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建中汤加减、灸法、超短波联合治疗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疗效和预后影响

2020-06-12沈文清温乐萍陈燕美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超短波灸法汤加减

沈文清温乐萍陈燕美

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 中医康复科,广东 惠州 516001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儿科常见疾病,患儿可出现明显的腹痛、发热等症状,B超检查可见回肠末端淋巴结肿大[1-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治疗后可出现复发等问题,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是临床儿科治疗难题[3-4]。有研究[5-7]证实,中药、灸法、超短波等联合应用可取得较好疗效。我们研究分析小建中汤加减、灸法、超短波联合治疗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疗效和预后影响,旨在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干预方法的改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儿均经临床症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均为首次发病,年龄3~12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药物过敏患儿、合并超短波电疗机治疗禁忌证患儿、治疗前经其他相关干预患儿、精神异常患儿、合并其他明显内科疾病患儿等。患儿均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A 组(n=25)、B组(n=24)、C组(n=24)和D 组(n=25)。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且经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4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常规进行抗炎、抗病毒、解痉对症治疗。A 组采用超短波治疗, B组采用超短波联合灸法治疗,C 组采用超短波联合小建中汤加减治疗,D 组采用小建中汤加减、灸法、超短波联合治疗。10 d为1疗程,4组均治疗至少1疗程。

表1 4组基本资料比较

1.2.1 超短波治疗

采用伊沐/1mmed-GSWD-10型台式超短波电疗机,治疗时患儿平卧,电极板采用干燥消毒毛巾包裹,分别放置在患儿腹部前后,以纱布固定防止脱落,治疗采用电流为100 mA,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次持续30 min,每天进行1次,连续治疗10 d为1疗程。

1.2.2 灸法治疗

采用南阳市卧龙汉医艾绒厂生产的艾灸条,规格为18 mm×200 mm,灸法治疗基本穴位有神阙穴、阴交穴、天枢穴、肾俞穴、大肠俞穴、下脘穴和足三里穴,合并上呼吸道疾病患儿灸法治疗穴位加肺俞穴、合谷穴以及曲池穴,合并消化系统症状患儿灸法治疗穴位加脘穴、胃俞穴以及内关穴,灸法治疗操作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每个穴位温和灸3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

1.2.3 小建中汤加减治疗

小建中汤基本药物为桂枝和生姜各9 g,芍药18 g,大枣6个,炙甘草6 g。根据具体症状酌量添加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如腹痛症状明显者加延胡索和小茴香,腹胀明显者加厚朴和木香,手足不温、喜温者加干姜,倦怠乏力者加黄芪和太子参,食少纳呆患儿加鸡内金和炒麦芽。将所有药物加3碗水煎制为1碗水,过滤药渣,添加饴糖30 g后加热溶解,均分装为2袋密封保存,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热后服用1袋,连续服用10 d为1疗程。4组患儿均完成至少1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治疗1疗程,根据疗效评价标准[8](痊愈:患儿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血常规检查结果症状且B超检查未见肿大淋巴结;显效:患儿的发热和腹痛症状出现明显减轻,血常规检查结果症状,B超检查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出现缩小;有效:患儿症状和体征出现改善且B 超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缩小;无效:患儿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变化,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和无效率均计入总体治疗有效率)评价4组疗效。统计4组腹痛消失时间、腹痛频率、发热时间、住院时间等。分别在4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效均常规行超声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大小,量取长径、短径值。统计4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4组均门诊或电话随访至少2个月,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期间无患儿失访,统计2个月内复发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采用SNKq检验进行进一步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疗效比较

与A 组比较,C 组和D 组治疗有效率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 组治疗有效率升高(P<0.05);与C 组比较,D 组治疗有效率升高(P<0.05)。见表2。

表2 4组疗效比较(n, %)

2.2 4组症状和体征指标比较

与A 组比较,B 组腹痛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均缩短,腹痛频率降低,C 组和D 组腹痛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腹痛频率降低、治疗后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短径减小(P<0.05);与B 组比较,C 组和D 组腹痛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腹痛频率降低、治疗后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短径减小(P<0.05);与C 组比较,D 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治疗后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短径减小(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短径减小(P<0.05)。见表3。

表3 4组症状和体征指标比较

2.3 4组预后状况比较

与A 组比较,C 组和D 组治疗后2个月内复发率减小(P<0.05);与B 组比较,C 组和D 组治疗后2个月内复发率减小 (P<0.05);与C 组比较,D 组治疗后2 个月内复发率减小 (P<0.05)。见表4。

表4 4组预后状况比较(n, %)

2.4 4组安全性比较

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4组安全性比较(n, %)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于儿童,为非特异性疾病,患儿可出现急性腹痛以及发热等症状,但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症状,可与急性阑尾炎等疾病混淆,从而出现临床漏诊和误诊[9-10]。而近年来随着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的普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确诊率提高,为其及时有效治疗提供了良好基础[11]。我们研究患儿亦均存在明显的腹痛、发热症状,B超检查发现其回肠末端淋巴结长径、短径较大,给患儿带来较大痛楚并并可影响其身体健康。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患儿康复的关键。

传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治疗主要为抗生素干预、解痉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等,但其临床应用效果不一,患儿病情迁延不愈,长期发热、腹痛等可明显影响患儿健康以及生存质量[12-13]。超短波治疗通过电容式点击输出能量,高频电场作用于患部,使患部分子和离子于其平行位置震动摩擦产生热效应,患部表层和深层均匀受热,可有效改善机体循环和渗出液的吸收状况,促进炎症产物排出从而达到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的效果[14-15]。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属于中医的“腹痛”“瘰疬”范畴,是寒邪积于肠间、脾运失调、痰湿内阻、气机阻碍和气血运行阻碍引发的腹痛,因此,其治疗需行气、止痛、消积、导滞,而中药汤剂以及中医灸法可缓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症状[16-18]。亦有部分研究[19-20]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更快速有效地缓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病症,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我们将小建中汤加减、灸法、超短波联合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治疗中,观察了其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较之于超短波治疗,超短波联合灸法治疗可更快速有效地缓解腹痛和发热症状,但在总体疗效、预后等方面改善效果并不明显;超短波联合小建中汤加减治疗亦可更快速有效地缓解腹痛和发热症状,且其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改善预后;小建中汤加减、灸法、超短波联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较之其他治疗方法均可更快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肠系淋巴结缩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对症治疗基础上,超短波干预的热效应、灸法的温热散寒祛湿作用进步可有效缓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寒邪痰湿以及气机阻碍,缓解疼痛,改善免疫力,促进腹痛和发烧症状的缓解,而小建中汤各药物应用可温中补虚并和里缓急止痛,缓解腹痛症状,并可提高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力,促进机体抗炎抗病毒作用,从而促进病情缓解和患儿康复。而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出现皮肤瘙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但症状均较轻微,可在无干预情况下自行缓解,其治疗安全性亦良好,治疗过程操作简便易掌握,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小建中汤加减、灸法、超短波联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助于改善疗效和预后,且其不良反应较少,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安全有效干预方案。

猜你喜欢

超短波灸法汤加减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
超短波在TMD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