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经筋微针刀治疗颈肩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2020-06-05左艳丽贾孟辉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微针经筋针灸

左艳丽,杨 钊,贾孟辉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颈肩综合征是指颈肩部周围关节、肌肉、韧带、筋膜的病变导致颈部、肩背部僵硬、酸胀、疼痛甚至活动受限、头晕、恶心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以中老年人多发,近年来因生活方式改变、工作压力增加等原因,发病有逐步年轻化的态势。本研究入选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的颈肩综合征患者60例,分别采用中医经筋微针刀及针灸治疗,通过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评估使用中医筋经微针刀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经筋微针刀组和常规针灸组,每组30例。其中,中医经筋微针刀组包括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4岁,平均(43.17±4.12)岁,病程3~48个月,平均(18.33±3.01)个月;常规针灸组包括男15例、女15例,年龄23~70岁,平均(45.61±3.95)岁,病程1~45个月,平均(22.71±5.1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颈椎病及肩周炎的诊断标准:①有长期伏案工作的慢性劳损病史或外伤史;②颈肩背部疼痛、酸胀、僵硬、麻木、无力,头晕头痛,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剧;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两侧、胸锁乳突肌处、C2-T1棘突旁、肩井穴处及肩胛骨内侧出现压痛点;④X线或MRI检查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项韧带钙化。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70岁,性别不限;③治疗前1个月未使用镇痛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颈肩部未进行针刀、针灸、封闭等治疗;④自愿并能持续接受治疗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脊柱结核、骨质、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溃疡者;⑤空腹血糖≥10.0 mmol/L的患者。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0.5 mm×50 mm一次性超微汉章针刀、针灸针、碘伏、无菌棉球、敷料、TDP烤灯、无菌手套、医用口罩。

2.2 治疗方法

2.2.1 中医经筋微针刀组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双手分别自然放于双膝上。术者于患者病变局部的颈肩背部寻找筋结或疼痛激发点,用医用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一手持微针刀,一手绷紧治疗点周围的皮肤,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0.3~0.5 cm,到达进针深度后,提插浅刺,切割其肌膜、筋膜3次,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2 mim止血,敷料外敷针孔,静卧30 min后,若无不适,方可离开,3日内禁止洗澡。3日1次,共治疗3次。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开神经及血管,避免伤及肺脏。

2.2.2 常规针灸组 取穴:参照《针灸治疗学》[3]中颈椎病及肩周炎的取穴治疗,取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肩髃、肩前、肩后、肩井及阿是穴。患者坐位,全身放松,双手分别自然放于双膝上,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采用小幅度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并用TDP烤灯进行理疗,拔针后无菌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静卧休息10 min,若无不适,方可离开。1次/d,连续治疗1个疗程(14 d)。

2.3 疗效评价方法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以患者的主观感受评价颈肩背部疼痛情况。将线段分为10等分,共0~10分,0表示无疼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9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难以忍受。

2.3.2 有效率评价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4]中颈椎病疗效标准:痊愈:颈肩背部酸麻胀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恢复工作,患处肌痉挛及条索状物明显减轻或消除,6月无复发;好转:颈肩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劳累或受凉后仍有不适;无效:症状无改善。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中医经筋微针刀组VAS评分低于常规针灸组。治疗后随访1个月,中医经筋微针刀组疗效优于常规针灸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注:同治疗前相比,*P<0.05;组间比较,#P<0.05。

3.2 两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中医经筋微针刀组痊愈1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3%;常规针灸组痊愈9例,好转1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中医经筋微针刀组的疗效优于常规针灸组.见表2。

表2 两组有效率比较 (n)

4 讨论

颈肩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并非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临床上以颈项部及肩背不适或双上肢酸、麻、胀、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证候群。中医并无“颈肩综合征”这一病名,可归于“颈项强痛”“肩背痛”等范畴,《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痿论篇》认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均将颈肩综合征归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就是说“痹症”多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脉不得濡养,外加感受风、寒、湿之邪,不荣则痛;或因跌扑损伤,瘀血内生,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复感风、寒湿之外邪,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颈肩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多由于颈肩部外伤、长期坐姿不良、退行性改变等原因使颈肩部的肌肉、韧带处于长时间紧张、拉伸、挛缩等状态,久而久之,引起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改变,机体为适应这些改变,而不断进行自我修复,逐渐形成组织粘连、挛缩及瘢痕等病理变化,造成颈椎内部关节结构和外部肌肉的内外态平衡失调,出现颈肩背部僵硬、酸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5]。

中医经筋微针刀疗法是我院贾孟辉主任医师以中医传统经筋生理病理理论为基础,结合30余年临床工作经验,以现代中医小针刀技法为蓝本,融合并汲取现代运动医学的研究成果而创新出的一种技术。中医经筋微针刀疗效独特、操作简便,专门治疗各种疼痛病症,尤其是慢性颈肩腰腿痛病症,立竿见影。通过运用微针刀在病变局部的经筋或疼痛激发点,提插浅刺,切割其肌膜、筋膜,以松解缠结和卡压的筋肉神经组织,缓解病变局部低氧状态,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提高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恢复人体筋肉关节机能,快速消除或改善症状。此技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使疾患针到病除,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微针经筋针灸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微针”疗法命名探讨※
再也不怕打针的纳米微针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微针疗法在中风后抑郁症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