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2020-06-04韩小飞郭梦云石秀杰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8期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中医药文化中医理论

韩小飞 郭梦云 石秀杰

摘 要: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的重大的政治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深化改革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以中医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院校,在坚定不移的践行党的廉政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院校特色,将中医文化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中。立足中医药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相通之处,运用中医文化中“理法方药”这一思维方法,通过探索廉政建设的“理”,建立“扶信念”与“祛外利”的“法”,拟定“未病先防”“猛药去疴”的“方”,并根据具体情况用“药”。以期为党风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思路。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中医药文化;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70

廉政文化是一种特殊文化,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我党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古今中外廉政文化成果,形成具有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的廉政文化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国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对腐败零容忍,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发展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文明智慧。中医文化与廉政文化有很多相似、相通和借鉴之处,如中医文化倡导的顺应自然、整体治疗、合法度、调气息等观点,对治国安邦、促进社会廉洁、和谐有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常将中医文化应用到防腐、治腐的理论中,如“治未病”“扶正祛邪”“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着绝其源”等。把廉政文化建设与中医文化有机结合,并发挥中医文化在廉政工作中的推动性作用,对中医院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 中医药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相通之处

廉政文化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医药文化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理论”的预防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防患于未然”的理念相通、“望闻问切”的诊断观与廉政文化自检、自警、自省、自律等 “四自”的原则相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疗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方法相通。

1.1 理念相通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首先是未病先防,启示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中就要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其次是“既病防变”,启示我们发现腐败苗头时要及时提醒、告诫当事人,防止腐败行为的进一步泛滥。最后是“瘥后防复”,启示我们对于知错、改错的同志也要加强对其的监督和提醒。只有这样才能预防腐败滋生,更好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社会环境。

1.2 原则相通

《医门法律》:“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强调了四诊合参在中医辨治中的重要性。中医理论强调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与司外揣内。“望闻问切”的四诊手段与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自检、自警、自省、自律等 “四自”手段原则趋同。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在“望”上,要做好自检,注意自己是否存在贪污腐败的思想及行为;在“闻”上,要时刻警示自己,规范自身行为;在“问”上,要经常自省,反问自己是否严于律己;在“切”上,要坚持自律,为人民群众切实办好事、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腐败苗头,及时纠正。

1.3 方法相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 证》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标,是疾病表现在外的外在征象,本,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廉政文化建设也要坚持标本兼治,治标是突出“惩”的功能,对腐败分子起到惩治、震慑、遏制作用。治本是起到“防”的功能,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对腐败现象起到预防、阻拦作用。不仅要惩处个别贪腐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使其贪腐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

2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着力廉政文化建设

“理法方药”是将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贯穿起来的思维方法。廉政建设可以立足于理法方药的中医理论,分析腐败行为产生的“理”;把握防腐治腐的“法”;建立惩腐正风的“方”;用准扶正去疴的“药”。

2.1 明“理”笃行

“理”即明确病因病机,与廉政建设中分析腐败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出发点相同。《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与邪气侵害是疾病发生的原因,这与腐败的形成机理是相似的。“正气不足”好比缺乏坚定信念,易受到钱、权、色等“外邪”的侵蚀,从而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温床。因此,我们既要加强自身修养,又要高度自律,自觉抵制外来诱惑。深入挖掘腐败形成的内外因,做到明“理”笃行。

2.2 以“法”为纲

“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对廉政建设中防腐治腐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黄帝内经

SymbolWC@ 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当人体感受实邪,应采取祛邪之法;当人体正气虚弱,则应采取扶正之法。因此,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应建立完整的防腐体系,并严格执法。针对“信念不坚”与“外利诱惑”的“理”,我们应以“扶信念”与“祛外利”为“法”,做到以“法”为纲。

2.3 立“方”必效

“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劑或其他治疗措施,对廉政建设中未腐先防、猛药去疴等治理方向的明确有借鉴意义。根据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将“未病先防”“猛药去疴”拟定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两大“处方”。“未病先防”即“扶信念”,使全体党员同志坚定理想信念;“猛药去疴”即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做到立“方”必效。

2.4 用“药”精到

“药”指对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这提示我们在廉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既要把握大方向,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用药之加减,随证而变。唐容川说:“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因此,在“未病先防”“猛药去疴”大方向的指导下,我们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实际要求的廉政建设活动,通过各种措施,抓学习、造声势、建阵地、树典型,营造风清气正、比学赶超的浓烈氛围环境,做到用“药”精到。

3 总结

“先进文化可以养廉”。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去芜存菁,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反腐倡廉是国家崇尚的社会美德,党风廉政建设更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正如祖国医学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一义,党风廉政建设必不能只图一蹴而就,而要力求本源、治病求根。运用中医理论中“理、法、方、药”的原则,深入挖掘腐败形成的内外因,做到明“理”笃行。并将“理”与“法”环环相扣,法随理立。 由此拟定“未腐先防、猛药去疴”二方,并在廉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通过不断探索中医理论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客观联系,发挥中医理论优势,小心求证,大胆实践,发挥探索与创新精神,为推动廉政文化建设锦上添花,提供具有中医理论特色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孙光荣.党风廉政建设要猛药去疴、刮骨疗毒[N].中国中医药报,2015-01-23(01).

[3]学习中国.标本兼治,方能取信于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09):4-6.

[4]李军洋,周广林,张婷,等.运用中医思维把脉中医医院党风廉政建设[J].大众科技,2016,18(04):144-146.

猜你喜欢

廉政文化建设中医药文化中医理论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浅谈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