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鎏金铜蚕: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2020-06-04寒山

青春期健康 2020年9期
关键词:蚕种见证者蚕宝宝

文/寒山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一首汉乐府将汉朝人民采桑养蚕的景象呈现在今人面前。而习总书记在2017年5月4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演讲中提到的鎏金铜蚕更是为我们还原了千年以前的汉中郡棉桑遍野、男耕女织的繁荣生平之景,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者。

鎏金铜蚕出土见证桑蚕历史

30多年前,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的一个普通农民,在离自家门前仅三四十米的沙洲上挖沙淘金,却意外挖出了中华民族复兴古丝绸之路的伟大物证“鎏金铜蚕”。铜蚕身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有9个腹节,鎏金虽已斑驳脱落,但蚕体形态饱满、逼真。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它的出土,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相传轩辕黄帝之妻嫘祖就是养蚕织丝第一人。“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她让蚕桑成为中国农耕社会里最亮丽的产业之一。在中国历史典籍中,也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其中以蚕入葬的传统,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蚕示三牛”“蚕示三宰”的占卜记录,以及商周遗址屡屡发现的精工细琢的玉蚕,证明了商周时期对蚕神祭祀礼仪已经是相当重视了。春秋时期,随着对丝织品的需求加大,更是决定了蚕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养蚕的重要性,《谷粱》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所谓“王后亲蚕”,就是在育蚕的季节里,王后率领一批贵妇们,用一定的仪式去喂一下蚕儿。这是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典礼,其目的是表示统治者对蚕桑生产的重视。至秦汉时期,各地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设服官的仅二处,一处即齐国都城临淄,名齐三服(春冬夏)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产品以刺绣为主。

2000多年前的汉代,张骞将中原出产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运到西域、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各地兜售,为中国打开了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历史之门,丝绸也至此享誉世界,这也间接说明在长安及周围有种桑养蚕缫丝之地。以至于当时,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就是丝之国。直到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作家艾青有一句名言:“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所以称蚕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毫不为过。

神秘丝绸在西方引起“中国热”

在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丝绸贸易中,东方获利较大,因此不愿意将养蚕、缫丝和织造丝绸的技术外传,所以东方的丝绸虽然源源不断地输出到西方,但蚕种西传的脚步却异常缓慢。唐朝时,玄奘西行路过于阗,听到了一个有关蚕种西传的故事:瞿萨旦那国为了得到东邻的蚕种,请求东邻君主将公主下嫁自己,东邻君主为了笼络瞿萨旦那国,答应婚事。瞿萨旦那王随后私下求公主把蚕种藏在帽子里,私带入境,整个情节十分惊险。事实上,历史上各种文献也很难见蚕种西传的记载,加之丝绸之路遥远艰险,地域阻隔,所以西方人对蚕丝的生产十分好奇陌生。罗马著名学者普林尼认为丝就生长在树上,人们把丝从树叶上取下,经过漂洗再纺织成丝绸;希腊一位名叫波金尼阿斯的地理学家,离奇地推测丝是“赛里斯”人蓄养一种类似蜘蛛的虫子所吐出的;还有人猜测是中国人在林中栽植了“羊毛树”,丝是中国人从树上采摘下来的羊毛。一直到公元6世纪,印度僧人把中国蚕种藏于其行路杖中,从中国西部走私到东罗马拜占庭,欧洲人才搞清楚丝产自蚕虫。

神秘而精美的丝绸在古代西方掀起了“中国热”,中国元素一度成为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在罗马有专门的中国丝绸市场,一两黄金才能买一两重的丝绸;许多出身高贵的希腊人都穿着用丝绸制作的衣服。虽然后来欧洲匠人学会养蚕丝技巧后,仿造的中国丝绸在质量上也比较成熟,但仍然大量采用东方元素,比如龙、凤、花、鸟等,而且要特别注明“中国制造”以包管销路;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欧洲各国丝织厂的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欧洲宫廷也充满中国元素,18世纪初,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形容说,“女王本人爱穿中国服装出现”,王宫里的贵妇见面聊的都是“中国制造”,裙底下露出中国丝绸面料的高跟鞋,鞋面上是当季最流行的“东方风”图案。

为蚕适应太空生活而准备的“太空屋”

以丝文化为媒介贯通“一带一路”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以丝文化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富足而文明,令人向往,激发着西方人急切地想接近中国,认识中国的热情,可见丝文化推动着中西方文明的沟通与交流。而在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发现的汉代鎏金铜蚕,恰恰是古丝绸之路的有力佐证。金蚕虽小,却是丝路历史、丝路文化的见证者,而加强对鎏金铜蚕的研究,让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交流合作的情感纽带,意义重大。

为了继续弘扬丝路文化,2016年10月17日,中国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科学家培育的6只改良桑蚕种“秋丰白玉”在“天宫二号”上生活。火箭发射阶段,巨大的加速度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为此,在踏上太空丝绸之路时,科技人员也为蚕宝宝穿上了特制的“宇航服”。“宇航服”由航天用的聚氨酯海绵制成,可以有效地减轻蚕宝宝上天的时候受到的压力。30天后,太空蚕宝宝回到地面后化蛹为蛾,顺利“结婚生子”,产下蚕卵。“太空养蚕”的目的是探讨在失重的太空条件下家蚕吐丝是否会发生改变,而中国科学家的后续研究显示,太空蚕丝的强度、刚度与韧性以及断裂强力均优于地面蚕丝。

千年前,蚕宝宝的祖先一路开拓西行,走出一条丝绸之路。相信它们跟着航天员在太空中探索,将会开辟出一条更加灿烂辉煌的“太空丝绸之路”。

猜你喜欢

蚕种见证者蚕宝宝
古代热兵器发展的见证者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中俄友谊的见证者
移动
蚕宝宝
Chopard萧邦 红毯星光的见证者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