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本身,比小说更精彩

2020-06-09陈娟

环球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俞敏洪畅销书希特勒

陈娟

1980年,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到北京大学读书,入学第一天就受到了打击。他刚把行李放好,看到同寝室的一位同学正躺在床上看书,便问道:“看什么书呢?”对方眼不离书,回道:“《第三帝国的兴亡》。”俞敏洪不解,接着问:“看这种书干吗?”同学不语,白了他一眼,继续看书。深受刺激的他当即跑到书店,买来一套,看完一遍又看一遍。后来,很多书都扔了,唯有这套书至今还放在俞敏洪的书架上。

同样深受这部书影响的,还有历史学教授葛剑雄,作家李敬泽、村上春树等,大都初读便“如痴如醉”,之后“欲罢不能”,一读再读。近日,这部书推出增订纪念版,再次被列入很多人的推荐书单。一部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书到底为何长盛不衰?先要从作者说起。

作者威廉·夏伊勒,1904年生于美国一个中西部小镇。1925年,他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特派记者,在欧洲做报道。1933年,希特勒当权,开始了第三帝国的统治。第二年,夏伊勒来到德国,在第三帝国的中心进行采访和报道,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很多重大事件发生时,他都在现场:1938年9月慕尼黑协议签订时,他亲眼看到英国首相张伯伦疲惫颓丧的模样,看到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1940年6月法国签署投降协议,他躲开盖世太保的阻挠,第一时间向世界发出报道……夏伊勒后来曾告诉美国同行,他与戈培尔的宣传部摩擦不断,欲从柏林发稿,需经纳粹三道审查,他本人也小心翼翼,以免触怒对方。正是靠着这样的谨慎和专业,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一手报道。

1945年,二战结束,第三帝国瓦解,德国政府的大多数机密档案被繳获,包括外交部、军队以及秘密警察的更高密级档案材料,还有私人日记、通信、希特勒的会议记录等。有这些丰富的史料做参考,又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夏伊勒决定写一部书,讲述第三帝国由兴到衰的过程。他1955年开始动笔,花费5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厚重的大书《第三帝国的兴亡》。

对一个记者所写的大部头史书,出版商事先并不看好,首印只有1.25万册,没料到一上市立刻成为畅销书,一年内再版20次,当年这部书即在美国售出200万册。此后加印不断,成为史上销量惊人的历史类畅销书。在美国出版5年后,这部书就进入中国。1965年,著名翻译家董乐山等人合译的中译本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

多年的记者生涯,练就了夏伊勒讲故事的能力。在书中,他记录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的一个场景。当时,英国首席检察官宣读了一份德国人的报告,报告人叫赫尔曼·格拉伯,曾任一家德国建筑公司乌克兰分公司的经理兼工程师。他曾亲眼看到特别行动队在杀人坑旁杀人的情景:“……这些人脱下衣服,一声也不叫喊,也没有哭泣。他们一家一家地聚在一起,互相吻别……我在近坑处站了15分钟,没有听到一个人抱怨或恳求饶命……”在书中,这样的细节和故事比比皆是。

史实本身,比所有的小说、文学都精彩。《第三帝国的兴亡》再一次印证了这句话。

猜你喜欢

俞敏洪畅销书希特勒
英国畅销书排行榜(2018年4月17日)
俞敏洪:商海中冲浪的“平民英雄”(上)
英国畅销书排行榜(2017年9月23日)
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俞敏洪:一生只为一个女人奋斗
俞敏洪“闭嘴”:“张嘴”“毒舌”都为吃口饭
俞敏洪“闭嘴”:“张嘴”“毒舌”都为吃口饭
畅销书为何畅销
俞敏洪的恋爱功课
刺杀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