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效果分析

2020-06-01陈剑芬王丽聪

师道·教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研组青年教师课题

陈剑芬 王丽聪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自然不容忽视。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作为一所办学不到五年的新学校,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仅29岁,教龄在3年内的青年教师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50%,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但存在教学抓不准重难点、缺乏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经验、科研方面不懂得如何确立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并进行实践研究等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全方位引领,搭建多元平台,多管齐下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探索青年教师培养路径。

一、青年教师培养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学校各项工作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制度意识和教育服务意识。在增强教师思想认同感的同时,学校积极营造和谐的群体环境,通过制度化的传帮带路径培养青年教师。

(一)内驱型教研管理与扁平化组织结构并行

1.教研组引领,成员协作推动发展。建设新型教研组,要求教研组长由“事务型”转变为“研究型”。着眼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植根课堂的研究”,努力使教研组的整体发展需求由强制性的外驱力转变为自发性的内驱力,使个体的发展根植于集体智慧的土壤之中,又使教研组这个整体的更新,建立在个体的不断发展之上,积极发挥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通过主题式的研讨活动引领新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引领新教师开展教材研究,把准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引领新教师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建构优质课堂;引领新教师竞技展能,争先创优。

2.年级组引领,扁平管理推动发展。学校将全体教师以年级为单位建立了6个年级团队。年级团队人员的组成以本年级任教学科的教师为主,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术科教师进行分配,让每个年级团队的成员在学科搭配上趋于均衡。每学年开学初,学校就明确各团队的成员,力求做到团队成员相对固定化。每个年级团队设立一名团队负责人,即年级组长,并进行适度的分权和授权,实施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在日程教育教学工作中,明确团队负责人的职、责、权与利,对年级团队的整体工作全面负责。同时,学校还把全体行政领导根据分管工作和职能的不同分别安排到每个年级团队。这些团队的行政人员是年级团队的服务员和监督员,负责对各年级部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评估。(吴绍良:《 浅谈新型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与引领作用》)

(二)共生型伙伴助力与诊断式专业引领并举

1.导师团引领,结对帮扶推动发展。针对学校资深教师、骨干教师数量少,为了使有限的骨干资源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我们制定了导师团制度。设置“1+1+3+n”导师团结构。组团周期为3年,以正副校长为导师团业务顾问,正主任为导师团团长,3个经验丰富教师为核心团员,n个新教师,根据同组异質原则组成四个导师团队。在团长的带领下,核心成员通过与新教师进行交互式的结对,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进行全方位、跟踪式的引导与帮扶,让新教师能充分共享和利用团队各种资源,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专家引领,坐诊指导推动发展。专家能站在更高更宽更精准的角度上给予帮助,新教师能在专家的帮助指导下梳理自己课改理念、引领自身的教学行为,激活参与教研的内驱力,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机制,有效促进专业发展。针对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乏的情况,学校邀请市区教学专家定期“坐诊”,通过每周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坐诊”一至二次,诊断课堂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教研方式,指明方向,给予方法建议。新教师根据专家给出的“良方”运用于课堂,反馈于专家,以求得专家的进一步指导。通过专家的引领,实现青年教师高起点发展。

(三)实践型课题研究与主题式校本研训并重

1.课题引领,课堂探索推动发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这是共识。我校围绕“习惯引领发展,性格影响未来”的办学理念,独创性地提出养成良好习性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而课堂是实施办学理念的主渠道,因此,围绕此理念,我们致力打造习性课堂,构建起“习性准备—习性助学—多维习得”的课堂模式,力求在课堂中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综合发展。即在课堂上致力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情绪,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以良好的学习习性促进其有效学习,收到多维习得的效果。学校由教学副校长担任“习性课堂模式构建”课题的主持人,带领新教师进行此课题的研究,从课题研究前期的调查问卷与分析,模式的构建,课堂的组织形式,策略的选择,评价机制的建立等一步一步做好指导,让新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科研能力。

2.“1+X”模式,培训推动发展。有组织、有规划的校本培训能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我校教师培训采取“1+X”模式进行。“1+X”即每月开展1次专题培训+X次校本研修活动。专题培训从课程实施、课堂构建、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学情研究、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让新老师全方位学习相关教学知识与方法。同时结合校本研修,理论指导实践,快速提升新老师课堂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连续式技能磨练与自评价成长档案并进

1.“五个一”任务,技能操练推动发展。教学基本功是要磨炼才能扎实扎深的,而“打铁趁热”的操练方式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给新教师布置了“五个一”业务操练任务,让新教师连续利用至少30天操练自身基本功。“五个一”业务提升任务是:一口流利普通话(每天练读课标或课文内容等);一手漂亮粉笔字(每天完成一份粉笔字作品);一篇教学设计(每天认真解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一篇学习笔记(每天完成一篇学习笔记,可以是读书笔记、教学反思、评课稿等 );一节微课(每天完成一个10—15分钟的微课录制,说课或模拟上课或课堂片段)。

2.建立成长档案,科学评价推动发展。在学校建立“中山小学教师成长电子档案”文件包,建立以每位教师名字命名的文件包。每位教师往文件包里分类存放个人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包括公开展示课的教案及反思、撰写论文、参加比赛、指导学生获奖、教学质量、主持(或参与)课题、开发校本教材、参加培训等,每一类型的资料建立一个文件包,并附一张成长档案的word目录。教师成长档案是记录和保存教师专业发展各种材料的集合体,是描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教师电子成长档案会促进教师对专业发展全面的认识,帮助教师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教师电子成长档案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以发展的眼光对老师进行发展性评价。(许叶青:《以教师档案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对教师电子成长档案的观察,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领悟出的教学经验与成果进行归类与汇总;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档案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了解本学校教师队伍所拥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给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专业成长指南,使教师专业成长更有针对性。

二、青年教师培养路径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多维引领、多方助力、多元研训的青年教师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多管齐下、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引领,迅速有效地实现了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成果颇丰。教学方面,我校5年内青年教师多次在区教师基本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坪山区参加市级比赛;共获市级奖项71项,省级获奖7项,国家级获奖9项。在教研方面,我校已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11项,区级课题10项,其中已成功结题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区级课题2项。发表与获奖论文共34篇,其中国家级3篇,省级7篇,市级9篇。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效提高了我校教学质量。在区2015-2018连续三年的教学质量抽测中,我校各学科教学质量均位居全区前列。

我们探索的教师专业培养路径之所以行之有效,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有较强的自我提高的意识和意愿。在这样内驱式、合作型的发展平台中,民主化、开放化的文化氛围里,教师作为个体也需要打破习惯思维和定式思维,逐步提高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和视野狭隘,明确且履行个体相对团队而言所担负的责任,提高人际交往、合作交流及反思的能力,走向深度协作的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教研组青年教师课题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