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暖意

2020-06-09杨学义

环球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评论员报告疫情

杨学义

在同《环球人物》记者对话时,杨禹多次使用“不仅要看到……还要看到……”的句式,并且将每一部分都拆解成若干核心点。他习惯用清晰的逻辑,先将问题常规性的一面解读给你看,再抛出你未曾预料到的另一面,让你多少有些意外地看到问题的多个维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人们正需要这种思维,在看似常规的消极中寻找积极的一面。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人们朝着正常生活又迈出了一大步。5月22日,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开幕会现场作完政府工作报告,央视画面切换到直播间时,杨禹连续第十一次以两会特约评论员的身份出现了。“我想从你刚才提到的‘声音开始说起。”大会现场的“声音”让主持人印象深刻,杨禹顺着主持人的思路说,“你刚才讲到大会现场唱国歌的声音,对报告几次关键的掌声,其实还有全体与会人员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的一分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杨禹的眼中,这个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声音的高亢、低沉、静默,“都有一个词贯穿全程:人民。默哀一分钟体现了缅怀悼念,真正体现了人民至上,而报告通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2020年的两会报道中,杨禹以特约评论员身份出场。

“不设 GDP 具体增速,并不意味着不要增长”

“今年的报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格外有温度。”杨禹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今年报告的篇幅只有1万余字,是往年的一半,“但并没有回避大家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未知,对当下老百姓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关切都做出了回应”。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报告里说出这句话后,立刻在国内外引发热议。

“这确实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点,但对我来说,并不意外。”杨禹说,如果要把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都包含进来,确实没有办法提出一个准确具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目标,“所以这个提法是基于实事求是,也符合规律”。杨禹紧接着话锋一转,说 :“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要只关注GDP,要明白这个目标是一个体系。”他解释道,经济发展目标体系是丰富的,传统的四大目标就有GDP、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而这几年逐渐重视的,还有居民收入、金融风险控制、环境控制、脱贫,等等。“这个目标体系今年仍存在着。没有提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也非首次, 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就連续发生过,只是很多人不记得了。”

“越是经历经济上的寒风,报告的暖意就越突出。”杨禹坦言,在这份特殊时期的报告中,有些话虽然不长,却直接惠及上亿人。仅报告中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这一句,“全国基本上就涉及1亿个左右的市场主体,如果再算上涉及的就业人群,就得好几亿人”。这些都实实在在解决着当前困境。

不过,报告提到的很多政策又留有余地。“我们并不是把火烧到最烫,把所有政策工具都在一年里用尽,而是在温暖中体现出一种理性。”杨禹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一万亿,今年这么困难,我们为什么不发行两万亿、三万亿呢?政府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但一些国家赤字率都已达到10%左右了,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提到7%—8% ?这些其实都是预留了政策空间,在释放暖意的同时,还要让公共财政能力可持续。”

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为了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从疫情暴发时我们全力以赴治病救人,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主要压力转移到经济和民生问题,我们的政策立足点始终都是人民。工作着力点前后看上去不一样,实际上背后的逻辑是一以贯之的。”

“不设GDP具体增速,并不意味着不要增长。”杨禹在报告出炉后的第一时间解读说,“六稳”“六保”并不是一种被动消极防守,而是体现着积极进取。他用足球比赛打了一个比方 :“现代足球比赛攻守体系中,场上的11名队员都要投身于进攻和防守体系中。比如守门员,负责保基本民生,他前面的两个中后卫,一个保居民就业,一个保市场主体,他们两个有很多交集。左边后卫负责保粮食能源安全,右边后卫负责保产业链供应稳定,所有四个后卫前面还有一个后腰,保基层运转。这六个后场队员要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体系,如果有一个队员出了问题,球门就有可能失守。防守本身就是积极进取的。前场队员,有时也要投身于后场队员的防守工作。而11个队员也会适时投入进攻,足球场上有句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六保当中,埋藏着攻与守的辩证法。”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改革创新就是最好的进攻。“就算没有疫情,中国经济这些年也始终在压力之下。”杨禹若有所思地说,“这个困难既是疫情带来的,又不是疫情带来的。”近些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不断焕发新动能,“所以今年报告还有一个大亮点,就是在遇到这样大难题和复杂形势时,甚至在今年一季度GDP负增长时,依然坚定地推进改革创新,并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去实现‘六稳‘六保”。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报告中的这句话令杨禹印象深刻。他说 :“有一句老话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报告的确围绕改革创新做了很多文章,比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所以,这份报告不光是靠政府拿钱补短板,释放温暖,更是要通过改革调动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杨禹从事两会报道已经有20多年了,对他来说,近十年两会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务实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近十年有越来越多的篇幅谈到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实干精神。”今年的报告与往年报告一脉相承,“经济遇到了很大冲击,就业和民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两会完全不回避这些难题,带着问题导向寻求解决之道。我觉得这种变化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形势严峻。诞生在这样一个年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无疑对世界有启示意义。“首先,报告告诉世界,一个国家的政府要为人民办事。在疫情面前,我们为人民生命考虑,在经济遇到难题时,我们为人民生活生计考虑。并不是每个国家的政府都能做到这一点。其次,报告体现了相当的开放性。有的研究者说国际全球化要终结了。现在做这样的判断,未免轻率。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强调,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要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也表明 :我们不是遇到疫情就关起门来。中国一如既往地坚定扩大对外开放,不会因为疫情而轻易动摇,我相信这将鼓舞很多国家继续顺应全球化大势。”

暖意不光会传递给世界,还将留在历史上,传递给后人。杨禹说 :“这次在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有几个特点足以留在历史的印记里 :一是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是体现了中国在遇到前所未有冲击时的战略定力、综合能力 ;三是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愈挫愈勇、在磨难中不断奋起的精神状态。”可能是评论员职业习惯所致,杨禹喜欢简明扼要、条分缕析地回答所有问题,说到这里,他加重了语气 :“在遇到难题时做什么、怎么做,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国今日的作为,必将在历史上留下厚重的印记!”

1993年到1996年,杨禹曾在北京交通广播电台担任主播,图为工作照。

2010年3月,杨禹第一次以央视特约评论员身份参与到两会报道中。

受众从你这里得到启发,也是你的考官

1993年底,杨禹成为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一名主播,直到1996年调到《中国经济导报》,这是一份由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前身)主办的报纸。后来,他被调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任研究员,研究城镇化问题,直到再调到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中国改革报》。“可以说,从1996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发改委系统工作。而国家发改委是国务院的综合协调部门,参与的大事要事非常多。”杨禹说,20多年在发改委系统的工作经历,让他了解了很多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发改委的同志们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要强调高站位、全局性、前瞻性,这与央视对重大时政领域新闻评论员的要求其实是异曲同工。”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上线,这是国内首个由门户网站开通的微博。而2009年7月,央视刚引入了特约评论员机制。这并不是一个巧合。“传统主流媒体增加评论员,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上线,两者几乎同步出现,说明大家都在顺应时代规律。”杨禹说,央视特约评论员是和社交媒体同步成长的,所以非常注重同观众的互动感,“在重大时政类节目直播间隙,我要到微博微信上看一看公众的认知和反响,然后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科技进步带来的两会内外深层次互动,是近几年的一大变化, “有了社交媒体,不光是代表委员,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到两会的讨论中来”。

2019年12月,杨禹在北京展览馆录制央视新闻频道元旦特别节目。

“特约评论员不是以党政干部或专家身份说话。评论员更多是从新闻视角,将重大时政背后的深层逻辑,用生动通俗的方式,傳递给公众。本质上是在提供分析复杂问题的角度、方法。”杨禹这样评价自己的角色。

做好这种工作并不容易。担任央视特约评论员之初,一件小事让他印象深刻。“每次评论,都有人作速记,便于在互联网上二次传播。”央视同事看到速记后对他说,“杨老师的评论,只要改几个速记的错别字,就可以直接用了。”杨禹笑着说 :“一开始,我以为他们在夸我,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提醒。”杨禹从事了多年的报纸工作,写评论文章要求起承转合,逐渐推进,抛出核心观点。但这个逻辑搬到电视上口头传播,其实并不合适,往往模糊了核心观点。“后来逐渐适应了电视传播‘语流的规律,以及重大时政直播的特殊要求,要把最核心的观点一开始就明确地抛出来,然后逐渐展开分析。”

“特约评论员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比如两会上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全面、理性、均衡地解读出去。”杨禹说,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看问题的均衡性,“举一个最近的例子,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3日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说,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这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家要注意到,总书记讲的是一前一后两句话。”杨禹在评论时,特别看重这种均衡。“今天的中国,既要充满自信,又要增强忧患意识,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均衡。再比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总书记讲过,这句话是一个整体,前后两句都讲,才是完整的。我理解,就是第一,我们讲国家治理,不是治理别的国家,而是治理中国,凡事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第二,我们治理的不是走别的路的中国,而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

“国家电视台的特约评论员承载着受众的期望和要求,他们既想从你这里得到启发,同时也是你的考官。”杨禹说,沉甸甸的责任感,给他带来巨大压力,但也激励他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评论能够不负重托。

人物简介:杨禹,1969年生于北京,央视特约评论员, 《中国改革报》副社长。从1996年开始,先后在《中国经济导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中国改革报》任职,从2009年开始担任央视特约评论员,迄今连续11年以特约评论员身份解读两会。

猜你喜欢

评论员报告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报告
报告
报告
打造地方广播的评论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