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0-06-04邹鑫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素养语言语文

邹鑫

摘 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听、说、读、写字个方面入手,论述有效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工作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47

《辞海》用“平日之修养”来解释“素养”,从当代育人观的视角出发,素养即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集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塑造学生适应乃至引领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知识改变人的精神和状态。走出青睐于静静待在原地等待灌输的“学习舒适区”,改变课堂中“白纸黑字里没有不绝于耳的声音给你听、平面的书籍里没有色彩斑斓的立体世界供你看”的单调乏味的现状,使语文课堂真正多方位、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与思考。

教师应该丰富语文教学方式,培育一个个立体丰富的人,才能改变学生的状态。这样的语文课中,应有可感的大自然,学生闭上眼能如临其境,想真正地想伸手触一触、踏一踏;应有课堂延伸出的情景,阅读时,作者就像坐在学生面前,如朋友般娓娓道来;应有孩子们略显单薄但依旧丰富的人生体验,需要学生为了感同身受,想动手自我挖掘;甚至应有一个想落天外的世界,任学生天马行空地去创造。教师画出牵引线,让学生从游离在课堂之外,到自己走入语文之中,这是教师应帮学生塑造的想伸手触摸、令人陶醉的语文课。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语文课,以培养核心素养,甚至离开课堂,依旧保有这种自我陶醉、自我塑造的能力呢?这就需要“听、说、读、写”四点同时着力,调动学生的耳、嘴、手、眼、脑,五感官,落实语文课堂教学。

一、自主发现问题与引导式提问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听”

学生“会听”是培养他们语文素养的前提。所谓会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听得懂问题、发现得了问题、能正确回答问题。

例如,《最后一课》中,老师的问题是:“谁对法兰西的爱更深沉?”细思之下,有谁的爱称得上“最”吗?如果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就不会只是在“最”上舌战,误会老师想让学生深入文本的一番苦心了。《水调歌头》中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苏轼为什么如此矛盾纠结?如果学生能发现教师想引领他们深入苏轼其人,带他们置身于那夜月之下,便能明白这不仅仅是对月亮的青睐和对寒宫的惧怕,而是体现了几经挫败的苏轼对出世和入世的犹豫难抉择。

听得懂问题才能回答,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教师平日的训练着力点不应只在答案的正确,应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经历,扩大语文教学构建可能性与范围:课前引导学生读、查、写、论多种方式预习,像主人翁般走入时代背景;课中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深挖与重塑,在精准的引导式提问下,及时调整牵引力度与方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有道理、合乎逻辑;课后以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演讲、演示、演唱、绘画、测试等都可作为及时的反馈,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内化于学生内心。

同理,从耳听延伸到眼看,在笔试中看得懂题才能一眼看出出题者的出题思路及想要的答案,写出精准的答案。

二、从评价机制入手,培养学生从敢于说、善于说到真正“会说”

在课堂教学中,这一幕十分常见:一位羞涩的学生呆呆地站在那里,任凭教师怎么引导、鼓励,他就是口门紧闭,惜字如金,课堂尴尬“留白”。但倘若让他读段文章或背诵答案,那肯定是轻而易举、对答如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学生确实不会答,很多时候恐怕是不敢说、不会说,只能是“脑中千军万马,嘴边无言以对”。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沟通交流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乐于、敢于发言,而表达要有条理,注重语气、语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话在心中口难开”的窘状,化一个人封闭的语文世界为互动共通的语文课呢?答案是注重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增加对“说”的可观察、可量化、可持续性的评价。

为此,要增添评价机制,将最有价值的回答纳入小组考核项,对有创新性、有深度的回答给予额外奖励。将“会说”纳入小组间的竞争,通过新媒体录制视频,留档保存,形成“成长性评价包”,引导学生养成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敢说、善于说、会说。

创设情景与平台,可以通过系列化活动如低年级青春之歌公开演讲比赛、高年级益智辩论赛、寒暑假研究性学习展示交流、课前五分钟演讲、国旗下演讲等活动,让更多学生开口去说。

三、从文本入手选择朗读训练点,引导学生从能读到“会读”

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读是正确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读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悟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可见,读是培养语文素养最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不难想象,学生在读中将心扉打开,灵感像八爪鱼般伸出触角般全方位感受文字魅力,构建文本意义,该是多么理想的教学境界!让学生“会读”,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呢?

以肖培东老师的教学为例,《山羊兹拉特》一课中,学生在肖老师的引导下,把一个“咩”字读出了不同的声调和语气;《春酒》一课中,两字短标题“春酒”就可以读出自豪、香甜、悲伤、平淡、回忆等种种感觉。肖老师是如何让朗读课堂,以“读”为线,精彩连连的呢?他除了注重音调高低、节奏急缓、语调高昂或沉痛、情感的酝酿等朗读技巧外,还慎重并准确选择了朗读的内容。

为什么让学生反复读“咩”字?肖老师提到,这篇小说最打动人的应该是人与羊在草堆里的温暖对话,学生读起来却敷衍且随意,甚至嘻嘻哈哈。肖老师在众多教学点中慎重选择了这个“最需要”的点,它既是作者感情的浓缩,又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感情情。事实证明,在授课过程中,在肖老师的牵引下,课堂效果斐然。从“最需要”的点入手,以点带篇,牵一发动全身,可见朗读内容的选择有时比朗读技巧更重要,很多朗讀课与之相比,真的是为了读而读,为了避免“留白”随意读、不加要求地无目的地读—这怎么能有效果呢?

四、以高品质的课堂语言熏染学生写作,从能写到“会写”

很多时候,写文章如果唤醒了读者沉睡着却又五味杂全的记忆,得到共鸣,便意味着成功;但如果读者在文章中没有走“心”,作者便只得暗淡退场了。

毋庸置疑的是,作文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多元创设,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教学总结的执着坚守,但要想让情境、技巧、总结环环紧扣,步步到位,就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语言。在开题情境创设中,在牵引学生深入思考走入记忆时,在总结学生发言时,在鼓励学生书写文学性语言时,在写下作文评语时,有品质的课堂语言可以唤醒学生善于观察与模仿的特质。

以半命题议论文《,也是收获》为例,某学生的立意是以“失败”为收获,可他的开篇语言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努努力下次就能成功”。显然南辕北辙,但我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你的意思是失败是你的成功所植根的土壤,成功正是在这份贫瘠土壤里的生根发芽,失败磨炼了你单薄的意志,增强了你的品格,使你积累了经验,升华了心性,对吗?”话毕,该生便及时发现了自己的误区,学生的语言库里便有了教师“微薄但持久”的课堂语言的支持。

此外,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惯性,不以眼前、单次、功利的眼光去对待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教师应收集学生不同场合、时间和形式的多方面表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做出全面而合理的评价。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努力让学生说得漂亮、写得有味、听得恰当、读得畅快,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语文教学才能到达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俞永军《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江苏教育报》2019年8月30日。

[2] 柳莉梅《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导报》2018年6月22日。

猜你喜欢

素养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