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素养视域下的情境教学策略优化

2020-06-01吴春星

师道·教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设法律情境

吴春星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给学生思考提供智力背景,以此为载体自然引入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实现积极的价值引领的教学方法。然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创设情境,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优化情境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情境教学常见的误区

(一)过度追求趣味性,却脱离了知识性和价值性

创设情境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一次听公开课,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先播放音乐营造气氛,再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角色扮演,引来阵阵笑声;然后又画画,最后以集体宣誓结束课堂教学。整节课下来,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但却由于时间关系,每个环节都匆匆忙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老师着急地在一旁催促,随便找一两个同学回答问题,稍加评论或不做评论就过去了。如此一来,看起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可能只是对一些节目记得清楚,而对基本理论知识却似懂非懂。有的教师授课内容充满了诗词、比喻、新闻和典故 ,绘声绘色的演讲。这样做,看似旁征博引,面面俱到,实际上却冲淡了教育主题,淡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功能。

(二)过度追求多样性,却脱离了深刻性和实效性

创设情境不能一味追求形式多样,否则会杂乱无章,学生也无法理清头绪。如上述所说那一节公开课,既欣赏音乐,又观看视频,再角色扮演,紧接着画画,最后还集体宣誓。环节过多,虽吸引了眼球,却没有真正落在实处。很多环节只是走过场,有流于形式之嫌。花样多,不代表有实效。

(三)过度追求新颖性,却脱离典型性和开放性

创设情境也不要一味追求新颖,不要为了追求新颖而牵强地用上去,盲目地带入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也能创设出合适的情境,一样能于平淡中找出亮点。有些“旧闻”,贴近生活,主题鲜明,如果只是为了紧跟时代,把一些非常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老旧活动材料去掉,有捡芝麻丢西瓜之嫌。另外,课本上也有很多好用的材料,只要整合好资源,也能很好地创设出合适的情境。

二、情境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热情,引导辩证思考能力,培养理性精神,凸显政治认同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学强调将学生置于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代入情境,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脉络,逐渐形成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和践行,提升公民素养。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千万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视学生。课堂上,我不太赞成集体宣誓之类的活动,有道德绑架之嫌。情由心生,看起来信誓旦旦,未必就是真认同。教育学生,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萌发出美好的情感,促进价值认同,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在讲授《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时,关于生命拒绝冷漠这一内容,我课前设置了一个辩题: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我让他们自由选择并说明理由。在课堂上,辩论队伍分成了三组:一组同学坚持“扶”,一组同学坚持“不扶”,一组同学坚持“中立,视情况而定”。支持“扶”的那组同学认为,生命至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将心比心,当自己遇到了同样的困境时,也会希望他人伸出援手,所以必须扶。而不扶的那组同学认为,“万一被讹呢?我家赔不起。做好事还被人冤枉,做好事付出的代价太大,到时候英雄流血又流泪。”第三组同学认为,在有人为自己作证的情况下,扶。还有同学提出,随意扶老人对老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要预防二次伤害,所以在确认自己能扶并会扶的情况下,扶;不然还不如不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最终在大家思辨下渐渐清晰:生命至上,我们要爱惜且尊重,但也要讲究助人方法。我们要伸出援手,平时也要尽量多学习一些急救的知识。

(二)配合想象情境的创设,由单一思维教学转向发散思维探究,从“学科本位”到“素养教育”

想象情境的创设,让课堂教学变得灵动起来,既立足于现在,又追梦于未来,在畅想中沉思,在沉思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创设想象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学会由“已知”探索“未知”,进行合理推测,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畅想的过程中更新认知,开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讲授《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时,我是这么设计导入。观看一个无臂钢琴师刘伟的视频,提出一个问题:“他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认为他会怎样去对待生活?”一部分同学们回答“绝望,痛苦,自杀”等等。然后抛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假如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同学们回答是我可能会轻生,活不下去了,太难了。我告诉学生,其实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看了主人公的做法,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在思考了刘伟充盈的人生轨迹时,我让学生想象:你在未来的第一个五年,第二个五年,第三个五年等,你想做什么?你设想当时在做什么?从而顺利引出如何让生命充盈起来的内容。

(三)合理规划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唯标准答案”走向“基于答案”的适度开放性,激发理性思维,培养法制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设计不合理,会固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托,以问题为纽带,以理性精神为指向,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深入地进行思考,通过情境体验与对话,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教学开放性。比如:在讲授《法律保障生活》的法律特征和法律的作用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醉驾入刑8年来的变化》,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发现醉酒驾驶者,将对其进行刑事拘役,醉驾者一旦被查实,将面临最高半年拘役的处罚。

1.为何醉驾要入刑?

2.视频中醉驾的李某驾駛员和官员刘某被交警查到时有怎样的表现?

3.交警如何处理?结果怎样?

4.视频中李某醉驾导致二死一伤,官员刘某致人重伤,他们在哪里接受审判?又将去哪里服刑?

5.李某和官员刘某一样受到到法律制裁,说明了什么?

问题情境的创设,贵在问得精当。带着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问题,通过对醉驾入刑视频内容的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法律的特征。醉驾入刑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李某醉驾装傻充愣最终被交警依法处理以及视频中“警察、法庭、监狱等保障法律实施”,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深刻理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官员刘某和李某一同接受法律的制裁让学生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最后,通过回顾李某醉驾被判刑让学生明白“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教师要巧妙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地利用课文、生活素材和新闻事件,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坚持典型性和开放性相统一,寓问题引导于探讨之中。

(四)致力于演绎情境的创设,由“碎片式”情境教学转向“主题情境探究”,提高道德修养,深化法制意识

创设演绎情境,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整合学习资源,改变完全按照课本活动素材演绎教材内容产生的杂乱、零碎、随意的情境设计,创设一个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由一条清晰的主线贯彻始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豁然开朗。通过“主题情境探究”这种以主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问题为桥梁、探究为途径的演绎教学,实现情境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由国家到社会的有机连接通过情节的步步演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所学知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

新教材活动素材丰富,我们要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活动元素,以动态的眼光精选素材,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活化素材。如我在讲授友谊这一课时,演绎了小明、小勇和小美的友谊情境。从他们的相识到发生矛盾,再到和好的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明白我们既要经营好友谊,也要坦然接受一段友谊的退出,更要明白友谊是有原则的。学生深刻领领悟了友谊的特质、影响和维护,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演绎情境中,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创设法律情境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