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最后“三分钟”

2020-06-09许颂英

教师·中 2020年4期

许颂英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的运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收尾环节在整堂课中的意义重大,教师要重视课堂收尾的“三分钟”,发挥其构建知识、深化主题、承上启下的教育功能。文章结合语文教学工作实践,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收尾的意义及有效策略予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收尾;结束语;深化主题;承上启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0030-02

《诗经·大雅·荡》有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为事情都有开始,但是很少能做到终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一样。课堂导入与课堂收尾是课堂的首尾环节,都很重要,但是大部分的教师都将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了课堂导入上,认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乎各种故事、游戏、多媒体视频纷纷登场,新课导入环节占据了较多的常规教学时间,导致既定的教学任务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结束时也是草草收场,甚至没有收尾。这种课在教学实际甚至在教学比武中都频繁出现,可见课堂收尾环节被很多教师忽视了。这种虎头蛇尾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极不可取的,因为它忽视了课堂收尾的重要作用,不能很好地达到深化教学主题以及为后续教学作铺垫的目标。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能忽视课堂的“最后三分钟”,只有运用好课堂收尾的艺术,做好课堂结语设计,布置好课后的导学案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善始善终、锦上添花。

一、小学语文课堂收尾的主要功能

一是知识构建功能。每一堂课都有主要的知识点,都有既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细节描写,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书信、说明文、记叙文、游记等特定文体的学习与运用。每一堂课都围绕核心知识来开展教学,在课堂收尾环节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其内化知识,有效构建知识体系。

二是主题深化功能。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内涵与主题,如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对人世间父母恩情的歌颂,《将相和》《晏子使楚》中对顾全大局、有勇有谋、宽容大度等品格的宣扬,《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中国说(节选)》中对家国情怀、民族担当的歌咏等,莫不具有浓厚的德育主题教育意义。通过课堂收尾的主题提炼与升华,能激发学生向善、向美的情感,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对学生予以积极引导与教育。

三是承上启下功能。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承上启下的,那么在课堂收尾的环节就要实现对本节课内容知识的总结,并为下一堂课作好铺垫,要让学生们明确本堂课的知识复习内容,且自主预习下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收尾环节,教师要设置复习案与新课导学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把握学习重点,提升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收尾的有效设计

好的语文课不仅要“善始”,也要做到“善终”,首尾呼应、相互促进,共同助力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围绕课堂收尾的教学功能,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课堂最后“三分钟”的教学设计:

(一)进行随堂练习与检测,强化知识构建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强调一课一得、当堂消化,教师在课堂收尾环节可以安排3~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给学生设置与本堂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测试内容,促进学生的消化吸收。

比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文中的细节刻画十分传神,尤其是第四自然段描写鱼群的句子:“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身上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所描写的事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当堂微写作:请仿照课文中“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描写一处景物,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师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来写答案,然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堂检查学生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若时间不允许,则可以在下节课上进行点评。从学生的作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地仿照课文例子来描写自己熟悉的景物,如有的学生写道:“傍晚时分,天空的云彩变化多端,有的像巨鸟,伸展着双翅;有的像绵羊,簇拥着吃着嫩草;有的像雄狮,张牙舞爪,威风凛凛;有的像巨龙,腾云驾雾。傍晚的天空真是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从这样的作答中可以看到,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灵活地迁移到自己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当堂吸收、活学活用。

俗话说:“打铁要趁热。”以随堂练习的形式布置习题任务,让学生联系课内知识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内化构建。这种“吃热馒头”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能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内容是有意义的,是必须学会的,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认真仔细地进行课堂学习。

(二)设计情感化课堂结语,突出教学主题

结束语设计是课堂收尾的最基础手法,但是结束语并不是可有可无、随口而来的,它对教学主题的渲染、教学效果的强化以及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情感类、德育主题类的文本教学中,教师情感化的结束语设计对整堂课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情感目标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教学结束时,笔者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不堪回首的血泪史。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国家和人民被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惨痛经历。我们刚学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希望大家能够不忘过去,展望未来,认真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建设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热情洋溢的结束语设计,将课堂教学的氛围引向了高潮,让大家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也就圆满地达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標。

俗話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突出课文主题,更需要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教师围绕课文的主题思想,设计有感情的课堂结束语,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架设学生与教材、与作者的桥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与中心情感的理解。

(三)布置任务驱动学习案,提升自主能力

课堂结尾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几分钟的时间,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部分课文需要分两课时甚至三课时进行教学,那么在上下两个课时的衔接处,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下一个课时的预习案。比如,五年级《将相和》的第一个课时,笔者完成了“完璧归赵”的内容教学,接下来第二个课时将要教学“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的相关内容。于是在第一个课时的收尾部分,笔者给学生设置预习案:“第一部分的故事中,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个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形象,并且将第一部分归纳为‘完璧归赵,那么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他又会遇到哪些障碍,他又是怎么面对、化解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后续部分,从课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分别概括故事情节,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这样,在课堂收尾环节对同一课文的不同课时进行知识衔接设计,让学生的课后预习有了明确的目标。

另外,在完成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后,即将进行一篇新的课文的教学,这时,在前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新课的预习。如三年级上册的《海滨小镇》一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下一节课的导学案:“同学们,下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前往美丽的东北,去看看美丽的小兴安岭!请大家课后自主预习一下这篇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描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②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知道小兴安岭有哪些独特的物产?③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对小兴安岭进行描写的?④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初步阅读,下一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师通过设置预习导学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收尾,很好地架设起了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形成积极的自主学习习惯,这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课堂收尾与课堂导入一样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尽管课堂收尾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是就是这短短的时间便具有承上启下、强化知识、突出主题的独特教育功能。离开有效的课堂收尾,语文课堂将黯然失色。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好课堂收尾的教学组织与设计,让课堂结尾余音缭绕,让语文课堂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万 绘.从“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说起——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的艺术[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1(11):50.

[2]邵建伟.对小学语文课堂“收尾”方法和策略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8(45):350-351.

[3] 魏丽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刍议[J].关爱明天,2014(6):91.

[4]连忠友.小学语文课堂“收尾”四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5(11):24-26.

[5]杨凤琴.挖掘问题,引发期待——谈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收尾艺术[J].阅读与鉴赏(上旬刊),2011(8):55.

[6]邵建伟.对小学语文课堂“收尾”方法和策略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8(45):350-351.

[7]丘斯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设置收尾[J].小学时代:教师,2011(8):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