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李老师

2020-06-09尹洁

环球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普老师学生

尹洁

李永乐,1983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北京大学物理学与经济学双学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2009年至今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因制作系列科普视频受到关注。

李永乐最新制作的一期科普视频是《神奇的鲁珀特之泪:子弹打不碎,一捏就爆炸》。

“17世纪有一位王子叫鲁珀特,他喜欢用一个蝌蚪状的玻璃制品捉弄人:头部非常坚硬,锤子都砸不碎;尾巴非常脆弱,一捏尾巴整块玻璃就爆炸。人们叫它鲁珀特之泪。它的科学原理就是把玻璃加热、融化,滴入水中,外部快速冷却后形成具有内部应力的结构。现代人根据这种原理制作出强度特别大的钢化玻璃。”

李永乐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物理老师,擅长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抽象的概念,而且紧跟时下热点。不久前,广东省虎门大桥发生异常抖动,李永乐马上制作了科普视频《虎门大桥为何异常抖动?风能吹塌一座桥吗?李永乐老师讲卡门涡街》。

卡门涡街这个词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这段近20分钟的视频发布16小时后,观看数量已经达到30万次,留言评论将近1300条——

“我们这些游戏玩家都来学习了!”

“小时候我们组有灌溉的水渠,每到浇灌时水库放水,水大的时候与桥墩就有这种情况……”

“老师能讲讲农村的一些水利设施,不用一度电也能把水抽到上面去的原理吗?”

……

显然,看李永乐视频的网友不仅来自城市,还有很多乡镇、农村的学生。截至今年5月末,李永乐在西瓜视频网站上的粉丝数量是985.5万,在B站上有279万,在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还有100多万。而疫情期间让他“火出圈”的是《英国首席科学家嘴里的“群体免疫”真能有效吗?病毒多久能传染整个欧洲?》。这段视频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用数学公式推算出的死亡人数让“群体免疫”是否可行的结论不言自明。

“我要先征服自己”

粉丝们给李永乐起了很多外号,还在留言区里调侃:“李永乐,我国网络知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灵魂画家、股市评论家、弹道学家……同时也是最受小朋友与同学欢迎的和被问得最多的网络教育家与科普学者,大家称他为永乐百科,也有的称他为《永乐大典》……”

之所以有这么多标签,是因为李永乐讲课时经常围绕主题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比如讲虎门大桥异常抖动,主题是物理现象,却从历史开始讲起——冯·卡门是谁,他和钱学森的师徒關系,他的传奇成就。

李永乐在网络上发布的科普视频(视频截图)。

“据说,冯·卡门在6岁的时候就可以口算五位数乘法,我别说6岁,就是现在也口算不了五位数乘法,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李永乐的自嘲又引出流体力学发现,顺便普及了一段科技史。

还有一期视频讲到光在水中的折射,在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地方,李永乐打了个比方:“(光的折射)就像一辆车冲进沼泽地,因为阻力大了,陷进去的时候不是直线,而是斜着进去的。”这个类比让网友们一下听懂了。

制作视频前,李永乐会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比如“群体免疫”的知识涉及医学,他就上网看书、搜集数据,“基本上都是我现学的”。从找资料到做出视频,用了四五天时间。

“我在中学时养成的习惯是必须从根儿上弄清楚一个问题。如果哪个环节没搞明白,知识链条没打通,这个题怎么背也背不下来。”李永乐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这个习惯在他当了中学老师后依然如此。

高三那年,李永乐凭借全国物理竞赛的成绩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系,4年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读研,2009年毕业,成为人大附中的教师。多年来,他既教物理也教数学,今年1月还获得了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奥赛金牌教练员”荣誉证书,业余时间制作科普视频只是他的副业。

虽然讲课的时候滔滔不绝、金句不断,李永乐却一直认为自己不擅长人际交往,更适合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工作生活,这也是他选择当中学老师的原因之一。

“我在大学里参加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对当老师来说是个优势。还有一个原因是硕士毕业那年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不好,当老师能解决户口,还有寒暑假,我觉得不错。”

李永乐是第一、第二届北京高校演讲比赛冠军,担任过北大辩论协会副会长,读研时还在课外辅导机构做过兼职老师。刚到人大附中时,他总觉得上课时间太短,想讲的内容讲不完。

“一堂40分钟的课,我会花几个小时做准备,总想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结果刚讲一半就下课了。”后来他发现,这种教学效果不是太好,因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李永乐开始改变方式,精炼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分析。“经验少的时候,资料越准备越多,等经验多了,资料反而越来越少。”

带了几轮学生之后,李永乐的体会是教学内容要常讲常新,今年讲的跟去年应该有所不同,“不能一套讲义走天下”。再就是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兴趣。

“作为老师你要先征服自己。如果自己都觉得‘我讲的什么玩意儿,学生也不可能爱听。”

“小地方越来越难留住好老师”

沉浸在教学中的李永乐,制作科普视频其实是“被选择”的结果。

2017年4月的一个周末,李永乐一觉醒来,收到小学同学发来的消息:你上热搜了。原来有网友把他2008年在课外辅导机构上课时的一段视频放到了网上,主题是“闰年是怎么回事”。这段视频在一天内的全网播放量过千万,让李永乐一下走红网络。

这是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李永乐回忆,当初是课外辅导机构找到他,说要录一些视频做网课,课程卖得多可以分成,于是李永乐在一年内录了100多个小时的教学视频。课外辅导机构把这些课程打包,在县乡镇地区以很便宜的价格出售,最后分成没有多少,却在近10年后回馈他成了网络红人。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回馈是未曾谋面的学生满天下。因为李永乐在一段教学视频里无意透露了自己的QQ号码,之后陆续有三四线乃至乡村的学生加他为好友。

“他们都在互联网上看过那些教学视频,说对自己的学习和高考有帮助。”在QQ上,一些学生向李永乐请教问题,还有很多人向他表示感谢。李永乐第一次认识到互联网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意义,“它以一种十分低廉的方式,让我的课程与这些孩子建立了联系”。

2020年3月, 西藏当雄县乌玛塘乡巴嘎村的孩子在上网课。

李永乐的爷爷曾经生活在安徽贫困地区,后来从军去了东北。李永乐小时候,爷爷提起过老家那边的孩子普遍读不起书的状况。在北大上学时,李永乐组织过社会实践团,去甘肃会宁贫困地区考察,对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有所了解。那里的孩子为了改变命运,把高考作为唯一的出路,拼命学习,当地流传着“三苦精神”: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家长苦供。

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李永乐对记者坦言,农村孩子考清华北大越来越难,阶层固化从小学就开始了。过去没有什么课外辅导班,大家都一样,就看谁更努力。而且早年社会流动性没有现在这么强,小地方也有不少优秀老师。现在老师教得好,会有很多学校来挖,小地方想留住人才越来越难。随着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在初始阶段就落后的贫困地区,最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想而知。

有一次李永乐谈到这种差距,说希望为贫困群体的教育做点什么。“别人听了说,你自己才是穷人吧。确实,我当时的月工资几千块,在北京算穷人了,那就当是穷人为穷人的教育做点什么吧。”

2014年,在线教育、视频网站都进入了繁荣期,李永乐开始上传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200道物理学难题》《历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解析》,等等。他还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李永乐老师”,把以前录制的数学课程视频全部上传,让全国各地的学生免费观看。

2018年10月,李永樂带学生参加第35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

2018年,李永乐在人大附中讲课。

这样做了3年,李永乐意外迎来了自己的爆红。他最初有点受宠若惊,觉得自己讲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知道为什么会红。但在粉丝的鼓励下,他又做了几期面向大众的科普视频。

“每做一期视频,粉丝量就涨一些,我心想,既然有这么多人看,那就再做一期,什么时候没人看了就不做了。”结果一直做到现在,粉丝量还在不断上涨。

每一个视频里都有很多学生发弹幕,有人觉得物理和数学变得有趣了,有人说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了,也有人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习。李永乐希望,这些知识不仅属于城市里的孩子,也属于乡镇、农村地区的孩子。“如果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我觉得很有意义。”

“谁是井底之蛙”

刚到人大附中的时候,李永乐的月薪是4000元左右,而他在外企的同学月薪能到1万多元。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中学老师的薪酬也逐年提高,很多毕业于顶尖学府的硕士、博士,也主动加入了中学教师的队伍。李永乐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中国大部分学校还达不到国外的条件,尤其是贫困地区,让孩子去科技馆、学钢琴、学绘画,培养特长,是不现实的。”李永乐说,“我们能让他们不去打工,在学校里安心学习就很不容易了。”

经常有一些中小学生给李永乐留言:“李老师你太厉害了。”对于这些小粉丝,李永乐很感谢,但也希望他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其实我讲的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没什么文化的人也能听懂,所以他们才会有这种想法。我想告诉他们,世界是很广阔的,需要了解的东西非常多。与世界相比,他们能从我这儿了解的其实挺少的。不过,既然打开了一扇窗子,他们或许就有兴趣寻找更多的知识。”

李永乐期望,看过“群体免疫”科普的孩子喜欢上生物,以后成为病毒方面的专家;看过牛奶营养科普的孩子开始喜欢喝牛奶,强身健体;看过“庞氏骗局”科普的孩子不会落入诈骗圈套……

“一个100万播放量的视频,哪怕只影响万分之一的人,也有100个。能让100个人的生活变得稍微美好一点,也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网友们的关注点偶尔也会跑偏。今年4月,李永乐做了一期《井底之蛙如何看到广阔天空》的视频,核心是讲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结果大部分网友都在弹幕里热烈讨论“谁是井底之蛙”,让他哭笑不得。

“做视频的时候,我并没有想那么多。按我的理解,井底之蛙指的是目光短浅的人,他可能存在于任何地方,也可能是任何人。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广阔的世界,拥有丰富的知识,不做井底之蛙。”

猜你喜欢

科普老师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学生写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