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义黄冶窑动物俑的命名问题

2020-06-11王卫敏

关键词:铃铛命名底板

王卫敏

巩义黄冶窑是河南地区非常著名的一个窑口,它位于西泗河河谷内大、小黄冶村一带,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冯先铭、郭建邦、刘建洲、傅永魁等先生对其进行调查与试掘。 2002—2004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对小黄冶窑址进行连续发掘[1],发现一批窑炉、沉淀池、制陶作坊以及3000 多件各类瓷器、三彩器。 这些器物以中、小型器物为主,大型器物仅见三彩马的残腿。2016 年5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出版了《巩义黄冶窑》[2]一书,全面介绍了2002—2004 年的发掘资料, 这是考古界的大事,使得我们能够对黄冶窑的面貌有全面的了解。

黄冶窑的小型器物中有不少俑, 包括人俑、动物俑、骑俑。 前者根据人的形象、所抱持物来命名,命名比较准确;后两者有些对动物形象把握不够准确, 因而出现命名欠妥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命名比较恰当的动物俑

动物俑、骑俑中大部分塑造得惟妙惟肖,命名正确, 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唐代的艺术风采,这些动物俑主要有马俑、牛俑、骆驼俑、象俑、猴俑、狮俑、狗俑、兔俑、鸭俑、鸽俑、鸳鸯俑、骑狮俑、母子猴俑等。

马俑 出于黄冶窑ⅢT6H81, 马首残,其余部分雕刻尚可,鞍鞯下没有革带,四肢立底板上,尾绑束。 除底板外,通身施绿、黄、白釉。残高6.7 厘米。 (图1)

牛俑 出于黄冶窑ⅡT57G2,腿残,牛角比较明显,脊背、体侧套有役使用的革带。 头、背以绿釉、酱釉为主。 残高4.6 厘米。 (图2)

骆驼俑 出于黄冶窑ⅢT9G6,腿残,造型夸张,颌下、腹部有长毛,背毯刻画细致,肩部为卷毡,独峰驼。 通身施华丽白、绿、黄釉。 残高5.2 厘米。 (图3)

象俑 出于黄冶窑ⅢT1H38, 象身肥硕,长鼻接地,腿虽并排,看似行走,背有圆毯。 底板以上施黄、绿、白釉。 高6 厘米。 (图4)

猴俑 出于黄冶窑ⅢT8⑦,侧身造型,弓身蹲于底板上,左手扶膝,向左看,双眼明亮。背部以上施黄、蓝釉。 高6.5 厘米。 (图5)

狮俑 出于黄冶窑ⅡT57G2,腿以下残,素烧。方头,立耳,眉高眼小,张嘴露齿,颈下悬铃铛,胸肌突起,颈部披鬣呈卷状,尾粗而上卷,扭首左视,威风凛凛。 残高6.2 厘米。(图6)

狗俑 出于黄冶窑标本ⅡT12Y6,昂首卷尾,肥身短腿,无足。 头、背、尾施绿、黄釉。 高4.2 厘米。 (图7)

兔俑 出于黄冶窑ⅡT20⑥,伏卧于底板上,长耳,大眼,很是安静。 眼施蓝釉,体施白釉,表明是一只白兔。 高3.3 厘米。 (图8)

鸭俑 出于黄冶窑ⅡT16ZF1②,昂首,短尾,作浮游状,羽毛刻成凹槽。 身施酱釉。 高4.5 厘米。 (图9)

鸽俑 出于黄冶窑ⅠT1⑤,素烧。嘴略残,头圆而小,长颈,宽翅展起与尾连在一起, 似觅食归来。 高2.3 厘米。 (图10)

鸳鸯俑 出于黄冶窑ⅢT8H89,长喙残,昂首,翅大尾卷,造型奇特。头、翅、尾施绿釉,余施黄釉。 高3.3厘米。 (图11)

骑狮俑 出于黄冶窑ⅡT57G2,素烧,与前述素烧狮俑相似,颈部项圈悬三个铃铛,长尾上卷又后折,背坐一人,手持琵琶,侧身而坐。高6.4厘米。 (图12)

骑猴俑 出于黄冶窑ⅢT3H6,实为母子猴俑。 腿残。 母猴弓身短尾,子猴刻画清晰,骑于母猴肩部,张嘴大叫, 母猴回首应答。 通体施黄、绿、白釉。残高4.5 厘米。(图13)

二、命名有问题的俑

主要有狮俑、骑狮俑、羊俑、鸽俑等。

骑狮俑 出于黄冶窑ⅡT57G2,原标为骑狗俑,腿以下残。与前述素烧骑狮俑极像,但颈部仅悬一铃,尾短而后折,背部骑一人,脸模糊,右臂捧鼓。 通身施绿、黄、白釉。 残高6.3 厘米。 (图16)

羊俑 出于黄冶窑ⅡT35⑩,原标为狗俑。 腿残,大耳,圆头,小嘴,圆垂尾。 通体施绿釉。 高4 厘米。(图17)巩义市博物馆藏一件完整的羊俑, 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前半身施白釉,后半身施绿釉。 高5.7 厘米。 (图18)

麻雀俑 出于黄冶窑ⅢT8H89,原标为鸽俑。 圆头,张嘴,展翅,胖腹似垫,直尾。 头、尾施黄釉,翅背施绿釉。 高3.4 厘米。 (图19)

三、结语

诚如例举,《巩义黄冶窑》一书大部分动物俑的命名是正确的,有问题的是个别俑,如狮俑、羊俑被冠以狗俑, 麻雀俑被冠以鸽俑,而狗俑在体形上与狮俑、羊俑,鸽俑在体形上与麻雀俑是有区别的。

1.关于狮俑

书中对于形象鲜明的狮俑做出了正确判断,如素烧狮俑,脖下悬挂铃铛,头侧有卷鬣,十分威武,形象非雄狮莫属。 素烧骑狮俑头侧无卷鬣,脖下悬三个铃铛,长尾上卷又后折,形象应为母狮。 然而,三彩狮俑形象与素烧狮俑几无差别却被冠以狗俑, 细看二者均短尾、卷鬣、前肢上方有胸肌,三彩狮俑只是脱模问题造成嘴部略尖而已,不应被当成狗俑。

同样,素烧狮俑与素烧骑狮俑形象一样却被冠以狗俑之名,难道仅仅因卷尾长了一点? 我们觉得尾长尾短与名无关,现实中的狗与狮都是长尾, 黄冶窑的雄狮尾短而卷, 说明工匠在做狮子的时候,注重的是形象而非尾的长度。 所以,素烧狮俑不应被称作狗俑,它不过是尾巴稍长点的母狮而已。

图20 鸽俑(巩义博物馆藏)

三彩骑狮俑与素烧骑狮俑的差别只在背部的骑人与脖下铃铛多少, 三个铃铛的被称为骑狮俑,一个铃铛的却被称为骑狗俑,有违常理。 老实说,生活中骑狮有吉祥、征服之意,骑狗行为既无意义,也不会发生。 这件三彩骑狮俑不应被称为骑狗俑。

总结以上五例,凡是这种方头、短耳、后挫身的动物俑,都应被称为狮俑,而不管它有无卷鬣,尾巴长短,几个铃铛,那不过是雄狮与母狮的区别而已。

2.关于羊俑

羊俑仅出土一件, 联系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羊俑外表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这类俑具有母绵羊的特点,即长圆头,无角,扁尾若掌垂于后,不上卷。 显然,它是不应被认作狗俑的。

3.关于麻雀俑

黄冶窑出土很多麻雀俑,《巩义黄冶窑》一书除一件(雏雀)外,均将它们称为鸽俑。鸽子与麻雀在形体上差别极大,本文所举素烧鸽俑展翅飞翔, 很好地体现出鸽子的特点,即颈长、背长,鸽尾也应较长,但做长易折,故禽俑尾巴一般做得较短。 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三彩鸽俑,形象逼真,尾巴完全失去。 (图20)冠以鸽俑的麻雀俑,体现的是麻雀的特点,即头小、颈短、体硕。 (图21)当然这类麻雀俑腹部做得敦实如垫, 主要原因是这个垫取代了麻雀的双足,虽然夸张, 却让麻雀俑多了不少喜感。

图21 生活中的麻雀

总之, 黄冶窑出土的大部分动物俑命名是准确的,狮俑、羊俑、麻雀俑因形象不易把握, 出现大部分狮俑被冠以狗俑、羊俑被冠以狗俑、绝大部分麻雀俑被冠以鸽俑的情况,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本书的欣赏程度。实际上,狮俑容易被错认还有其本身原因, 因为它长得确实有点像狗,故刘建洲先生在其发掘简报[3]中将母狮形象的俑称为狮子狗。 黄冶窑有四种狗俑,均为短腿,卷尾如环,局限在臀部,与狮俑区别较大,所以这种腿长、长相威武的应该是狮俑。 羊俑被误认为狗俑, 可能与它的大耳有关。 麻雀俑被误认为鸽俑,可能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在作怪, 认为麻雀是我们身边叽叽喳喳的东西,没有鸽子形象漂亮、飞姿悠扬,这两方面正是麻雀不具备的。 谁舍得把鸽子握在手中呢? 麻雀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本文得到郝红星研究员指导,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铃铛命名底板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铃铛风铃
板上叠球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复杂条件下大断面硐室底板加固技术实践与应用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我是我自己的许多孩子〔外一首〕
挂铃铛的狗
铃铛大作战
铝蜂窝复合材料客车底板性能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