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穿刺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血管穿刺中的疗效评价

2020-06-10卢秋芳周莹娟吴毅飞李艳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卢秋芳,周莹娟,梁 宾,吴毅飞,李艳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对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而言,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而动静脉内瘘则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1]。为了实现充分透析,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在建立动静脉内瘘时选择一种血管并发症少、内瘘寿命长的穿刺方法[2]。基于此,本次研究将84例患者作为课题样本,经对比分析,探究了两种穿刺方法在血管穿刺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的患者84例,经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分得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25~78岁,平均(45.38±1.26)岁;研究组分得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26~78岁,平均(45.42±1.37)岁。经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满足研究要求,P>0.05。

纳入标准:①血液透析≥3个月;②无皮肤感染、瘢痕等问题;③无晚期恶性肿瘤;④无心功能不全;⑤同意并签署知情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扣眼穿刺,常规消毒处理后,使用16 g锐针倾斜穿刺进针(角度为20~25°)。顺利进入血管后,放低角度,于同样的进针位置进行反复穿刺(8~12次),直至穿刺无阻力时,确认扣眼形成。再次进行血管穿刺时,需预先局部消毒、血痂清除,取钝针从扣眼隧道平缓入针,并使用胶布妥善固定。

研究组患者采取阶梯穿刺,局部皮肤经常规消毒处理后,定位穿刺点,并进行血管穿刺。保持穿刺针斜面向上,注意控制穿刺点与内瘘的距离(相距约5 cm为宜)。出现回血后,平行进针,并妥善固定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血管穿刺后,皮下血肿、血管瘤、硬结、内瘘狭窄、内瘘闭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课题所获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 SPSS 22.0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行x2检验。若P<0.05,则说明研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出现3例皮下血肿,5例血管瘤,3例硬结,3例内瘘狭窄,2例内瘘闭阻,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4%(16/36);研究组出现1例皮下血肿,1例血管瘤,3例硬结,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42%(5/48)。两组的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由于肾脏功能的衰竭,代谢废弃物、多余的盐和水分,以及其他毒素将会在体内不断蓄积,进而诱发极度口渴、严重水肿、贫血、嗜睡、瘙痒等临床症状[3]。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需要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代替肾脏,排出机体内蓄积的毒素和多余水分[4]。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具有占用资源少、使用方便等优势,为了减少血管损伤,提升动静脉内瘘功能,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方法[5]。

研究显示,研究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4%,P<0.05。本研究说明,阶梯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血管穿刺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扣眼穿刺常见于自体动静脉瘘,由于该种穿刺方法的成功率较高,不仅会减少血肿的形成,还能降低感染和血肿风险,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扣眼穿刺容易受护士配置问题的影响,如果护理不当,还会诱发诸多不良反应。阶梯穿刺能够顺着内瘘血管近心端进行阶梯式穿刺,通过这样的穿刺方式,有利于降低血管瘤的发生几率,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通路,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同时还能纠正通路狭窄,延长通路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进而改善血液透析质量。

综上所述,与扣眼穿刺相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血管穿刺中应用阶梯穿刺疗效显著,可减少对血管内膜的影响,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