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0-06-04陈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陈曲

摘 要:出于对“碎片化阅读”的纠正,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终身学习,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列为高中语文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本文以《苏东坡传》阅读教学为例,探讨高中如何针对语文基础薄弱、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教学策略 《苏东坡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放在了高中语文教学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尽管新《课标》仅将“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列入学习任务,但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不必局限于“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各类文本,掌握阅读不同文本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基于此,我指导学生开展了《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并取得一定效果。下面以《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为例,探讨农村地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以“好”为先,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根据对全年级20个班、千余名学生的调查,我校学生人均课外阅读时长不超过每天半小时,在书目的选择上偏爱网络小说和流行小说。从阅读的效果看,大多停留在情节层面,欠缺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阅读的质量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一手抓文本,一手抓“同伴”,内外兼修,保证学生“爱好”的持久。

一手抓文本,指的是教师应在深挖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阅读任务,激励学生持续阅读。对未知事物的渴求是人的天性,但学生又不愿意挑战超越自己能力的阅读。因此,教师应将文本与生活、文本与课本、文本与社会、文本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打造以语文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大语文”整本书阅读。

如《苏东坡传》的确定就是在学生学习《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通过课内的学习,学生深深地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折服,对苏轼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引入《苏东坡传》的阅读,可谓“顺势而为”。

一手抓“同伴”,指的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通过同伴的激励作用,从外部刺激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人是社会性动物,其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学生对阅读的认知和判断。当周围的“同伴”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阅读之中,为了寻找共同话题,学生势必会主动进行阅读。

如《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中,我针对全书设计了若干阅读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同伴”组成阅读小组,以小组名义选择小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按小组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并由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最佳成果。出于同样的目标,为了小组的荣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彼此监督,相互影响,最终完成阅读任务。

二、以“法”为基,强化文体类型及阅读方法

“碎片信息”的获取不需要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因此,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学生就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毫无方向,缺少技巧,效率低下。针对这一情况,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即应关注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学生阅读文本,也是“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教师理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使“交流沟通”更加高效。如小说文本,通常应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揭示作品主题;而散文文本,则应秉持“形散神聚”的原则,理清文本中“形”与“神”的内在联系。

《苏东坡传》作为一部传记作品,学生应将重点落在人物所呈现的精神品质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究人物成败的原因,从中汲取人生智慧,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养分。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中,“从苏轼生命成长的角度分析一个人成人成才的良性因素”成为学生们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学生通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利用旁批、眉批等方式及时记录阅读心得,从性格特征、家庭关系、社会环境、朋友交际等多个角度探讨,在丰富完善苏轼形象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三观”得到培养,达成了阅读目标。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笃学态度和专注精神

随着网络的普及,“碎片化阅读”和“快餐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学生习惯利用零星时间,通过网上冲浪,获取“碎片信息”。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心态浮躁,对阅读长篇文本缺乏应有的专注。“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就是对当前“碎片化阅读”和“快餐文化”的纠正。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完成阅读,培养学生的笃学态度和专注精神。以《苏东坡传》为例,全书四卷28章,共26万字,按照“童年與青年”“壮年”“老年”和“流放岁月”的时间排序编排。因此在设计《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及阅读速度,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一方面按照文本章节规定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章节的阅读。如作品第三卷篇幅较长,且表现了一个伟大人物生活际遇下沉而精神境界升华的状态,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于是我安排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专注阅读,避免学生因时间短、压力大而心态浮躁。另一方面,我根据章节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分享和交流活动,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阅读。如对第三卷的阅读中,我就要求学生绘制苏东坡仕途行经路线图,并分析仕途起伏对苏东坡心理状态的影响。此任务既要求学生完成相对基础的信息筛选,又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尝试较高难度的分析探究。阅读任务的存在以外部压力的方式倒逼学生“静心凝神”,有助于学生专注度的培养。

四、以“思”为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知识不成体系,零碎杂乱;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偏差,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思考。知识不成体系就无法深度思考,缺乏深度思考就无法形成知识体系。这种恶性循环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沉迷于“碎片化阅读”,缺乏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对事物缺少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整本书阅读中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其思维品质。

洛克曾说:“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要追求有效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就必须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阅读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获。

以《苏东坡传》为例,在学生充分阅读作品之后,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新的备选任务,分别是“比较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与《宋史·苏轼传》中的苏轼,分析其异同,并探究其原因”,“比较阅读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与《苏东坡传》,看两人素材选择与处理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学生如果想让自己的答案言之成理,至少需要从创作意图、作者生平、文体特征等角度展开思考,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加强分析问题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总之,“整本书阅读”是对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回应,更是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它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立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问题及其应对》,《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8期。

[2] 刘虹、张迎《项目化学习高中诗词类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活动—以〈唐诗三百首〉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24期。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1197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