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工作的演进及经验启示

2020-06-08万千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万千

摘    要: 本文将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演进,分为运用互联网工具和运用互联网思维两个阶段,分别从载体工具、平台工具和产品工具三个角度解读互联网的工具属性特征,从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和交互思维阐释互联网的思维属性特征。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技术为武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牢牢守住舆论阵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引导。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

习近平總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我国高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同时主动迎接互联网浪潮的到来,思政工作经历了一个从使用互联网工具到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演进发展过程,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从“思政+互联网”到“互联网+思政”,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一、“思政+互联网”阶段:突出互联网的工具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依赖于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及渠道。1994年4月,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快速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在青年学生的面前。互联网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快捷瞬时的传播、虚拟现实的交互,迅速汇集了超高的流量,在青年学生中间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工作由此开端。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1994年—2012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平台延伸的工具,高校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作为思政工作的工具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载体工具:思政传播载体。互联网最初与传统媒体的定位相似,是作为思政工作的载体工具。在传统思政工作模式中突出表现为“点对点”的个人谈心谈话、“点对面”的班级年级讲评授课,以及通过校园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作为载体传播思政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传播思政内容,打破了传统思政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是传统思政工作法的有力补充,得到了思政工作者的欢迎和青年学生的喜爱,初步形成了新兴媒体技术和传统思政工作方法的育人合力。

(二)平台工具:思政运营平台。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高校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互联网的融合往深里走,把互联网在认识层面从“载体工具”升级为“平台工具”,开始主动入驻和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的阵地。具体而言,既有以BBS、QQ空间、人人网、微博、微信公众号、bilibili、抖音为代表的已有平台,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红色网站”、APP等主动建设的自建平台。这些平台的使用和创立,致力于延伸教育场域,创造出新的思政平台空间,形成定期定时产出、全天候维护的工作状态。思政工作者在平台中建章立制、组织队伍、设置议程、运行维护、推送内容、在线直播,形成了各自平台的鲜明特色,进行“精耕细作”般的运营。

(三)产品工具:思政产品工厂。随着互联网平台成为重要的思政平台,为高校思政内容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变革,IT技术、融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运用,高校将思政工作内容进行“在线升级”,策划生产出一系列新产品,诸如短视频、漫画、网络歌曲、微电影、语音朗读作品等。这种以高质量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动能的方式培育出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得到了更多青年学生的喜爱。

二、“互联网+思政”阶段:突出互联网的思维属性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2019年,中国已经有8.54亿网民,其中35周岁以下的人群占据了极大比例,互联网的使用人群与思政工作的对象具有极高的重合度,互联网不仅可以作为开展工作的工具或者手段,互联网思维也被作为思维方式运用在工作中。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支持下,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方法来思考,利用互联网的规则和机会创新、发挥互联网的精神和价值来思考”。运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形成了“互联网+思政”的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思维属性上,“互联网+思政”带来的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用户思维: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强调关注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着眼于服务和满足绝大多数人群的需求。当代青年学生是乐于展示自我的一代,学生日益凸显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善于进行自我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政工作,旨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作用。思政工作者俯下身子以“朋辈”身份“平视”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无论是创作思政内容产品,还是开展线上线下的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更加关注青年学生生活,以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进行加工创作,立意“站得高,看得远”,而且效果“看得见、感受得到”,既让青年学生眼前一亮,又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

(二)大数据思维: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大数据思维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运用算法分析用户大数据研判用户的兴趣偏好、网络行为习惯及变化趋势,以此为参考生产创造出更加“精准”的产品,形成最优化效益。将这一思维应用于思政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校园生活中各项行为和网络访问数据,对学生进行“分类画像”,由“精准滴灌”取代传统“大水漫灌”,进行“千人千面”式的供给,更加精准地对接各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精准供给着眼于学生个性化特点,能够让学生产生“被懂得”“被理解”的愉悦感,对思政工作更乐于接受,效果更容易入脑入心。

(三)交互思维:变“自上而下”为“扁平快捷”。万物互联互通的交互思维作为互联网思维倡导的沟通样态,破除了传统单向而片面的传播方式,具有扁平快速、双向直接、颠覆创新等特点。借鉴到思政工作中,一是加快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把教育和管理融入服务,让教育、管理、实践、服务各个环节配合紧密,扩大了辐射面,实现了扁平化的互联互通,凝聚起了一切思政工作资源的源头活水。二是打破惯例的约束,設置无障碍、一站式的思政环境,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中可以随时找到教授名师指点迷津,有心理老师敲开心扉,还有同学伙伴的倾力相助,形成了思政环境的“沉浸式体验”。

三、从“思政+互联网”到“互联网+思政”的经验启示

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教育、启发、动员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潮,高校积极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工作经历两个阶段,且两个阶段紧密衔接,带有量变和质变难以分离的承续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器物层面”向“思想层面”的一次革命,初步形成了立体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格局。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了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但有机遇也有挑战,仍存在现实紧迫性。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高校的思政工作仍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在互联网空间的发酵和传播下将更具破坏力和危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一旦思想领域防线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为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创新发展,总结反思高校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工作,可以得出三点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主动强化思想引领。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十分庞大,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面对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政工作更要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高扬共产主义旗帜,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个渠道齐头并进地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带领青年学生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完成历史使命而自觉奋斗。同时要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塑造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就像品牌营销的成功要经历“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忠诚度”四个阶段,思政工作要想深入人心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情感培养和精耕细作。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对青年学生成长高度负责的精神,一方面把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规律,开展有教育内涵的文化活动,弘扬国家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人文关怀,倡导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培育学生家国天下的使命感,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握这一代学生思想特点,研究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其思想、心理和行为带来的影响,把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为学生办实事解难题,帮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心智,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坚持以网络技术为武器,探究并掌握思政工作规律。在长期思政工作中形成的经验,更多地停留在“术”的层面,只能借鉴尚不能推广。思政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经验和规律的关系,不满足于“术”的层面,及时对已有经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提炼,以求把经验升级转化为工作规律,提升至“道”的高度。要通过新兴信息化技术分析研判青年生活规律,形成学生在校行为的准确画像图谱,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逻辑,量身定做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引导模式。要组建思政工作智库,及时进行指导、提供帮助、发出预警,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精准、更加智慧。在设计思政文化产品、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树立精品意识、增量意识、效益意识,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结果的情况,持续提高思政内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金绪泽,魏冉.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讨[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