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米”

2020-06-03富丽

月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去皮稻米用法

富丽

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一提到饮食,我们总绕不开“米”。

“米”最初是指粮食作物去皮后的籽实。据《周礼·地官·舍人》记载:“(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汉代郑玄注曰:“九谷六米别为书。”唐代贾公彦作疏进一步解释:“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菰(gū)、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麦三者无米,故云‘九谷六米。”综合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首先,不是所有的粮食作物都有“米”;其次,古代所谓“六米”,是指黍、稷、稻、粱、菰、大豆这六种粮食作物的籽实;“九谷”则是在“六米”的基础上增加了麻、小豆、小麦三种作物。这九种作物构成了中国古代主要的粮食来源。至于前文中“米”和“粟”的区别,结合《说文解字》“米,粟实也”,以及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已春者为米,未舂者为粟”,可知“米”是经过了去皮脱壳等加工过程,而“粟”则未经去皮脱壳;“米”和“粟”均为通称,而非专指某一种粮食作物或其籽实。

因为受到时间、地理等条件的制约,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南方长江流域以稻米为主,而北方黄河流域则以粟米为主,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大米、小米。杜甫《忆昔二首》(其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绘的是国富民丰、粮食储备充足的太平盛世景象。后来,随着水稻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栽培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稻米成为大江南北餐桌上的主食。今天,当我们提到“米”时,主要是指稻米。

除了“稻米”和“粟米”,还有一种“米”在古代诗文中也时常被提及,就是“菰米”。比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七):“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杜牧《早雁》:“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菰这种水生植物对一些地区的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它可以食用的嫩茎,也就是茭白,大概知道的人就多一些了。菰米是同一种植物所结的籽实,也叫雕胡米。虽然如今已经很少被人当作粮食来食用了,但是中国人食用它的历史非常久远,也是前文提到的“六米”之一。

后来,“米”的含义逐渐变得宽泛,由指粮食作物去皮后的籽实,进一步又可以指各种植物脱去皮的籽粒,比如花生米,甚至还可以指植物籽实之外的其他一些像米的小粒,比如虾米、海米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鱼附种芰法》引《神农本草经》:“莲、菱、芡中米,上品药。食之,安中补藏,养神强志。”可见,莲、菱、芡的籽实都可以称为“米”。清代郑燮《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之六:“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其中的鸡头米跟芡实是同一种东西。

“米”字的字形演变

由于米的主要特征是颗粒较小,因此,当用“米”来表示跟数量相关的意义时,通常指极少或极小的量。于是,当我们看到《吕氏春秋·察微》中这样一句话“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时,就不难推断出,其中“差以米”的意思就相当于“差之毫厘”。元曲杂剧中更不乏此类用法。比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回生》:“你看正面上那些儿尘渍,斜空处没半米蚍蜉。”

当米和盐这两种颗粒细小之物结合在一起时,有时并不是指这两种事物本身,而是比喻繁杂琐碎。《汉书·酷吏传·咸宣》:“其治米盐,事小大皆关其手。”这句话的前半句如果单从字面来看,很容易理解成咸宣管理米、盐之事,然而,实际上是说咸宣管理琐碎繁杂的事务。《史记·天官书》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凌杂米盐”就是杂乱细碎的意思。

今天,“米”还有一种常见的用法是作为长度单位。这跟它表示农作物籽粒的意义无关,而是“舶来品”。这种今天在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创始于法国。传到中国后,人们用“米突”“公尺”来翻译法文中对应的单词mètre,后来又把“米突”简称为“米”。

“米”现在还作为偏旁部首使用。由“米”构成的字,大多跟粮食有关,比如糖、粳、糙、粥、粟、粱、糜等。不过,咪、迷、眯、谜、麋等字中的“米”只表音,与“米”的意义没有关系。

猜你喜欢

去皮稻米用法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基于TRIZ理论的水果去皮技术发展分析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黄桃酶法去皮工艺研究
治腮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