁荒王墓部分原有围墙等建筑,搬迁部分村民,并在1988年3月17日作为旅游景区正式开放,命名为荒王陵。1993年3月又对戈妃墓地建筑进行恢复,与朱檀墓形成一个整体,同年设立荒王陵管理所。2006年5月,明鲁荒王朱檀墓与鲁靖王朱肇煇墓、巨野王朱泰墱墓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明鲁王墓。2010年荒王陵景区被公布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8年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起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争取各级扶持,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2011年,邹城明鲁王墓成为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重点文物项目之一,受到国家以及山东省等文物部门的大力扶持,累计拨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500余万元,用于其保护规划、本体环境整治、安全防护等项目。地方政府也将明鲁王墓综合提升项目纳入全市百项重点工程,地方财政投入土地拆迁、村庄整治、博物馆建设等工作配套资金3000余万元,为实施基础保护、推动文物利用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切实保护整治,提升文物基础条件

在完成明鲁王墓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分别编制文物本体环境整治工程方案、安防工程方案、朱檀和戈妃墓地宫防渗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及鲁荒王陵享殿、祾恩门修缮工程计划书,并获得批复,现已完成环境整治工程及安防工程,正在推进鲁王朱檀墓地宫防渗治理工程,为一步改善提升文物安全保护条件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多方开展研究,不断推进宣传展示

以山东博物馆、政协济宁市兖州区委员会及部分专家为代表开展明鲁王有关文化研究,先后出版《明鲁荒王墓》《兖州明代鲁王府》等书籍。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樊英民《兖州史话》、刘培桂《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胡新立《明鲁藩诸王墓及其世系考略》、陈勇《明代兖州的鲁王和王府》、闫海青《明代山东藩王与地方社会》、冯启《明鲁王研究》等也对明鲁王府史实及后裔世系与文化进行了研究论述,为开展明鲁王文化资源宣传和展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明鲁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主动调查不足,基础工作尚待夯实

纵观以往鲁王墓园发现,除了历代县志提供线索外,多数因历史上的盗扰破坏而发现,只有个别经正规性考古发掘,部分出土墓志或部分葬器,有的甚至毫无所获。从鲁王府及后裔宗室的生活区域来讲,他们应当多数生活、埋葬于邹城及附近的兗州府辖域内。但考之明史及已出土墓志记载的诸王世系传承情况,仍有部分世系流衍尚存疑惑,特别是因战乱和迫害,鲁王后裔宗室有的迁居各处、更姓改名而进一步增加了梳理工作的难度,这需要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和考古实物来验证。就目前而言,与之有关的专题调查和考古发掘尚未开展,相关出土文物也未进一步征集。

(二)力量整合不足,文化研究缺乏系统

虽然,近年来发布和涌现了部分研究成果,但往往是单位或个人承担的考古成果公布、资料考证或局部区域文化研究,资源集中整合力度不够,同时缺乏对鲁王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文化整体性的关注,于山东文物及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方面做得不够,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方面研究不足。部分专家在明代鲁王府研究中,多注重鲁王府所在的兖州本身,而对邹城及其他辖域与鲁王有关的墓葬及文化重视度不够。针对邹城鲁荒王墓,以往研究往往因其谥曰荒,而多围绕其行为荒唐可笑而开展故事讲述,给人造成了荒王乃至鲁王似乎毫无其他内涵的不良印象。事实上,通过朱檀侧妃戈氏、子肇煇及其他后裔子孙的墓志来看,鲁王府深刻吸取朱檀荒行早逝的教训,家风家教为之一改,孝子贤孙屡有呈现;中间虽有个别恶行之王或宗亲,但却为我们提供了立体的形象和感觉,反映了鲁王世系的家风家教真实情况。

(三)扶持力度不够,体制机制亟需改进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明鲁王墓保护提升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但就其长远发展和实际需求来讲,仍需持续加强。目前,邹城明鲁王墓的管理机构为邹城市荒王陵管理所,是邹城市文物局下属的差额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人、实有人员13人。因墓地占地面积较大,盗扰频繁,安全防护压力较大,加上管理、讲解等人员严重缺乏,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亟需提升。像明鲁荒王墓的享殿、祾恩门及陵园围墙等修缮保护,目前有的计划书、设计方案编制等工作尚未获得足够支持;鲁王陵博物馆已经建成,但因室内装修、展陈工程、藏品征集等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尚未达到开馆条件。特别是在机构改革深入开展、免费开放政策施行的形势下,有关保护管理体制机制需要从市级层面进一步深入改革和落实推进。

(四)展示利用欠缺,整体影响相对较弱

目前,山东境内只有邹城明鲁荒王朱檀墓经正式考古发掘并对外开放,其他明鲁王乃至明代亲王及后裔宗室墓葬尚未对外开放,整体展示利用程度不高。而就明鲁王朱檀墓来讲,虽然已经发掘,但出土文物特别是精品文物主要存于山东博物馆内,后来征集的部分墓志、葬物主要存放于邹城博物馆、孟庙孟府内。明鲁王墓及荒王陵景区目前主要展示的是朱檀墓和戈妃墓地宫及部分地上建筑,缺乏墓葬文化与出土器物的融合展示,缺乏与当地文化习俗和农林资源的深度结合,最终导致文物内涵展示不足,宣传利用程度不高,影响力偏弱。

四、明鲁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策略

(一)深入开展专项调查,全面掌握文物底数及现状

以明鲁藩王宗室墓园及其他文物资源为着眼点,在对现存史志、馆藏文物及典籍记录等线索进行细致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在原兖州府所辖区域深入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王府旧址、墓葬出土和文物保存情况,并对未发现的或未经调查确认的墓葬进行细致调查、访问,有条件的应积极开展相关勘测、考古工作,以期对鲁藩王室墓葬及出土文物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为明鲁藩王及后裔宗室世系、流衍研究及文物宣传利用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

(二)加强各方力量整合,持续开展专题和系统研究

明代鲁藩设立兖州之域、王室宗亲葬于佳山宝地,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哲学、经济、文化等内涵,而藩王宗室墓葬及出土文物也多为各级文博单位、基层镇村、科研院校或社会个人所管理、收藏和使用,因此需要调动与整合各方力量,取众之需、集众之长。围绕鲁藩王府遗址及墓葬、有关建筑遗迹分布、出土文物保存、世系传承流衍、鲁府文教家风等开展专题性、系统性研究,为文物宣传利用提供坚实的研究支撑。

(三)加大各级扶持力度,不断改进管理体制与机制

着眼文物保护利用实际需要,上级及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严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与文物安全的政策意见,深入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政策,切实履行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责任。结合机构体制改革和职称评聘改革等机遇,针对明鲁藩王文物资源保护、管理、研究、宣传、展示和利用工作积极研究出台相关体制、机制及资金、人才等扶持政策,为文物宣传利用提供强力的制度保障。

(四)开拓思路创新方式,不断提升鲁王文化影响力

一是以明鲁藩王府及宗室墓葬保护为重点,通过细致调查、明确位置、划定范围、保护整治等工作,积极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建设遗址公园,进一步提升其文物品级档次。二是以明鲁藩王府及宗室墓葬相关文化展示宣传为主题,利用明鲁王陵博物馆、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联盟等载体平台,通过学术研讨、策划展览、文化教育等方式,推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术专业、面向社会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打造鲁文化宣传品牌。三是结合城乡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将明鲁王文物及文化资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在实施乡村振兴、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借助信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实施“文化+互联网”战略创新传播方式,带动提升明鲁王文化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

五、对纪念明鲁荒王墓考古发掘50周年工作的建议

明鲁荒王墓是明代第一个为亲王营建的墓葬,对明代亲王墓园创制、喪制确定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2月中旬,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北京明十三陵特区承办的“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暨定陵博物馆建馆60周年学术研讨会”,对明清陵寝文物保护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地方文物宣传利用工作有所启示。2020年是明鲁荒王墓考古发掘5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对外展示和宣传邹城及鲁府辖域内的鲁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成效,学习先进经验、借助先进技术有效开启鲁文化资源保护发展新思路势在必行。

依笔者之见,在这个明鲁荒王墓考古发掘50周年的特殊年份,近期应筹划开展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继续夯实明鲁王保护利用基础工作,争取各级支持,妥善解决文物用地及资金补偿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明鲁王墓地宫防渗治理及水系景观、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完成明鲁王陵博物馆内部装修装饰工程;积极准备开展明鲁靖王朱肇煇墓、鲁巨野王朱泰墱墓保护与整治等前期基础工作。

二是由省、市、县文物部门和文物、博物馆单位密切配合,在邹城市明鲁王陵博物馆或其他合适场馆策划举办“王者归来——纪念明鲁荒王墓发掘50周年暨明鲁王墓园出土文物精品展”,对代表性出土文物及各项工作成果进行系统展示和宣传。

三是举办“纪念明鲁荒王墓发掘50周年暨明藩王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对邹城及其他鲁府辖域内与鲁王宗室有关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展示、宣传等各环节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并出版研讨论文集。

四是加强明清陵寝单位联系合作,深入协作开展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联盟各项工作,提升联盟整体影响力;积极筹划,争取成立鲁王文物保护及文化合作发展联盟,推动明鲁王及有关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与区域文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齐鲁文化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张  玙]

[作者简介] 邓庆猛,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管理与保护;刘广华,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管理与保护;林冬光,邹城市荒王陵管理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陵寝文物管理与保护。

猜你喜欢

兖州墓园文物
赛雷三国
借一场火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兖,衮,这两个字你能读对吗?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
太辛苦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