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阅读关联 提升思维品质

2020-06-01蒋炎富于新茹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英语阅读教学引言

蒋炎富 于新茹

摘 要: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它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而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多元思维的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本篇文章以关联理论为依托,聚焦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案例,探讨如何运用关联理论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关联理论;思维品质

引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而其中学科素养又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个体高质量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各种问题的基础,是个体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认知品质,也是未来社会人才所需要的终身素养(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a)。《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指出,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同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阐释了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载体是“情境”,即“问题情境”。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教师要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b)。

阅读理解中的关联

关联理论于1986年由英国学者Wilson和法国学者Sperber在他们的合著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在书中,作者对“Relevance”的定义为“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 in that context .”(Sperber & Wilson,1986),即在某一语境中产生语境效果的信息是相关的。“相关”是指对新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使其与已有的旧信息发生关联,以取得进一步的新信息。作者指出,在同等条件下,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付出的努力就越少;反之,关联性越弱,语境效果越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遵循“明示—推理”模式。说话人使用语言明确地向听话人明示信息和交际意图;听话人结合语境,根据对方明示的信息,推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交际双方通过明示和推理,互识认知语境,实现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获得最佳语境效果,从而理解话语(童小华,2014)。

基于关联理论,笔者认为,阅读理解同样是一种交际行为。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明示—推理”的心理过程,不断促成语言信息与语境的最大关联。在建构文本时,作者通过创造恰当语境,以词汇、句子、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把关联性最大的语言信息传递给读者,明示写作意图,并约束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凭借作者明示的语境进行假设,對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思考、猜测、推理、判断、证明、修正,实现语言信息与假设语境之间的最大关联,洞悉作者写作意图(施庆霞,2001)。

综上可见,关联理论与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不谋而合,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也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普遍的教学意义。

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已将关联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现基于英语教学的真实案例,分析问题并给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1.缺乏语境,忽视关联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它不只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后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趣闻轶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等。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Sperber & Wilson,1986)。

很多教师对语境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对阅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稍作了解,就是对语境有了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阅读材料一知半解,无法建立起语言与语境之间的最大关联,难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2 Unit 4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主课文Avatars为例。下面是一位老师的阅读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概括虚拟形象的主要信息;

(2)梳理虚拟形象在不同方面的具体影响;

(3) 正确认识虚拟形象与人的关系,并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辩证式思考。

教学步骤:

(1)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ir avatars and their meanings.

(2)Students predict what information c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assage.

(3)First reading: 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to check the prediction and summarize the key information about avatars.

(4)Second reading: Students read again and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见表1).

(5)Third reading: Students read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Why do people obviously make their avatars look better than they do in real life?

②Do you agree with the sentence“the avatar you choose says a lot about your personality”?

③Is there any risk of using avatars? Any examples?

④How should we use avatars in a safer and healthier way on the Internet? Any suggestions?

从学生上课的反馈来看,该教学设计有两处值得我们思考:(1)学生仅仅是对每一段的段落大意进行归纳,将文本信息进行了简单的复述,没有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群、段落之间的关联进行整合,缺乏对关键句群和段落为实现主题意义的作用的深度思考。(2)教师未能提供Avatars这一话题语境下的更多信息。如:“The avatars in online worlds can talk, walk and fly around, meet people, go shopping and attend classes.”学生读到此处会产生困扰,因为他们对语境知识的了解不够,无法实现文本信息与语境之间的最大关联。最后学生在谈论虚拟形象的利弊和如何明智地使用虚拟头像时,大部分同学的答案仍停留在学习文章之前的层次,没有实现深层次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该教学设计给出如下建议:

(1)整合关键信息,构建结构化知识图,形成语篇意识

《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笔者希望学生对文中零散的信息建立关联,归納基于主题意义下的结构化知识图(见图1)。

(2)增强对段落意义连贯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关联理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词汇、句子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段落间连贯性的认识(翟峰皎,2013)。笔者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的知识结构图,通过寻找话语线索,厘清段落之间的深层联系。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分析文章段落的内部结构和关联。文章第一段介绍虚拟形象的定义;第二段以时间顺序介绍虚拟形象的发展历程;第三、四段并列阐述了虚拟形象和人们创造力及性格的关系。正是因为人们基于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不断创新(第三、四段),才会有虚拟形象的发展(第五段)。正是因为虚拟形象的广泛应用(第五段),才会引发作者对虚拟形象使用的不同态度的探讨(第六段)。文章的段落表面看似分散,但实际上内容相互关联,每一段都是在为最后作者表达观点作铺垫。学生只有理解了段落结构和意义的关联,才能厘清文章发展脉络,提升对文章的整体认知,洞察作者写作意图。

(3)建构关联语境,强化文本信息与语境的最大关联

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知,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为了让学生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认知语境。因此,笔者给出以下相关语境和话题供学生体验和讨论,同时会提供一些网址供学生们参考学习。

语境1:学生尝试设计自己的虚拟形象,感受虚拟形象的多样化。

语境2:学生建立自己的虚拟身份并全方位体验虚拟社区生活。

语境3:学生了解尖端科技和虚拟形象结合的案例。

话题1:虚拟形象的快速发展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新体验和新变化?

话题2:虚拟形象的过度使用会带来哪些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话题3:你对虚拟形象未来的发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以上语境和话题的提供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虚拟形象的多样性和便利性,也能让他们感受虚拟形象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主题语境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体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境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习惯,通过开展课外阅读、看电影、听广播、看演讲、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语境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语境意识。

2.流于形式,表层关联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语篇中显性或隐性的逻辑关系,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借助连接性词语、指示代词、词汇衔接等语言手段建立逻辑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理解文本中单词、句群和段落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达成文本意义建构,了解作者意图,否则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就是互相独立的语块。通常,逻辑关系在文本中由显性的逻辑连接词所体现(见表2)。

诚然,抓住主要的逻辑关键词是快速厘清文本语言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捷径,但这样的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做题技巧上培养学生一种“捷径意识”,即看到相关连接词就果断判定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但实际上学生只是从几个显性连接词看到了文章表层结构的关联,而忽视了连接词前后句子的隐性意义。对于句群和段落之间在意义上究竟是不是这种逻辑关系,通过不同的逻辑关系最后实现了什么样的语篇意义,学生思考较少。

下面笔者以北京高考近五年七选五阅读理解篇章为例,分析其中隐性逻辑意义关联和衔接的重要性(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北京高考七选五阅读理解篇章以说明文为主,话题广泛。随着高考试题的不断改革,考试题目更加灵活,显性衔接方式在减少。试题更加关注文章的语篇意义,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以2019年的说明文为例,全文在五个设空处和七个选项中没有任何明显的显性连词,考查的均是句群之间隐性意义的逻辑关联。以48题为例,学生必须在对前一句话和后三句话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上下文之间的关联,这对于习惯走“捷径”的学生无疑是一个挑战。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the researchers explored the degree to which a good performance by a team requires its members to coordinate their actions. 48 In baseball,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players is less dependent on teammates. They conclude that when task interdependence is high, team performance will suffer when there is too much talent, while individual talent will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eam performance when task interdependence is lower. If a basketball star is, for example, trying to gain a high personal point total, he may take a shot himself when it would be better to pass the ball to a teammate, affecting the teams performance.(节选自2019北京高考七选五)

逻辑连接词是实现文本内容和意义的前提和基础,而文本内容和意义才是文章的精髓和灵魂。忽视思维品质培养,盲目关注显性连词表层关联的做题捷径已然跟不上高考試题改革的步伐。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改革的挑战,准确把握语篇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主题意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内容。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在做好语篇解读(What, How, Why)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设计合理的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把语言学习和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

(2)关注显性连词,挖掘深层联系。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关注文本显性连词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各语段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各语段在实现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所承载的作用和价值。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避免脱离意义的碎片化、形式化学习和探究。

(3)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期的渗透和专业的引导。课上,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学习任务,创设概括整合、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等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下,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以演讲、采访、表演等形式分享阅读内容和体会,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自主阅读和分享中去感受语言的严谨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3.过度建构,错误关联

篇章的连贯性体现在句群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阅读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戴骏,2015)。但是有些教师在处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相关知识和文本处理经验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句群或段落关系处理不当,比如常见的过度关联和错误关联。这不仅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负担,还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某教学片段为例:

教学材料:

However, greater parental involvem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that parents are failing to let go of their “adult”children.

In the context of this discussion, it seems valuable to first find out the cause of change in the case of parentsinvolvement with their grown children.(On the one hand), if parents of earlier generations had wanted to be in touch with their college-age children frequently, would this have been possible? Probably not. On the other hand, does the possibility of frequent communication today mean that the urge to do so wasnt present a generation ago? Many studies show that older parents—todays grandparents—would have called their children more often if the means and cost of doing so had not been a barrier.

Furthermore, studies show that finances are the most frequent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ollege children. The fact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financially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is nothing new; nor are requests for more money to be sent from home. This phenomenon is neither good nor bad; it is a fact of college life, today and in the past.(节选自2015高考北京卷阅读理解D篇)

教师讲解:

同学们,我们看一下这三段。第一段是转折。作者认为过多的父母干预未必意味着父母没有对他们的“成年”孩子放手。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段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段是一个总分结构。第一句说明“我们首先要找到父母对他们成年孩子干预变化的原因是非常有价值的。”接下来作者开始阐述其实科技(手机)的发展是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原因的阐释是通过两个并列的问句体现出来。一个是“一方面,如果以前的家长想和他们上大学的孩子频繁联系,可能吗?”和“另一方面,当代频繁交流的可能性难道意味着这种冲动在以前一代人身上就没有体现出来吗?”我们在阅读中要关注“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这个并列结构,其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具有意义上的并列关系。本段最后一句话是对第二个并列结构的解释说明。

由第三段“furthermore”可以看出,本段与第二段是并列关系,讲的是财务往来是父母和孩子频繁联系的又一个原因。下一句作者进行举例说明:“大学生财务依附父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最后是作者的评价,“This phenomenon”代指前句的“大学生财务依托父母”。

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在讲解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寻找句群与段落之间的意义关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带着学生将文中每个句子、句群之间的关联厘清。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概括和整合,抓关键信息和主要关联,实现高效阅读,不要为了去建构关联而导致过度关联。第二,教师对“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前后分句关系的理解有偏差。这种错误的引导会导致很多学生写出类似表达“On the one hand,this experience teaches me a lot;on the other hand,it broadens my horizons.”這就要求教师勤动脑,多动手,遇到不确定的知识点要多查阅资料,确保知识讲解的准确性,切勿眼高手低,如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得到该结构的解释为“used to introduc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ideas…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opposites.”即“引出不同的,尤指对立的观点、思想等”。同时,教师还应该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扩充自己的阅读量,留心日常阅读材料中的关联用法。

总之,教师必须时刻保持谨慎态度、质疑精神和专业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专业水平,避免过度关联、错误关联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结语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通过几堂课就完成的,应该始终贯穿于英语阅读教学中。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语境、知关联、重意义、识主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注重语境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关联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Hornby, A. S. 2009.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Z]. 王玉章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Sperber, D. &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戴骏. 2015. 关联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海外英语, (5): 64—65

何自然, 冉永平. 1998.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J]. 现代外语, (3): 95—109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9a.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9b.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施庆霞. 2001. 关联理论与阅读理解教学[J]. 外语教学, (3): 52—54

童小华. 2014. 英语阅读教学:关联·本质·策略 [J]. 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29): 264—265

翟峰皎. 2013.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 [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 (9): 56—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蒋炎富,北京市英语学科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于新茹,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英语教师。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英语阅读教学引言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抛锚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