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0-06-11姚震寰

商情 2020年22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吉林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期,吉林省城市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宜的转型模式,通过循环发展模式、低碳创新模式、产业创新模式、交通发展模式、生态管理模式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最终实现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

【关键词】吉林;城市转型;绿色发展

一、循环发展模式

循环发展模式是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使其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吉林省的资源型城市大多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呈粗放型特征,主要特征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能、低效率、低效益的“三高三低”的发展模式。所谓的资源型城市循环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延伸与拓展产业链的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创新,拓展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上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废物资源化的闭合循环发展,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链延伸就是在资源开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下游加工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以此来减少废物的排放,改变原有粗放型模式,增强城市经济结构的弹性,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产业链拓展就是加快向资源深加工型城市转变的基础上,实现大量加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充分利用集聚经济效应以及企业间的技术外溢和乘数效应等有利条件,进而推动科技创新,拓展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对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废物资源化的同时拓展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最终实现产业循环发展。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主要途径。吉林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把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因素,通过建立绿色国民经济考核体系、制度创新等,建立资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推进示范工程,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低碳创新模式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战略要求,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阵地承担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责任,吉林省城市转型和绿色发展必须面对和重视这一要求,以低碳和创新为基本理念,促进面向低碳经济的创新战略制定和实施。低碳创新系统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是对一般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化,也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的理论创新和拓展。所谓低碳创新系统,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与低碳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机构和制度与机制等实现条件构成的网络体系。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和区域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要求,提升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是现代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有效响应机制,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创新系统模式是实现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选择。城市转型和绿色发展应以低碳、生态、绿色为重要目标和发展理念,包括技术、制度、产业、社会发展、生活模式等多个层面的低碳创新发展。

三、产业创新模式

(一)培育低碳型接续产业

产业动力从低碳高端向创新驱动转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优化技术密度程度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产业,控制污染性高的行业,淘汰落后产业,通过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产业不相关的其他产业来逐步替代自然资源开发在GDP中的重要性,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逐渐全线退出资源型产业领域。新兴产业作为替代产业的产业转型模式对于资源开发已步入衰退期,并未能建立替代产业的城市将是最好的发展途径。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统筹区域发展,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适合地区发展、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密集型的全新产业群。

(二)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为出发点,以环保技術、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为支撑,以生产过程无害化为特征,以产品有益于人体健康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目的,集中体现了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效结合。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往往忽视对生态的保护,经常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不注重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是一种失衡的发展方式;绿色产业则强调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和能源,重视人的健康和发展,是一种均衡的发展方式。以林业为例,资源型城市在过去,林业是以生产木材为主,滥砍滥伐,不考虑对生态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在必须转变以生态建设为主,把林业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当作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发展林业的目的是以实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资源丰富为目标,同时兼顾林业的经济价值。绿色产业兴起的主要原因:绿色经济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环境压力空前加大,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三)大力发展林业,构建绿色生态

大力发展森林碳汇。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据统计,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森林就能够从大气中吸收0.6-7.1亿吨碳。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林业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加强碳汇林业的发展。林业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型城市,要充分发挥林业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林业是巨大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既是绿色增长的生态屏障,又是绿色增长的物质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重要而独特的战略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多样性、多功能性,承载着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内容丰富的生物产业。

四、交通发展模式

(一)城市道路紧凑化发展

通过增加辅道密度,减少辅道宽度,在不增加道路用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交通的可动性和可达性,有利于促进步行交通及增加城市活力。紧凑的路网可以把土地切割成多个较小的地块,防止了功能单一的大地块倾向,同时可以有更多的地块选择,吸引不同层次的开发者参与其中,有利于多样性城市空间的共存。因此,在城市适当的区域内布置规模小而密的城市路网,可以有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开发能力,同时有助于形成紧凑布局,有效提高可达性,为步行交通创造有利条件,进而达到交通的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发展模式,此外紧凑的道路网络能够形成更多的沿街土地,进而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二)交通体系立体化发展

构建立体化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的繁华区块道路拥堵现象的一个可行的办法,通过改变城市繁华区块内的道路网结构,实现道路的空间纵向拓展,如建立人行立交天桥系统及地下通道系统,将地面上活动的人们吸引至二层或地下,形成新辟道路的效能,有效分散地面人流量,减少地面道路压力;并使建筑的二层也有了临街面,提高了二层空间的商业价值;加强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到达许多地方。如通过空中步行系统使商业建筑之间相联系,形成空中商业街;通过地下通道是使商业建筑与公交站点及地铁站点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步行质量。通过对地面、地下、空中三个层面相结合的立体化交通组织方式,对城市交通系统、空间组织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也可以与周围的城市交通体系相结合,形成整体化的交通体系。

(三)公共交通优先化发展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是针对小汽车的高速发展造成的郊区化发展趋势、城市中心交通拥挤、污染及能耗增加等现实问题的回应。公共交通为城市的紧凑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城市的高密度、功能混合,也为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公交车和步行成为居民主要出行方式后,不仅增强了城镇吸引力、增加了市民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小汽车的出行量,降低了尾气排放量,有效地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

五、生态管理模式

资源性企业从“物理过程”向“生态过程”转变。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要求真正做到标本兼治,既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又在转型同时对生态环境可支撑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承载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全方位构建起生态环境的绿色保护机制,对转型后经济运行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防患于未然,使生产系统本身具备环境保护能力,进而形成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开展的新型生产模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普及,人们对资源环境压力逐步感同身受,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在实施生态管理过程中,把人作为“生态人”进行假定是符合现实的。而且传统的只注重企业的物理过程而忽视其生态过程,只重视产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只注意企业的经济成本而无视生态成本,只强调过程末端的环境管理而忽视系统整体生态的分割式管理模式在现实中越来越行不通,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新的生态管理模式。

(一)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资源型企业要形成一个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网络,这种网络以工业园区循环网络体系为起点,是一个由政府、社区、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进行有组织合作的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发展的系统。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网络是资源型企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推进企业的绿色经营符合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要求。企业的绿色经营是指把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补充中获得盈利的一种经营方式,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经营一方面注重高新技术的运用,强调精益生产与清洁生产,重视对原材料循环利用与原材料开发深度,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绿色生产技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将传统粗放型开发使用模式转化为绿色集约型开发使用模式,将原有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的产业链条进行绿色延伸,将生产环节纳入无废的或变废为宝的循环流程。绿色销售中的绿色价格,要求考虑环境资源成本的内部化,与健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谋而合,且保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在利用过程中有机会得到合理补偿,有助于建立资源产地储备补偿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二)资源型企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生态管理平台

在选定发展模式之后,要打造资源型企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生态管理平台,包括实体管理平台和虚拟管理平台。实体平台包括资源开发共生平台、资源利用共生平台、废弃物循环利用共生平台和企业生态技术研发平台。资源开发共生平台主要提供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速度和广度进行信息化生态管理服务,使资源开发符合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资源利用共生平台主要提供促进企业向资源循环共生模式转型的生态管理服务;废弃物循环利用交易平台主要提供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生态管理服务;企业生态技术研发平台负责提供逐步淘汰原有的末端治理技术并提供具有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且劳动保护等特性的企业生态技术。虚拟平台主要包括资源型企业社会资本平台、企业间合作协商平台、企业内知识管理平台和信息集成系统平台。資源型企业社会资本平台提供企业内外决定每一个个体互动关系的社会网络、规范和制度;企业间合作协商平台为企业内每一个企业实现较好的合作提供保障;企业内知识管理平台使得知识的产生能为迅速,知识的运用更为顺畅;信息集成系统平台是使用能够支持系统网络顺利运行的计算机软件,提高管理效率。虚拟平台为实体平台提供服务,使得生态管理更有效率,更为系统化。实体平台与虚拟平台共同形成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6).

作者简介:姚震寰(1982-),女,吉林省梅河口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环境与城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吉林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漫画5幅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吉林冬季之旅
吉林出版集团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