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扶贫报道存在问题及其思考

2020-06-08徐海燕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报道大众传媒

摘要:扶贫攻坚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随着 2020 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 国从“扶真贫”走向“真脱贫”的发展阶段,大众传媒应该针对过度单方面强调政府的责任、单向度的扶贫思 维等认识误区,着重展示“真扶贫”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增加“扶智、治愚”的报道比重,说准讲透精神扶 贫的故事,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为党和政府制定扶贫政策体系提供舆论和理论支持,为世界扶贫提供 “中国方案”。

关键词:大众传媒;扶真贫;真脱贫;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127-03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近年来,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在各 级党委政府和貧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众志成城、精准施 策,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贫困群众稳步实现 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受到保障的目标①。这使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充 满信心,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了按照时间节点完成 2020 年度扶贫工作,更好地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不仅需要持续跟踪总结扶贫工作 取得的成就,更需要分析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 对于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误区及其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把脱贫攻坚工 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五个一批”工程,即通过发展生产、发展教育、异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五种方式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②。 这五种扶贫方式具有以下共性特征:一是从责任主体看,从统筹规划、组织动员、资金使用、人员调配到推进 实施和监督协调等,主体责任人的角色均由各级党委和 政府承担;二是从实施方案看,由于扶贫是一项政策性很 强的工作,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针对当 地特殊情况采取了必要的倾斜性政策。如针对某些不具 备创业的生存条件、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处于生存条件 差但其生态系统需要保护区域的群众、因地区教育资源 匮乏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无 法就业的群体,以及因病致贫的群体等,政府均通过倾斜 性政策和特殊性举措予以扶持。其具体政策包括:政府 预算转移支付,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对口帮扶,基础教育 和职业教育的倾斜性政策,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医疗帮 扶,低保救助等,显示了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 裕的责任和担当。

但如果将这些针对特殊情况的倾斜性帮扶政策看作 是唯一的、普遍适用的扶贫工作机制,就会产生诸多不利 因素。一方面,因过度单方面地强调政府的责任,一些贫 困群众片面地将党组织和政府看作是扶贫物资的提供 者,将政府救济和倾斜性优惠政策作为脱贫的唯一途径, 使本应形成的“我要富”内在驱动反而陷入一种“要我富” 的被动趋势。由此孕育出“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消 极思想,并以自身的贫困身份而沾沾自喜的畸形心态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错误认识,滋生出“等、靠、要” 的懒汉思想。

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一些扶贫干部对“授之以渔” 与“授之以鱼”的本质区别认识不清,简单化地推进扶 贫工作,诱发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有的甚至将创造条件 “授之以渔”、发展生产的扶贫方式也看作是由政府扶持 的结果;单向度的扶贫思维,还会形成靠发钱发物“一发 了之”、靠入股分红“一股了之”、靠低保兜底“一兜了之” 的片面认知,不仅影响了基层干部的能动性、成就感,也 忽视了扶贫工作的内在本质,对扶贫工作的持续性产生 潜在威胁。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扶贫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国家担当和政策帮扶,但扶贫事业不仅是“富口 袋”,更是一项“富脑袋”的事业,因对扶贫理念的片面 理解、错判会对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产生消极影 响,由于扶贫工作的认识误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对此需 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其中,大众传媒所特有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优势,对澄清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认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大众传媒扶贫报道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据宣传部门的部署,大众传媒对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景式的跟踪报道,突出展示了贫 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样态风貌,党和政府在组织领导、实施 精准扶贫战略、投入资金以及实施社会动员的担当与作 为,基层干部勇于奉献的事迹,以及扶贫获益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但对扶贫工作内在持续性机制 的探讨,党政干部发挥凝聚力、组织力和创造力的方法, 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培养 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技能,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 性、能动性等方面,或缺乏深入的挖掘,或报道得还不够。

应当看到,对扶贫攻坚进行全景式展示,是扶贫宣传 工作的题中之意,更能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制度优势。凭借社会主义特有的制度优势和政策支持, 的确可以集中人、财、物等资源推进扶贫工作进程,收到 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外部输入型”的扶贫模式与“激 发内生型”扶贫案例的失衡,也会形成一定的隐患。从 一定程度上说,“外部输入型”的扶贫模式是以国家针 对性的政策倾斜和雄厚的物质资源作后盾的。在党和政 府进行的“五位一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过程中,还面临着其他更多、更繁重的挑战与任务亟待解 决。特别是当前,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风险考验 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③,在 国内外市场面临严峻挑战,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 更需要大力破除扶贫工作的模糊认识。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 的阶段,扶贫工作应着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处理 好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 身努力的关系,多层次、多维度地引领市场、协同社会发 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贫困治理格局,把广大人民 群众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传媒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攻坚模式多 样化案例的宣传、阐释,能够起到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 情沟通的作用,为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三、大众传媒扶贫报道应拓展的内容和方式

鉴于激发扶贫工作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新闻媒体应 克服内容同质化、报道形式单一、时效性差等缺乏吸引力 的短板和不足,从单纯发布新闻向解释和解析新闻转变。 建议大众传媒在进行扶贫报道时在以下方面展开阐释和 讨论。

(一)展示“真扶贫”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机制

扶贫工作之所以被中央称为一场“攻坚战”,是因为 扶贫工作不仅任务重,而且面临着多年未解决的“深层 次矛盾和问题”④,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加以解决, 这是一个从“扶真贫”走向“真脱贫”的不断攻坚克难 的过程,不仅要解决“扶持谁”,更要解决“怎么扶”问 题的过程。

自 2013 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国家对 各类扶贫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形成国家政策为导向,精 准甄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的工作机制,实 现扶贫到村到户。这一机制的实施,使我国有望完成整 体性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为“扶真贫”走向“真脱贫” 打下坚实基础。“真脱贫”阶段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阶段, 是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的阶段,是培育和巩固自我 发展能力的阶段。

扶贫工作涉及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党政干部与困 难群众等。其中,各级党委政府、党政干部不仅是脱贫攻 坚的责任主体,也是精神脱贫的引领者,应激发贫困群众 摆脱贫困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物质扶贫与思想扶贫、情 感扶贫三者的结合。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 旨,将扶持生产与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相结合、将物质帮 扶与为当地群众带来暖心的惠民政策相结合、将思想工 作与为群众谋发展的思路相结合,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挖 穷根、谋思路、找门路,改善生产条件,扶持特色产业,加 强技术培训,推进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建设。

相应地,困难群众不仅是扶贫工作的被动接受者,也 是扶贫的对象和主动参与者,应借政策的东风,增强自立 自强精神,不断提高脱贫创富的内生动力。两者之间的 有效互动,才能在“脱真贫”过程中实现“真脱贫”,最 终为巩固和拓展扶贫成果提供有效保障。

大众传媒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通过对各类 扶贫案例多维度进行展示阐释,有利于引导公众走出认 识误区,澄清对扶贫工作的模糊认识,把各级党员干部的 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把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调 动起来,真正焕发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但同时要避免 事无巨细做长篇报道,过多过滥会令人讨厌,受众不理 睬、不买账,报道难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增加“扶智、治愚”的报道比重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 优势等的体现。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业、社 会的事业,更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真正发挥主观 能动性,贫困群众才能不断释放出努力奋斗的潜在能量,最终凝聚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 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⑤ 以此为思路,大众传媒的扶贫报道应加大“扶智、治愚” 的报道比重,在精神层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 领作用,在心理层面以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 设为重点,在生活层面以能人榜样、文明乡风等传统美德 的弘扬宣传为内容,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努力奋斗; 在阐释基层扶贫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在展示贫困户从“要 我富”到“我要富”的心路历程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正 面案例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焕发扶贫工作内 在的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说准讲透是讲好扶贫故事的主要方式

应当看到,在多年的扶贫实践中,基层并不缺乏“内 生型”扶贫工作機制的案例与经验,大众传媒对其也 有不同程度的阐释。但由于缺乏聚焦,导致这些案例和 经验不同程度地“淹没”在各类报道中,没有彰显出内 在的脉络。为此,大众传媒不仅要在内容上知道“说哪 些”“怎么说”,更要“说得对”“说得准”“说得透”。

在“说的对”方面,应在报道之前,群策群力充分探 讨,建立以关键词为主的调研报道制度,如在扶贫工作 中,应该围绕“精神脱贫”作出相关深度报道。在“怎么说” 方面,公信力是媒体内在品质的基本价值所在,是媒体在 激烈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受众是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调查性新闻节目不仅要积极探索深度报道的新思路、新 模式,更要通过调查性报道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疏 导情绪、打通心结、凝聚共识、集聚发展的正能量,进而巩 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要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强化服务 功能,无论什么内容的报道,都要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 受众服务,都不能脱离社会的需要和受众的需求,扶贫干 部和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应该是新闻媒体下功夫提供 的,不能缺位、错位。

当前,大众传媒充分运用权威统计资料、数据等,客 观地展示了扶贫工作的全貌,但还应在“说得准”和“说 得透”上加大力度。我国因地域的广袤性和资源禀赋的 多样化,造成贫困的原因、特点以及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 条件、环境等都不尽相同。扶贫工作的多样化要求大众 传媒在报道过程中增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将“帮 眼前”和“扶长远”结合起来,聚焦“报道效果”,让人 民群众通过“听”扶贫事迹、“讲”惠民政策、“录”身 边事例,树立正面典型,展示脱贫群众焕然一新精神面貌。

总之,大众传媒应围绕上述方面提供鲜活的案例,这样有助于理论工作者研究提炼,将经验做法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为党和政府制定脱贫攻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注    释:

①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 年 12 月 29 日、30 日),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33-34 页。

②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 年 11 月 27 日,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 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40-43 页。

③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上发表重要讲话,2019 年 9 月 3 日,新华网。

④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讲话(2015 年 11 月 27 日),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 社 2018 年版,第 34 页。

⑤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年 7 月20 日),新华网。

作者簡介:徐海燕(1971—),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报道大众传媒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