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时代新人”培育路径探讨

2020-06-08莫晓静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民族院校培育路径

【摘 要】本文阐述民族院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涵及要求,认为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有民族担当的“时代新人”;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有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有真才实学的“时代新人”,提出具体的培育路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回归”,争创“双一流”;坚持从民族地区和民族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

【关键词】民族院校  时代新人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43-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全党全社会将加大力度培育“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下简称“时代新人”),为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这赋予了“时代新人”培育以新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要求。

民族院校立足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际,以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宗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时代新人”。广西肩负着“三大定位”的新使命: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立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扎根“三大定位”新使命,广西民族院校在“时代新人”培育中既有高校人才培养的共性,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民族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上与其他地区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时代新人”培育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却有着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因此加强民族院校“时代新人”培育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尤显重要。

一、民族院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涵及要求

探讨民族院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須以民族定位和民族特色为依据,深入剖析“时代新人”培育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一)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有民族担当的“时代新人”。理想是指引人生的航标,信念则是支撑理想实现的坚定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精神根基。中央领导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如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付出的一生那样,具有正确的理想价值追求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是民族院校的根本任务,不仅要遵循国家层面“时代新人”培育的统一要求,更要结合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的多层面,考量“时代新人”培育的标准。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民族意识调控,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践力量,在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中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做一个有民族特质的时代“追梦人”。

(二)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大学生应当培育的基本素养之一,在新时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献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民族团结密切相关,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紧密融合。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院校的根本定位。民族院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应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宽广胸怀与战略眼光,在个人、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的大视野中认真思考、努力实践,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争当民族文化交流使者,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播、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和谐稳定中厚植家国情怀,把个人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方面仍然有硬骨头要啃,民族高等教育仍处落后。因此,民族院校应自觉服从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与民族工作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致力于培育有较高政治觉悟和家国情怀的大国青年,增进政治认同。

(三)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有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共有的精神财富,是民族院校可资借鉴的优秀育人资源。实践证明,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中国的发展不可能退回封闭的孤岛,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院校不仅要挖掘、传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也要面向世界,通过培育具有优秀民族文化因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将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国际大势,培植世界眼光,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以国际视野和多角度思维思考国家问题、民族问题、世界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做一个既有民族灵魂又有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

(四)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有真才实学的“时代新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展开,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强国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民族院校由于历史、区位、资源等原因,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优秀人才的能力尚有欠缺。民族院校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趋势,把握区位优势,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人才的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培养,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区域型人才。具备创新创业精神是“时代新人”的必备素质,而肯吃苦重实干则是树立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保障。“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才是本分”,而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则是大学生学习的本分。民族院校要坚持“四个回归”,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自强,不仅勇于创新,还要扎实肯干,以不断取得进步。

二、民族院校“时代新人”培育路径分析

民族院校“时代新人”培育不仅关系民族英才培育成效,也关系国家统战工作全局,意义深远。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国家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探索民族院校“时代新人”培育的新思想和新路径。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民族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将“时代新人”培育作为根本目标,立足于“两个面向、两个服务”的办学宗旨,不断探索解答“培养什么样的少数民族人才,如何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这一根本问题。

民族院校要在坚持党和国家领导下,将时代特色与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将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努力推进学校育人质量提升,办好让国家满意、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满足民族人才成长需求的民族高等教育。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引导民族学生既关心民族发展又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既有民族情怀又具备世界眼光,努力使民族学生学习、了解、认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治国理政方针政策,树立民族学生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自觉奋斗的信心与信念。

(二)坚持“四个回归”,争创“双一流”。2018年6月,教育部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本科教育工作,倡导本科高校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育人为本、以本为本,建设高水平大学,关键在于形成和不断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而高水平学科建设则是其中的关键。早在2015年国家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鼓励高校发展优势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领跑式发展。长期以来,民族院校重人文社会学科建设、轻自然科学学科建设,存在重点学科固化、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少、学科建设的人才动力不足、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民族院校的学科发展,限制了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双一流”建设是民族院校提质发展的良好契机,民族院校可根据区位优势和地区需求,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出品牌出特色,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层次。

“双一流”高等教育背景之下,民族院校要不断完善学科布局,首先,应保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領先地位,加大力度扶持弱势学科,坚持建设好具有合理存在价值的基础学科;其次,根据地区战略发展需要和社会市场需要,推进新型学科建设,尤其是一些理工类学科、应用型学科;再次,注重学科交叉,形成既重人文素养又重科学精神的人才培育氛围。在一流民族大学的争创中,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比重,注重同时发挥好教学育人和科研育人的作用,引导教师回归潜心育人本分。重视教师人才引进与培养,在学科建设上构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梯队,把师德师风放在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位。注重加强同其他民族院校和重点学科建设相关院校之间的合作,可通过项目合作化、学科共建化、人才共培等形式实现优势互通、短板互补、资源互享,引领民族教育集群化发展。

(三)坚持从民族地区和民族学生的实际出发。民族地区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来自这些地区的民族学生在价值观念、学习特点、心理素质、语言文化、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时代新人”培育必须从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他们的文化基础和接受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在教学培养模式上,要注重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教育,调整培养目标,制定与民族学生学习需求相关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提升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充分调研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具备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重点专业,培养更多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所需要的“时代新人”。坚持传承民族文化,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设置为民族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分制考核之中,结合校本实际编制有民族特色的教材,选拔优秀的民族专业教师队伍授课,完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民族院校应创新对民族学生的管理方式,真正地帮助民族学生解决思想困难、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难。一方面,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做好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上进、品德优秀的民族学生党员。各二级学院应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入校开始,重视民族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强化引导学生向党学习、向党靠拢的意识,善于选拔优秀的民族学生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发展为预备党员,加大对民族学生党员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民族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要结合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完善高校各项资助政策,扩宽资助种类,捋顺资助流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与此同时,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自信自强教育,提升受助学生爱党爱国、爱校荣校的情感。

(四)坚持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本任务在于系统推进立德树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积极转变传统育人观念,营造“一体化育人”格局。坚持“一体化育人”格局就是要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多方面发挥育人功能,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对高校来说,不仅要着力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思政课程”引领、推动“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所有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全过程。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观念受成长环境、生活经历、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具有越来越大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一体化育人”格局势在必行。

“一体化育人”是一个全员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育人大局,关键在于转变民族院校传统育人理念,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有效管理,提升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教育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要求全体教职人员从自身做起,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时刻要谨记育人职责。应突出顶层设计,提升治理能力,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协调各部门联动,增强效率意识,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全方位管理,积极营造校内“一体化育人”格局;建立健全教职工育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激发教师育人的内生需求,以制度保障“一体化育人”格局落实;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主抓课堂教学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活动氛围;提升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加强“一体化育人”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师英杰.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J].宁夏党校学报,2018(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民族院校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的实践路径”(2018GXTZ024);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2019LSZ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莫晓静(1989— ),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民族院校培育路径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