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2020-06-01周映平苏海涛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栽培模式水稻产量

周映平 苏海涛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水稻栽培模式的研究意义及目的,探讨了近年来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研究,提出了制约水稻栽培模式推广的問题,以期为今后提高水稻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产量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rice cultivation mod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f rice cultivation mode on Rice Yield in recent year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rice cultivation mode,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f improving rice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ice; cultivation mode; yield

1   研究背景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21世纪以后,我国水稻呈现“面积无增长,单产提高慢,总产增长少,消费增长多,进口增长快”的不良趋势[1]。故水稻增产的研究尤为重要。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良种是增产的内因,水稻产量的提高需要产量潜力更大的品种,但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需要栽培模式的配套才能实现[2]。目前水稻栽培方式由单一的传统手栽发展为手栽、抛秧、机插、直播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新局面,水稻稀值、密植等栽培密度呼声各不相同。同时,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农村严重老龄化、妇女化,使得能够减少劳动力用量与减轻劳动强度的水稻栽培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因而有必要对水稻栽培模式进行研究。

2  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通过对水稻根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水稻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种间竞争等影响水稻产量。水稻栽培模式的研究可大致分为栽培密度和栽培方式的研究。

2.1  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随水稻栽培密度升高而升高,并在达到一定栽培密度后取得最大值,随后出现降低[3]。增加栽培密度是提高作物单产水平的重要措施,但随栽培密度增加,植株群体冠层荫蔽,生育后期倒伏和病虫害增加,成为限制作物群体光温资源有效利用及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张艳峰[4]等探讨了不同肥力条件下栽培密度对超级稻产量影响,发现水稻栽培密度与稻田肥力相关,当稻田肥力水平高时,“大宽行窄株”的栽培密度水稻产量最高,而当肥力水平中低时,“宽窄行”的栽培密度水稻产量最高。杜艳伟等[5]探讨了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也发现同密度条件下,宽窄行栽培密度下更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谢小兵等[6]分析了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发现密植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万开军等[7]分析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栽培密度是影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水稻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栽培密度越过一定界限后,产量出现下降趋势,同时也提出了不同水稻品种最佳栽培密度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不同水稻品种,最适栽培密度不一致。在合理栽培密度下,能使水稻有效利用光能,充分利用地力,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并保证水稻的正常发育和群体的协调发展,从而获得高产。

2.2  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早在中华民国时期,有学者就开展过水稻栽培方式的讨论,而直播是最早的水稻栽培方式,至汉代出现了育秧移栽种植技术,距今已沿用2000多年[8]。20 世纪 50年代后,一些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稻作经验和不断实践探索,衍生出了手栽、机插、直播、抛栽等四大类栽培方式[8]。手栽可分为湿润育秧移栽、旱床育秧移栽、机插秧苗手栽等;机插可分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等;直播可分为条直播、穴直播、水直播、旱直播、起垄直播、免耕直播、机械喷直播、飞机直播等;抛栽可分为常规撒抛、摆栽、点抛、无盘育秧抛栽等。目前,关于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争议。刘金花等[9]探讨了直播、抛秧、插秧对两年早稻、晚稻产量的影响,发现除2009年抛秧晚稻产量显著大于直播和插秧外,其他3季水稻产量不受栽培方式影响。张军等[10]分析了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张佑宏等[11]探讨了旱育免耕抛栽、小苗机栽、盘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种、直播、常规栽插等6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栽插、小苗机栽、直播、盘育免耕抛栽、旱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种。李杰等分析了不同生态区手栽、机插和直播 3 种栽培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 李旭毅等[12]分析了直播、机插秧及人工移栽等3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水稻栽培方式间产量的差异与水稻品种有关,杂交籼稻品种直播产量与人工移栽产量相当,高于机插秧;常规籼稻直播产量最高,机插其次,人工移栽最低。

总之,水稻栽培方式因水稻品种不同而不同,选择合理的栽培模式有利于发挥水稻品种的最大优势,实现水稻高产。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或丘陵地带,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而水稻栽种方式依然是传统手栽,栽培密度一般稻农自己把握,减少劳动力用量与减轻劳动强度的水稻栽培模式未被广泛宣传,从而导致大量稻田荒废,水稻产量始终不高。建议加强农村地区农技员能力建设,强化基层人员培训力度,加大水稻栽培模式宣传、指导、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 彤,阙补超,夏 明,郑英杰,于亚辉,王 莹,李林蔚,陈广红,王绍林. 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研究进展[J].北方水稻,2017,47(2):          51-55.

[2] 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向 镜,张义凯.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404-3414.

[3] 高文硕,王敬国. 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2019.

[4] 张艳峰,李冬初,刘淑军,高菊生,秦道珠,蒋小军.不同地力条件 下栽培密度对超级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9,35(14):8-12.

[5] 杜艳伟,赵晋锋,王高鸿,李颜方,赵根有,阎晓光.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春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47(1):49-52.

[6] 谢小兵,周雪峰,蒋 鹏,陈佳娜,张瑞春,伍丹丹,曹放波,单双吕,黄 敏.邹应斌 低氮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         影响[J].作物学报,2015,41(10):1591-1602.

[7] 万开军,金明慧,罗卫彬,钟艳丽,肖荣英.氮肥用量及移栽密度对杂交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种业导刊,2019,1:          13-16.

[8] 胡继杰,钟 楚,房玉伟,陈孝赏,刘守坎.种植方式调控早稻生长研究进[J].中国农学通报 2019,35(27):1-7.

[9] 刘金花,秦江涛,张 斌,夏桂龙,陆金贵,甘三芽,余瑞新.赣东北双季水稻轻型种植和耕作模式评价[J].土壤,2012,44(3):482-         491.

[10] 张 军,张洪程,霍中洋,李国业,董啸波,花 劲,郭保卫,周培建,程飞虎,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 轲,魏海燕,高 辉.不      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3,46(10):2130-2141.

[11] 张佑宏,王治虎,张 舒,张瑞洋,杨小林.栽培方式對水稻生育进程、主要病害严重度及产量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9,38(3):1-6.

[12] 李旭毅,付明全,池忠志,姜心禄,郑家国.成都平原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J].2018,34(6):1-7.

(编辑:李晓琳)

猜你喜欢

栽培模式水稻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