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深耕,敲开言语心智之门

2020-06-01王梅

师道·教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战象种树言语

王梅

特级教师贾志敏常说:“我的课堂并不热闹,更谈不上精彩。”这是大实话。然而,奇怪的是,恰恰是这样看似不够热闹,不够精彩的课堂,竟形成了这样一种师生活力的课堂磁场:课堂上,教学环节好像都事先商定好一样,一环接着一环,流畅而富有诗意地伸展着、起伏着,每一节简单的教学过程都成了智慧课堂的巅峰之作。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一 、“脑耕铭”——巧取“元”始学点,点燃体验言语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上,“体验言语”需要找到知识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契合点,由这一点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体现出一种圆融、圆满的课堂教学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的是教与学、师与生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中,选取教学内容是一门艺术。

【教学片段一】

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课文说到一头老象嘎羧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放弃了追寻自己种群的象坟,没有到遥远的神秘的祖先留下来的象坟去,而是和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同伴们葬在一起,作为一头老战象,它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这篇文章在描写这头老象走向最后归宿的路程中,展现出生命最后时刻的壮举。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于是,我馬上选取了以下几个句子:

二十多年过去了,嘎羧五十多岁了。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睡。有一天,它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子,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我让他们反复朗读以上几个句子,我没有作出提示,只是以一定的语言情境点拨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谈出体会,摒弃思维定势,锻炼他们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有的同学从战象的历史上体会到: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中一切生灵的路途,谁也不例外,即使是浴血奋战的战象,年轻时所向披靡也罢,也终于要到了回归自然的一天。显然,这类型学生的情感细腻,看到这样的描写,从感性方面去想。有的同学从文章的内容上有所体会:这头战象很是怀念当年的战友,它们曾经同生共死,虽即二十六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改变了,包括容貌,但有些情感永远不变,所以,它选择了这处地方作为它一生的最后归宿。这类型学生注重结合前后经历,很会串连情节,紧扣实际而谈。也有学生从写作手法上去理解,以上文字,隐喻着三种对比:皮肤之比——眼神之比——气息之比,而且三种对比一层甚于一层。这类型学生思维比较理性,注重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客观分析问题。从而使课堂呈现依次递进的美感,这种开放式的个性化思维已跳出了课本,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使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充满活力,就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是流动活跃的,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这样的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

二、“心耕铭”——妙设“元”始悬点,营造发现言语的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让学生的深层理解力获得发展,学生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让思考力从表象的体验进入发现的感悟。

【教学片段二】

在教学《桃花心木》时,有一句这样的话赫然出现在学生面前,不少学生在课前就已用红笔把其画下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不确定”在这里有哪几层意思?我抓住这个契机,倒过来问:“你们认为怎样理解呢?”题目不难,很多同学马上反应了:“树适应不确定才能生长,人适应不确定才能生存。”“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天气的变幻无常。于人来说,不确定指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挫折、失败等。”我顺势利导:“能不能具体说一说?”“天气的变幻无常如狂风暴雨、干旱、水灾、种树人无规律地浇水……”“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挫折、失败指患病、考试失败、破产、失业……”看来同学们从不同的渠道已经掌握了一些最为基础的知识,于是,我又从侧面向学生向更深的一层入手:无论是树还是人,怎样才叫不依赖,怎样才叫独立自主?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渠道着手:第一,种树人奇怪行为的条理性归纳阅读,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这个种树人与普通种树人的不同点,清清楚楚地口述表达。第二,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不同做法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第三,从树想到我们的人生,深刻领会要悟,人的成长之道要怎样才养成独立自主?学生抓住这三个主要渠道,先找句子对比,得出不同点,接着分析正反两方面。

种树不规律(不确定)的行为→顺应了大自然的规律→开始比较辛苦→但让树学会了不依赖→能够独立生长→长成参天大树(正说)。

种树有规律(有确定)的行为→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开始比较轻松→但让树养成了依赖之心→不能够独立生长→容易枯萎,即使幸存,也难经受狂风暴雨(反说)。

这部分的对话、理解、训练是关键。这一系列不同渠道的启发、引导和交流,让学生自己深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如果一切事都由别人帮你做得太完备,如果一切条件都由别人提供得太充足,那么我们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无独立自主的品性,就无法经得起将来不确定生活带来的种种考验。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说理。有人用上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平时所听到的亲人、邻居的故事等,谈谈自己的感悟。有人相机用文章补充《永远的悔》:文中的母亲真的是冷酷吗?她不怕自己孩子误会吗?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体会到什么?有人还用自省的方式:自己平时在生活与学习上,在“不依赖”“独立自主”方面做得如何?

不难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融读写于一体,既促读,又促写,唤醒了学生的言语心智,促进了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这些发现有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敏感和期待视野,还很好地对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思考范围进行了标示。

三、“舌耕铭”——启发“元”点质疑,搭建思考言语的平台

教材不仅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的源泉,还是学生发展各项能力的依据,是启发学生思维、发生学生智慧的工具。阅读的功效,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情感的张力,生命无法回避,这也是思维深耕的自然形态。

【教学片段三】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想他们通过自己的质疑,更一步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多重性。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在‘卖火柴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个女同学说:“小女孩穿的鞋,那是一双很大的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那么,同学们想象一下她的妈妈,她的弟弟妹妹会是怎么样的?”“小女孩的妈妈穿着衣不蔽体的衣服,没有鞋子穿,因为全家唯一的鞋都让小女孩穿去卖火柴了。”“弟弟像个小萝卜头,因为他没有营养。”“妹妹脚上长冻疮了,正冷得哇哇直哭。”……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他们能从表面上的一双鞋子想到小女孩一家的痛苦生活,事实,从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内容想到深层,让孩子们的心在想象的天空中飞翔,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趁机又引导同学们思考:“当时,社会治安这么差,小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如果跑得稍慢些,她的命运会是怎么样呢?”“那天街上肯定不只小女孩一个人,还会有谁呢?”“卖报纸的小男孩。”“卖花的小伙子。”“擦皮鞋的老头儿。”我引导他们思考得更多,想到更多生活在下层的劳苦大众,然后又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富人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用“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进行对比,又想到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能由表面一个故事想到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理解何等深入!孩子们既读进去,又想开去,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想的同时还激发了创造力,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产生思考性的理解,使外在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有意义,有了意义,文本的的意蕴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跃起来,开始有更多哲学性的思考,思想认识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学生的言语心智也得到了提升。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战象种树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种树
一起来种树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