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法治课与学困生教育

2020-06-01张庭善

教育界·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相应对策道德与法治课学困生

张庭善

【摘要】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多年,但由于激烈的教育竞争,导致许多教育者仍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重分数,轻品德”的现象,导致部分学困生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育者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学困生 形成因素;相应对策

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多年,但由于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导致许多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考试成绩依然是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对待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以下简称“优秀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有明显差别。对优秀生都是“另眼相看”,教育管理也相对松懈,即使违反了校规校纪也仅是轻描淡写地批评几句,可以说是“一路绿灯”;而对学困生管理较严,对于违反纪律的学困生采取的措施也比较严厉,轻则批评指责、带家长,增加他们思想上的压力,重则通报全校、给予纪律处分,基本上是“一路红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了“重分数,轻品德”的现象,导致许多学困生思想与行为上出现了问题。譬如破坏公物、打架斗殴、逃学旷课、迷恋网吧、考试作弊等。因此,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是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育者的我们,如果能够走近学困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和谈心交流,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学困生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如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乐于助人、爱护环境、尊重老师、孝敬父母、想提高学习成绩等等。而他们为什么会在不经意间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探寻到他们犯错误的源头,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通过笔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探寻到了这些所谓学困生形成的一些因素。

第一,思想不成熟,耐挫能力弱。

初中阶段的学困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不完善。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面对这些变化,他们觉得什么都新鲜、奇特,什么事都想去接触,去学习或效仿,甚至在大脑中编织许多幻想。而对于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都基本不考虑。如他们想提高学习成绩,也能迅速地接受新鲜事物,甚至模仿得像模像样,但又容易轻听轻信,很少进行独立思考,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学习成绩一滑再滑,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下降,渐渐地他们在行列中掉了队。遇事顺利时,容易骄傲自满;遇到挫折时,又不能正确全面地分析问题,只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不去探究造成挫折的原因,甚至消极地逃避,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动力。

第二,人生阅历浅,自保能力差。

虽然是学困生, 但通过学习和受教育,他们也获得了许多知识,并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和做人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短浅,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知识面较为狭窄,导致看问题只能视其表象,不能看到其本质,有时甚至会鲁莽行事,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以及青少年所持有的好奇心、好胜心去做事。对事物缺乏深刻的认识分析,一旦碰到是非界限不清、良莠不明的事物迎面而来时,就会出现犹豫、彷徨,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选择与追求,以致走上弯路或是陷入泥坑而不能自拔。

第三,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

许多学困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不良诱惑,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冲动性强,做事又不能思其后果,于是开始相互攀比,讲“哥们儿”义气,三五成群,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沉迷虚拟网络世界,盲目追星等现象应运而生。他们自认为真正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对于自己的身份和主要任务,早已抛于九霄云外了!

第四,家教存误区,管理有疏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普遍的心理。但许多家庭对子女成绩要求过高,而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认为是教师的责任,遇到问题时处理方式又较为简单,甚至粗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能妥善解决。有些家庭期待孩子成绩进步,动辄以物质奖励,培养了功利型、攀比型的孩子;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下降,不是鼓励,而是指责谩骂,或是“大棒政策”,培养了恐惧型、说谎型的孩子;有的家长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缺少亲子沟通,疏于教育和管理,培养了自由散漫、放任自流型的孩子。这些孩子慢慢地就成为学校里面所谓的学困生。

有些学生本来各方面都可以,但因一次考试没考好,或是发生了严重违纪行为,在教学或文明班级的评比中拖了班级后腿,于是会出现如学校领导找班主任谈话,要求迅速做出处理;任课老师没有调查分析而直接向班主任喊冤叫屈;家长要求加强管理力度等等。这些给班主任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在处理问题上伤透脑筋,有时管理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暴,或者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导致这类学生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信任与重视,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开始从事一些不正当的行为,也逐渐进入学困生的行列。

任何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学困生也不例外,一旦放松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他们就可能一错再错,不能健康成长,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必须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

第一,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德高为师,身正為范,身体力行,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心灵沟通,激起情感共鸣,使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做人的道理,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明确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努力。

猜你喜欢

相应对策道德与法治课学困生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