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無建築 去物質化

2020-06-01李世宏

台商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築設計有形

李世宏

「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真正的哲學是寫在那本經常在我們眼前打開著的最偉大的書裡面的。這本書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們必須去讀它。」

——Galileo Galilei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ure(無建築),只是我對建學的一種理解,一種感悟,建築理念和觀點都屬於一種私人感受立場。對於建築思想的重要性應當超越物質的限制,又不脫離現實與物質的需求。即便技術的成長有變,時代的變化未知,建築師本身的思想應用有自身的生活價值觀。人文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你我的想象,時代的演變與一切,只是更靠近我們人的創造與想象,並不是讓其駕馭或膜拜。或許建築師的極致追求是創造多樣不同的統一來感悟人生、人造、自然和未知的存在。

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一個讓我至今迷戀的建築理念,第一次聽到這一詞是在哥特歷史課上的「飛扶壁」。隨後在不同建築名師座談和評論裡就像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理念層出不窮的出現。什麼是去物質化? 所謂的物質化就是實體,是現實生活中的需求,是有形態的,常見的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固態、中子態。去物質化簡單的說就是這一切的相反,空間是平的,極簡本源,舍去一切不必要的添加。

或許可以說「去物質化」的建築是有機的一元一體、表裏合一,沒有形體限制和所謂的潮流,他是哲學化的、天然的人造,他來自不同的個人體驗及地域。在建築領域裏我們可以在Ludwig Mies Van der Rohe、Geoffrey Bawa、Kerry Hill和John Pawson等的建築設計裏發現不同的去物質化手法和共性。純粹不表示光禿禿,有材質不意味著不去物質化,建築本身和人一樣充滿矛盾與複雜性。

去物質化是一種理念,一種反自然又契合自然的對抗思維。從某種角度來看,儒釋道的追求不就是去物質化的教條和信仰吗?教條是某種信仰的總結並非真理,真理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追求。人無完人,所以我們想盡方法想象「人类想象的完美」,這種追尋意識讓我們在複雜的世界裡不繁不凡。

越簡單越接近本質,越純粹越貼近想象,心外唯我唯心是力量。「去物質化」設計理念應該為善用空間,繼而從過往歷史汲取靈感,經過獨特的設計思維作出詮譯,演化為極具感性及靈巧多趣的設計。極簡理念源至人學和設計者自我的詮釋和見解,時間是設計者最好的老師。

「幸福對於我來說,就是平衡。怎樣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跟私人時間,達到身心平衡,內心平靜。我承認我是幸福的:有人認同自己,遇到好的合作夥伴,有很多的工作機會。不過當中最重要的是,你通過每一次合作,完成每一次挑戰時,最大的不是單項目很成功,有人讚賞,而是通過每個工作機會跟不同人溝通,你自己會有所提升。對設計也好對生活也好,都有更多的收穫。這是全身投入經歷過後,方可發現的。你未完成一件事前,你永遠不知道你可以得到什麼。」

——傅厚明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i t h o u t architecture,消隱的建築是目前我認為比較合適的中文直接語意。建築消隱是建築師對某種建築設計的一種態度和追求。所謂的消隱就是不浮誇、平凡自由無局限、人化的建築。建築學是從唯心學習到唯物實踐,再以唯識辨別;唯物經驗過程中回到唯心初衷。

有關建築學不可以停留在口頭、頭腦和人的意識上,建築是要在人的生活中根本起變化。如果建築學只停留在唯物世界和唯物證據,建築學的開創性必然受到局限;如果建築學只有唯心,所謂的經驗和實踐必然危害成長,建築物和建築學有自身的平衡係數。建築是人類有形的智慧,建築學是人生活裡的消隱思考。

我心目中的好建築,就像佛學裡提到的「唯識無境」!

猜你喜欢

建築設計有形
歐俊軒:澳門帶給我設計的靈感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未定义
消隱的建築
《跟著台達蓋出綠建築》新書發表
消隱的建築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立體訓練
建築的味道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