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课程开发

2020-06-05孙自红刘淑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演练婴幼儿考核

孙自红,刘淑霞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教育部于2016年组织研究确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增补专业,新增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幼管”专业)。我校自2017年申报该专业以来,积极成立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家组,讨论制定了幼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19年该专业正式招生。根据幼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为专业技能课程。现就该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内容、实施过程和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研讨。

1 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课程开发背景

1.1 社会需求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而幼管专业正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紧缺专业。付奎亮[1]针对幼管专业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显示,社会对幼儿发展与教育高度重视,73.13%的教师和88.26%的家长认为幼管专业比幼儿师范专业更有利于幼儿的培养和发展。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课程关注婴幼儿身心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照顾,为幼管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1.2 学科特色和教育现状

目前,教育部暂没有幼管专业的建设标准,也没有相关成型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每个高校则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认知水平和软硬件设施来筹备和建设该专业。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还是个比较新的专业名词。张童童[2-3]等认为: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指用幼儿身心发展特征、规律等专业知识对幼儿成长进行监测和指导,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而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课程正是结合婴幼儿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

2 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课程内容

幼管专业培养的不是医生或护士,也不是会唱歌跳舞的幼儿园老师。幼管专业人才应既有幼儿教师的职业特征,又是在幼儿的身心发展、评估、测试、预防等方面见长的幼儿健康管理者或幼儿教育者。结合幼管专业工作过程,该课程设置包括新生儿期健康促进与管理和婴幼儿期健康促进与管理2个模块4个项目36个任务,具体见表1。

3 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实施过程

以我校2018级孕婴健康促进与管理方向班(60人)为例。

3.1 简单易学知识点的授课方法

选择学习通学习平台,针对每一章节知识点设有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章节测验。要求学生通过课前见习、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方式自学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对于简单易学且完成较好的知识点,不再进行讲授。

3.2 较难抽象知识点的授课方法

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以佝偻病的健康促进与管理为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临床病例场景,直接将理论和实训内容整合成临床工作项目,采取“标准化病人结合反馈性任务报告的教学法”实施教学[4](图1)。

3.2.1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掌握佝偻病的常见表现;熟悉佝偻病产生的原因;能在实践中根据病情变化,结合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提供适宜的护理措施;与患者及其家属用心沟通,用爱温暖。

表1 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图1 标准化病人结合反馈性任务报告的教学法实施框架

3.2.2 设计模拟场景 病案1,李某某,女,5个月,为足月顺产儿。2019年12月23日母亲抱其来儿童保健门诊,母亲描述其近半个月夜间常哭闹,出汗多,体检时发现有枕秃。该婴儿活泼可爱,会翻身。其母亲性格表现:为人友善,有问必答,但容易急躁,不时打断别人说话,并且不容易接受别人意见。

3.2.3 引导模拟演练(1)分组。学生分为两组,第1组28人,第2组32人;每组再按4人分为一小组。各小组选1名组长,配置1~2名标准化病人。当1个小组模拟演练时,其余小组在观摩室观摩记录。每组演练时间为10~15分钟。

(2)任务分配。小组长负责组织和摄影工作,1名学生扮演保健体检人员,1名学生扮演婴幼儿健康管理人员,1名学生扮演母亲。

(3)演练要求。演练过程中,母亲扮演者要提出宝宝为什么会出现哭闹,并且在健康管理人员宣教时要打断2次。教师在学生扮演过程中,若发现偏离主题,及时引导学生完成预期学习目标。

3.2.4 引导反馈性任务报告 演练结束后,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演练过程中好的行为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可运用具体的例子和结果作为反馈的基础,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判断。如模拟婴幼儿健康管理人员的学生表述,在指导母亲防治佝偻病时,被打断后,出现了知识输出困难,但在第二次被打断时经过调整心理,很快了解了这位母亲的性格特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此外,教师在激发深层次的讨论和自我反思环节,要高度重视学生与学习目标相关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客观评述,探索实际表现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自我改进或保持良好表现。

3.2.5 获得反馈,进行改进。学生结合其他学生、标准化病人及老师的意见进行个人总结。教师根据本次课情景演练,深度讨论各环节学生的表现,确定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对模拟场景的设计进行完善。

3.3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末考核。形成性考核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的考核。终末考核由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组成。理论考核采用学校期末考试模板,任课教师不参与阅卷。参照相关文献[5]设计实践考核评分表,总分100分,包括操作流程(30分)、评估能力(20分)、职业态度(20分)、人文关怀(20分)、临场应变能力(10分)5个部分。

4 课程改革成效

课程结束后通过以上方式考核,学生理论成绩优良率(80分以上)占94.34%,实践成绩优良率(80分以上)占100%(见表2)。没有学生不适应该学习方式。第三方机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表2 学生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s,分)

表2 学生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s,分)

人数 理论考核 实践考核操作流程总均分 评估能力 临场应变能力6088.22±4.56职业态度93.91±2.6327.26±1.3617.23±1.18人文关怀17.56±1.1517.54±2.279.32±0.23

5 结语

为培养专业知识好、人文素养高、服务意识强的幼管专业人才,实现学校到岗位无缝对接,我校基于工作过程设置婴幼儿健康促进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尝试标准化病人结合反馈性任务报告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但由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幼管专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幼管专业学生仍缺乏资格认证和职业定位,幼管专业人员职业认同感较低。如何建立一套从职责范围、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到资格认证完善的幼管专业培养体系是未来需要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演练婴幼儿考核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内部考核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家庭年终考核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