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对女性高等教育投资动力、成本与启示分析∗

2020-06-09郑文力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郑文力 陈 纲 张 翠

(1.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 洛克菲勒学院,美国 奥尔巴尼 122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对自身的定位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接受更高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教育的论述上提出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深化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这意味着男性与女性都将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从2009—2015年,我国女研究生毕业人数由17.0万增长到28.3万,占研究生毕业总数的比重由45.7%快速提升至51.4%;其中,博士毕业生中女性数量由1.75万人增长至2.26万人,所占比重由35.9%上升至42.0%,部分专业甚至出现了女多男少的现象。那么,家庭为何要对女性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所承担的成本与风险又是多少?为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什么政策?本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并辅以家庭教育投资成本及回报的实证分析,拟回答上述问题。

一、女性高等教育投资的动力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为女性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契机

农业社会呈现的是 “男耕女织”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状态,女性受 “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贤妻良母”等传统性别分工伦理的影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孩子等家务劳动被认为低价值、低技能的,被视为女性的重要职责[1],女性也少有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意愿,男性则因体力上的优势而被社会认可。20世纪初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冲击,手工业的地位逐渐式微,使人力资源中体力的作用越来越小;第三产业的崛起,女性特有的亲和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情感影响力等素质使得前台接待、心理咨询师、美容师、护士、幼师等职业更青睐女性;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办公,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办公地点更加灵活,女性足不出户也可以工作,这也使得女性的职业优势愈发凸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女性的视野愈发开阔, “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获得越来越高的地位,人们对女性的称呼也从 “妇女”转变成 “女神”。

(二)思想观念转变为女性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基础

1.性别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 “妇女能顶半边天”为标志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大幅提高;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工作中的性别分工并不明显,如男性可以当美容化妆师,女性也可以成为工程师或飞行员;还有一种说法是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男性的刚强与坚韧恰好是新时代女性所必备的素质,而女性的温柔细致与善解人意也值得男性借鉴。

2.生活观念

女大学生毕业工作后带来的社会地位感和可足够支配资金,有利于缓解生活压力,提高生活品质,倘若家庭突遇变故致使主要经济来源者无法继续从事工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能够更快替代主要经济来源者支撑起整个家庭,避免家庭的生活质量大幅下滑。而且,诸多男性亦认为妻子应共同承担家庭开销,甚至愿意做好女性的“贤内助”,支持女性的发展。

3.生育观念

生理因素不同,男女劳动力的供给特点亦有所不同。传统上,女性的生育年龄较早,而随着生育观念的转变,她们的生育年龄越来越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或者继续学习。特别在当下,传统的多生多育和养儿防老观念开始慢慢淡化[2],女性在生育上不受太多约束,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资源可以更多地向女性倾斜。

(三)家庭经济背景为女性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支持

1.经济实力

家庭教育投资是一种投资回收期长的投资行为,受家庭经济背景的影响较大。传统家庭受“女孩早晚要嫁人”的传统文化影响,受限于经济情况,父母倾向于将有限的教育机会给予男孩。随着家庭教育支出能力和父母文化程度的提升以及重男轻女现象的弱化,大多数父母都期望女孩也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

2.代际效益

印度女教育家卡鲁纳·卡兰说过:教育一个男孩只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是教育了一代人,教育的代际效益可以外溢到子女身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能够更具有现代意识而不是拘泥于传统观念,母亲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其行为举止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引导下一代走上健康向上的道路。

(四)个人兴趣爱好为女性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动因

1.成就动机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更多女性不再局限于自己狭隘的空间,女性为了追求理想与更高成就,愿意通过高等教育投资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英国第一首相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等,激发了多少女性内心的成就需求。

2.兴趣爱好

天赋人权,现代女性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发展自己,她们不再为了家庭舍弃事业,更希望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如果她志在学术研究,她就会乐于徜徉在知识海洋而加大教育投资,从而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为未来成功奠定基础。当然,也有些女生认为进入高等学府与优秀男士相知相识的可能性更高。

3.攀比心理

成绩优异,考入名校可以受人关注、光宗耀祖,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收入,受攀比心理以及从众心理的影响,也将考大学定为自身的目标。

二、女性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高等教育投资成本分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单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3]。教育投资,是指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便提高他们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不仅可以带来个人效益,也能够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4]。无论对于男性或女性而言,家庭教育投资成本由下述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是指接受教育期间直接投入并用于教育的费用 (学费、书本费和课外辅导费等)。一个孩子无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为将其抚养成人,父母都必须支付生活费用 (伙食费、服装费)和其他费用 (医疗费、交通费、旅游费等),因此这两项费用则不计入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二是教育投资的间接成本。是指因受教育而放弃的收入,也称机会成本;因投资教育而放弃的利息收入;为求学而放弃的闲暇心情以及在求学中因种种精神压力而导致的心理成本[5]。

(二)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分析

伊兰伯格 (Ronald G.Ehrenberg)等人在《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一书中分析 “学历—年龄—收益”之间的相互关联,揭示了一个人的学历越高,不仅其收益愈高,而且收益增加的速度也较快。笔者将因接受教育而获得的收益主要体现整理如下:一是经济回报收益。经济收益是受教育者因为接受完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后带来的经济收入。二是生理健康收益。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保健意识,能更好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利于保证自身及家庭成员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三是社会心理收益。接受越高等的教育还会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即形成社会心理收益[6]。本文仅考虑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回报收益,二、三两项非货币收益则不在本文考量范畴。

(三)教育投资—收益估算

1.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净现值计算

本文以福州地区高校2017届硕士研究生为样本对从出生到硕士毕业为止父母所花费的教育总投资进行调查,主要由教育费用 (学费、书籍费、课外辅导费)、生活费用 (伙食费、服装费)、其他费用 (医疗费、交通费、旅游费)组成。根据问卷调查及统计,福州地区高校2017届硕士研究生 “父母对孩子成长投资费用”如表1所示。

表1中,在每年教育费用这一栏,根据调查可知,二十几年前,学龄前 (1~4岁)的孩子在教育上的投资基本为零;在幼儿园阶段,按平均每学期学杂费为200元,每年则为400元;在小学阶段,实施义务教育,每学期仅收取书本费大约50元、家庭自愿投入的学习费用大约300元,这样算来,平均每年的教育费用为700元;初中阶段,实施义务教育,每学期的学费约为200元,寒暑假除外,学生在校时间约为36周(9个月),每个家庭每周大约为学生自愿投资30元的学习费用,故一名初中生一年的教育费用大概为1 480元;高中阶段每学期的学杂费为800元,学生在校时间的36周中,每个家庭每周大约为学生自愿投资学习费用50元,则一名高中生每年的教育费用大约为3 400元;大学阶段,每位学生每年的学杂费约为5 500元;研究生阶段,每年的学杂费约为8 000元。

表1 个人教育投资一览表 (结果保留整数)

在每年生活费用这一栏,根据调查可知,学龄前 (1~4岁)的孩子在生活上的投资大约人均每年1 500元;幼儿园阶段,年均生活费为2 000元;小学阶段,年均生活费为2 800元,校服费大约每年200元,则年均生活费约为3 000元;初中阶段,按每月400元的人均生活费来算,则一年需4 800元,另加上200元校服费,每生每年生活费用大约为5 000元;高中阶段,按每月600元的人均生活费来算,则一年需7 200元,据调查大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要求穿校服,每人每年的服装费大约为500元,则每生每年生活总费用为7 700元;大学阶段,按每月900元的人均生活费来算,则一年需10 800元,另加1 000元服装费,则每生每年生活总费用为11 800元;研究生阶段,按每月900元的人均生活费来算,则一年需10 800元,另加2 000元服装费,则每生每年生活总费用为12 800元。

其他费用包括医疗费、交通费、旅游费等由于每人具体情况不同,难以精算,故本文只能根据调查进行估算,学龄前、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初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每生年均分别约为 500元、1 000元、1 500元、2 000元、3 000元、5 000元,由于考虑高三毕业生、大四毕业生集体外出旅游的因素,故高三学生每生年均2 500元,大四学生每生年均5 000元。

从表1可见,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23年来的总投资静态值为197 840元,其中教育费用为42 040元,约占总投资的21.25%。如果父母把孩子培养成研究生,26年来的总投资静态值为275 240元,其中教育费用为66 040元,约占总投资的23.99%。为了计算上的精确,需要考虑各年的利率,计算方法采用复利终值公式来计算26年来的父母对子女的总投资动态值。

计算公式为: F=P∗ (1+i)n

其中:P:各年现金流;i:利率;n:年数;F:终值。

由于二十多年来银行贷款年利率多次调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6月起最新贷款基准利率,1年以内 (含1年)为4.35%,1~5年 (含5年)4.75%,5年以上4.90%,本文按历年来利率平均值大约为5%带入终值公式计算。通过问卷调查及综合统计,福州地区高校2017届硕士研究生 “父母对孩子成长投资费用”所需时间为26年,按复利算得的总投资费用终值为426 690元,总教育费用终值为92 230元(见表1),教育费用约占总费用的21.62%,如果只接受完本科教育的本科生,所需时间为23年,按复利算得的总投资费用终值为341 290元,总教育费用终值为65 749元,由上述数据可见父母培养一个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的不易!

2.家庭投资回收期计算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 《2018中国职场性别差异报告》,中国女性劳动力的参与率和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然而,从男女所获得的薪酬来看,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只有1年以下工作经验的男女劳动者,薪资差距为8.5%,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薪酬差距被逐渐拉大。工作经验达到5年以上时,女性由于婚育、家庭等因素,面临更大的职场晋升难度和职业生涯连续性的挑战,薪资差距升至15%以上,而且这种分化会随着年龄增长进一步加快。从女性接受的教育程度来看,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女性比相同学历男性的平均薪酬低26.5%,到了本科阶段,下降至18.3%,博士阶段则下降至14.2%。可见,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女性的职业发展,同时,教育依然是女性提高收入的重要方式。

下文,我们想通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投资回收期的计算,理性判断对女性的高等教育投资是否划算。投资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总投资所需的时间。投资回收期的计算过程如表2、表3所示。

计算1:女硕士生教育投资费用 (含机会成本)回收期。据表1可计算得出父母对子女研究生三年的投资总费用为77 400元。由于女生读研期间并无收入,倘若不读研,本科毕业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根据调查问卷显示,2015年福建省女性本科生平均月收入为3 629元,年收入为43 548元。根据调查预估,除去日常开销,每年可剩余存款为25 000元,则培养一名女硕士的机会成本为75 000元。可见,父母投资3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总投资成本为152 400元。而利率以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3年以上存款年利率i=2.75%计算,以此计算出不到7年,家庭就可以回收对女研究生的教育投资总费用。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女硕士生教育投资费用 (含机会成本)回收期

计算2:女本科生教育投资费用 (含机会成本)回收期。据表1可计算得出本科四年教育投资总费用为83 200元。由于女生本科期间并无收入,倘若不读大学,高中毕业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福建省2011届高中毕业生中女性平均月收入为2 500元,则年收入为30 000元,除去日常开销,每年可剩余存款为大约15 000元,同理可知,培养一名女本科生的机会成本为60 000元,那么总投资成本为143 200元。同样以年利率i=2.75%计算,以此计算出家庭需要12年才可以回收对女本科生的教育投资总费用,结果如表3所示。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工资也较高,由表2、表3计算结果可见,以本科教育为起点,女研究生教育投资回收期为7年;以高中教育为起点,女本科生教育投资回收期却需要12年。考虑到研究生毕业后的晋升空间以及作为高知女性工作时间较长,家庭投资女性进行研究生教育也较为合算。值得说明的是,有的男性学生毕业后勇于承担任务重压力大、加班加点甚至地域偏远的工作,收入较高,教育投资回收自然也较女性快,而且,据调查可知,女性在工作中平均收入较男性而言偏低。可见,家庭对女性的高等教育投资成本高、周期长、收益见效慢,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将女性所要面对的教育投资风险剖析如下。

表3 女本科生教育投资费用 (含机会成本)回收期

三、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风险分析

(一)社会政策风险

尽管信息技术革命正积极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工,拓展女性所能研修的学业空间以及从事的职业领域。然而,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产业结构处于变动之中,加之市场信息不确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幻莫测,大学生的扩招政策使得毕业生增加过快而造成的“人才过剩”,产业结构变迁的原有基础和进行状况还是制约了性别平等的速度[7]。

尽管女性主义意识正在不断觉醒,但是传统性别意识仍然潜在与固化,并使教育在性别社会化中起到非平等化作用。在多数公共领域,男性相比女性更多从事有价值的社会劳动,而传统女性劳动多处于家庭内部的私人领域,这使得男性在在公共领域处于领导地位,女性则多处于从属地位。

(二)人才使用风险

因人的禀赋不同,同样的教育投资,效果也不尽相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使她们对工作岗位期望增高,但有的工作岗位对胜任力的要求更为多元,并非完全依学历而论。用人单位常会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考虑到妇女的家庭、体能等因素,因此需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成本来完成人力资源的开发;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女生动手能力差,尤其在招聘管理岗位时,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使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若男女在应聘时所拥有的文凭相当,用人单位则更倾向于将工作机会留给男性,这就造成在同等条件下,加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个人承担风险

第一,生理风险。由于女性在工作中难以融入男人的人际交往圈,影响了女性才华的充分施展,长此以往,一些女性无法将所学知识用于工作实际,人力资本含量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衰减,能力的下滑又使得收入差距日益悬殊。另外,女性因为生理所限,在工作安全保障以及工作环境要求方面较男性高,而且,中国目前各行业女性退休年龄一般都要比男性早5年,相应地女性工作的时间也就会比男性少。所以,用人单位聘用女性需付出较多的诸如产假等相关的补贴等保障成本[8]。

第二,生育风险。妇女的生育年龄恰处在劳动力供给时期,而生育行为也将影响其劳动力供给行为[9]。女性婚后面临生育休假以及生理周期,在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阶段性的,这使工作也容易出现间断,特别是当前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多省份施行延长女性产假等政策引导之下,导致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女性,签订就业合同中明文规定在工作几年之内不许结婚和生育,这无疑增加了女性因婚期孕期而不被单位接纳的风险。

第三,意外风险。因为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人力资本损失,如遇车祸死亡或残疾;另外长期不注意身体锻炼,健康状况欠佳,影响了人力资本作用的有效发挥,这两方面都表现为生命周期长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

四、促进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策略

在女性人口近乎一半的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是人力资源总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女性接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了防范女性所面临社会风险、使用风险以及个人风险,实现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效用最大化,国家政府、用人单位、高等学校、家庭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家庭投资女性教育提供支撑。

(一)政府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

1.拒绝性别歧视,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性别平等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海闻曾说,“性别歧视的存在和一个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有关,最大的责任还在政府”[10],政府在切实承认和保障女性的社会合法地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要正确引导全社会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利用有效渠道向社会大众宣传正确的性别意识,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观,保障女性合法就业权益,提高公众的社会性别觉悟,让公众深切认识到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也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对女性的高等教育投资。

2.修订相关政策,制定两性平等的法律

我国已有一些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法规,但仍存有执行不力的现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才市场选择的自由性导致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因此,为实现男女收益相对公平,增进社会公众及家庭对两性平等的认知,政府还需制定一套完整的性别平等教育法律[11],在招工广告中不许限制性别的条款,避免两性偏见和歧视,对性别歧视单位加大惩罚力度,让招聘方为性别歧视行为付出更大成本,修订退休政策保证男女退休年领均等。与此同时,为女性提供法律救济,当女性遭遇就业性别歧视时,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调解和处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消除用工性别歧视,引导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报纸、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和监督职责。

3.杜绝生育歧视,加强女性就业保护

繁衍后代的重任不应由女性独自承担,不应让女性因为生育后代而遭受用人单位不公正的待遇[12]220。政府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方法解决女性生育补偿问题,例如,通过税收、采取社会统筹等措施使生育成本社会化。同时,政府应将女性重返工作岗位的培训费用纳入社会保障,减少用人单位的培训支出,从而使用人单位雇佣男女两性劳动力的成本趋同、利益均等,以此解除用人单位聘用女性的后顾之忧[12]221。另外,政府应采取措施监管到位,确保男女两性同工同酬,从而提高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使家庭对女性教育投资的后期收益得到保障,进而加大女性教育投资的力度。

4.资助贫困地区,推动农村女性教育

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家庭投入正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低收入阶层的家庭教育投入更低。许多农村家庭由于收入水平低,缺乏高等教育投入的资金,城乡间家庭教育投资的能力差异性导致男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13]。可见,经济的发展对妇女解放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经济的发展能使更多的家庭有能力支持子女上学,尤其对推动农村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更大。其次,经济的发展能够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增加贫苦地区女性的教育机会,因此国家财政必须调整对贫困地区的补贴计划,应重点资助贫困地区。最后,政府作为人民的靠山,应把握好 “精准扶贫”政策导向,首先解决偏远贫困地区女童上学难问题,在源头上保障全社会女性的教育公平,才有可能使女性在高等教育上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资源,为女性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鼓励

1.保证教育资金

如果家庭的支付能力有限,女性的教育投资多少都会受到阻碍,因此,高校可以寻求政府、社会各界的帮助,呼吁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设立投资基金、奖学金制度等,使高等教育成本向社会化迈进,为女性获得平等高等教育机会提供财政扶持,以便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女性家庭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高校对学生实行弹性学分制,使其能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生可提前修完总学分,便于他们接受教育的闲暇时间能够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经济报酬,以此在教育投资上实现教育成本独立,从而减少因家庭投资不足而造成的高等教育约束。

2.提供就业支持

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设置专业之前需对未来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及未来的就业趋势进行前瞻性预测,形成差异化优势,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提高竞争力。作为女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合适的选修课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从高学历女性的就业需求出发,对面试技巧、形象礼仪、自身权益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同时,高校应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以新闻的方式传达给求职学生,减少求职者的盲目性,高校还应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高校还可邀请心理专家对存有学习及就业压力的女大学生实施心理疏导,排除心中焦虑,正确认清自我职业兴趣与职业胜任能力等。

(三)单位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

男女平等是当今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程度的写照。新时代新女性事业心也不亚于男性,有在工作中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所以,用人单位要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正确认识现代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及家庭角色,给予女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需充分认识女性特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做到知人善任、同工同酬,通过营造性别平等的企业文化环境,给予女性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应为女性提供法律救助,使女性有冤有地可申诉,以此规范企业内部文化氛围,引导企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

(四)家庭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决策能力

家庭对女性的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最终是由家长做出的,是家长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越高,越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就越能结合家庭以及子女的内心需求、兴趣特长做出教育投资决策,在专业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女性细腻周到的特点,合理选择专业,为未来成功就业奠定素质基础。同时,积极鼓励女孩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确保其经济地位和人格层次的独立,进而在求职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升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使之在获得劳动价值的同时彰显人生价值,也能使女性所学的知识通过传承及外溢到下一代,提升子女的教育水平,最终使整个家族从中受益。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