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2020-06-08余新栓康金辉吴耀华宋潇

现代计算机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毕业

余新栓,康金辉,吴耀华,宋潇

(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汉中723000)

0 引言

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逐渐成为对高等教育进行专业评价的一种流行方式,通过认证的工程教育学位实现国际互认。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全面推进过程中,以专业毕业要求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成为重要评价关注点。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成为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必需工作,是修订专业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1-2]。

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课程应该适应行业需求,充分支撑毕业要求,围绕目标定位,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3]。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毕业要求,将其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具体化,确定了合理的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与间的矩阵关系,依据课程目标改造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使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并反映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薄弱点,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思路,也为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提供支持。

1 成果导向教育与课程目标达成度

William Spady 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已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被包括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在内的诸多教育评估部门所接受。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成果导向教育主要体现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特定学习产出,课程应该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作出相应的贡献,课程学习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手段而非目的[4-5]。

课程目标达成度是课程评价的有效方式,作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基础,通过将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落实到具体课程,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对应关系之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就决定了相应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6]。使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应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改造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对比分析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与课程目标达成期望值,还应该研究课程考核成绩的合理性。使用课程目标达成度驱动的学习产出整个教学过程的运行[7]。成果导向教育教学中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过程如图1 所示,通过建立合理的课程达成度评价系统来分析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课程优化提供依据,同时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提供基础材料。

图1 成果导向教育教学中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过程

结合成果导向教育框架,首先明确成果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定义学习产出,设计实现学习产出的教学过程,使用目标达成情况评估学习产出,使用学习产出改进课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不是课程的具体教授内容。学生的学习成效包含学生真正拥有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

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案的改造

2.1 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的起点。成果导向教育教学基于对学习成果的实际预期,明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课程教学的要求,对具体课程而言首先要按照专业认证的要求改进课程目标,以完善课程大纲为切入点,围绕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8]。《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微机系统的组成原理、工作特点和分析方法有全面的了解,熟悉微机系统各功能部件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理解并掌握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得到软、硬件设计开发的能力训练,获得应用微型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专业定位及特点,研究确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如表1 所示。

2.2 教学内容框架及组织环节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教学设计按照对毕业要求的贡献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课程的知识体系易于出现“碎片化”现象,所以教学内容不是按教材的章节次序编写,根据总体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合理出发,以达成毕业要求的若干条项目为主线而组织[9]。

按照所涉及的毕业要求的条目,本课程适宜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工程项目为导向,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教育框架[10]。表2 显示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方式。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整个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改造课程学习目标、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框架、项目实践方案,优化课程实验环境。通过对传统的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过程[11]。在理论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宣讲模式,确立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融入工程背景内容介绍,提炼出课程解决的问题,建立项目任务;增加项目讨论和汇报等形式,加大师生之间进行点评、提问的时间,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承担引导启发的任务。在实验环境创设方面,从硬件条件、实验模拟、虚拟仿真等软件条件和课程文化氛围等环境条件入手,将学生班级划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其他课程的学习间协同联系,寻求与不同专业学科同学合作的机会。通过实验和现场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将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本课程中的基本实验方法,掌握用汇编语言编写及调试程序的方法,掌握常用的程序结构和汇编程序设计方法。通过硬件实验使学生增加对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及接口技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设计方面关注学生兴趣与潜能,给学生充分表达的空间,了解学生的个体想法,引发头脑风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打造成师生共同投入的教学活动,追求专业认证教学标准与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统一。

表1 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

表2 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

2.3 课程考核及目标达成度评价

在认证标准的培养目标项目中,要求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修订培养目标。在认证标准的标准持续改进项目中,要求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12]。这表明认证标准分别对培养目标合理性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两方面提出了评价要求。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分为社会评价与教学诊断两个方面。课程考核属于教学效果诊断,而达成度评价则是将两者统一起来。

用于教学诊断的课程考核以考核学生能力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重要内容,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课程考试三个考核环节构成。各考核环节的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出勤及平时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课程总成绩的10%。平时成绩中出勤及平时表现占30%,作业占70%。授课教师详细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全部批改,按照百分制给出成绩,作业成绩为多次作业的平均成绩。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具体包含内容为实验课堂表现、实验报告、项目制作说明书等内容。课程考试采用笔试考核。

社会评价方面,采用在校生学业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调查,对用人单位以进行调研等方式,使用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收集后续课程学生自身、老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定性和量化相结合[13]。课程达成度的量化计算采用张文英等研究者提出的计算方法[14],对本门课程所有教学环节中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通过量化的数据和文档记录来反映学生能力达成情况。统计出课程考核数据,完成课程达成度评价表的填写。根据课程的考核形式,分项统计课程各考核环节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结果,分别分析课程支撑该指标点的考核环节个数、各项考核环节支撑该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得分率、各考核环节在该指标点总考核环节中的百分比,确定每项考核形式的得分率,再根据每项考核环节在考核中所占比例,结合分项考核形式的得分率,计算课程对该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值,最终得到课程所支撑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值。

3 结语

分析专业认证评价标准要求,设计课程达成度评价策略,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具体化,制订了适应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进而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制定出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办法。进一步,应用课程目标达成度对任教班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进行了量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课程与培养方案的要求整体上偏差不大。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拟改进的措施,需要从培养方案的优化和工程方法指导两个方面入手,课程进行中应该增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

通过合理的课程达成度评价,分析课程对毕业要求中指标点的支撑情况,有助于促使师生明确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增强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并对课程的设计及进展过程动态反馈,发现课程教学薄弱之处,为课程持续改进指出方向。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毕业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