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创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有效路径探究

2020-06-01郝志强

北方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郝志强

摘  要: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项系统性、整体系的工程,必须建立生态经济体系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系之一。生态经济体系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要在新时代创新生态经济体系有效实践条件,在实践中还要大力加强生态经济体系的制度建构,以此保障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生态经济体系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制度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力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体系架构,尤其是加强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体系,即生态经济体系,足见生态经济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积极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能够更好地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一、新时代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

生态经济体系是在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达到“生态中性”,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既能实现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能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进行,必须深入挖掘隐藏在生态经济体系中的深层次理论逻辑。

(一)促进生态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使生态影响实现最小化

生态经济学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凸显,但是发展仍然是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新时代生态经济体系的建构必须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且再不是象过去那样只重视“量”的增长,而是要实现一种“生态中性”。“生态中性”首先要保证生态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通过将经济运行过程生态化、改进技术管理,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资本的供给量,创新新生的生态产品,从而形成经济效益。其次,“生态中性”强调尽量使生态影响实现最小化,不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努力维持生态平衡。譬如在开发矿产资源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开采过后及时修复;要有节制地使用生态资源,使其可以持续利用;减少破坏生态平衡的污染物排放,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自我净化等。

(二)以低碳可再生能源驱动经济发展

物理学中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论认为,如果从物理维度考察经济发展,那么经济活动实质就是将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逐步转变成废弃物,构成一个有序运行的“闭合圈”,而且这一过程具有单向性,不能回环往复。由于自然资源储量有限,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过程也必将有限发展,不会呈现永久增长,这一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使“生态中性”中对生态影响降到最低成为“泡影”,因此必须探寻低碳可再生能源,使其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大自然中从不缺乏能源,只是没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加强对能源的使用效率。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利用可再生能源上可谓硕果累累,核能的使用走在世界前列,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逐渐在部分领域被代替,  随着技术的提升,利用可再生能源创造价值的成本逐年降低,而且,低碳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将生态影响降到最低,有效实现“生态中性”下的经济发展。

(三)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

虽然低碳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实现“生态中性”,但必须认识到,整个地球的资源(再生和不可再生)总是有限度的,因此不能不加节制地使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尽可能节能减排,以此促进产业逐步实现生态化。要实现产业生态化,首先要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其次要实现“生产—消耗—再生产”的循环,从而使产业实现生态化发展。“通过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促进生态产业化的推进。”首先,在各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清洁生产”,通过企业生产技术提升,增强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的浪费,使资源消耗和排污最小化。其次,建立健全生态产业链,实现经济生态和谐共生,要在企业生产各个环节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生态集约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态循环生产和使用。

(四)倡导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并重消费模式

人类要想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然要进行消费,但为了能够在消费的同时保护生态,必须构建生态消费体系。首先,大力提升集约型物质消费水平。物质消费是人们必要的需求,但必须把控好限度,避免因攀比心理等外部原因使物质消费超出应有的限度,必须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倡导建立集约式消費方式,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我国近几年来大力倡导构建“无废城市”,推动开展“垃圾分类”,都有助于提升集约式物质消费水平。其次,要在大众中积极推行非物质消费。非物质消费对于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有着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科、教、文、卫等各项需要中,也体现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大力倡导非物质消费有利于人们转变消费模式,更加符合“生态中性”发展的需求。

二、新时代创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实践条件

要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使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中性”,必须要在实践中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创新有效的实践条件,推动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

(一)前提:构建重视生态要素的市场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但市场经济又有自身缺陷,易破坏生态,因此必须构建高度灵活的市场体系,重视比较稀缺的生态要素,满足生态经济发展需求。生态要素不仅包括各种资源和能源,还包括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空间,由此可以确定实现“生态中性”发展的生态要素利用范围,对于资源能源的使用,要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的破坏程度以及利用后可修复程度进行预期估算,同时也要对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判断,最终确立资源能源的使用上限。对于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空间要有精准的测算,从而对其定量使用,排放标准必须严格控制在具体指标中。要加强生态要素同生产过程中其他要素的“融会贯通”,使生产过程建立起“生态链条”。

(二)基础:构建提升生态资本价值的投资体系

要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少不了经济基础为其提供物质力量。人们在生产中对生态的消耗,使其储量逐渐减少,可再生性难以维系,进化能力也有所退化。因此,必须扩大生态资本存量,提升生态资本的利用价值,构建起提升生态资本价值的投资体系。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增加生态保护的财政支出。”其次,要加强建立健全生态资本的补偿投资机制,使企业在经营中对生态影响进行补偿,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在以后的经济活动中降低生态资本的“肆意挥霍”。最后,要提高生态资本的开发力度,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整合政府、企业等治理主体,集聚生态资本,创造生态产品,实现生态资本价值。

(三)核心:构建高品质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体系是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生态产业化就是要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层面,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生态环保,从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新技术、新动能、新产业的“联动”,有利于构建高品质的生态产业体系。首先,要创新驱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赶上甚至引领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其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生产过程实现生态化;再次,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服务业蓬勃发展,从而使三大产业建构起生态产业链;最后,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胜劣汰,使传统产业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升级换代。

(四)支撑:构建符合生态保护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保护生态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要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必须建立符合生态保护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大力推广低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强对核能使用的研究和攻关,优化电力输送系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运用,比如生态环保型材料和共享单车的使用。其次,在工业品设计、智能化生产等方面要加大融入生态元素的力度,提升其生态效益,同时要研发新的净化生态的科技成果,对危害生态环境的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置。再次,要研究修复生态的技术,使被破坏的生态能恢复其原有功能。最后,要创新物联网技术,实现生态产品共建共享。

(五)“指挥棒”:构建重视生态保护的考评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制定重视生态保护的考评体系,能够有效地推动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首先,在原有考評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生态效益和效率的统一,既可以维护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也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其次,要在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中形成注重生态考核力度的考评指标。最后,将考评结果及时对外发布,做到公开透明,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考评结果的监督和反馈。

三、新时代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制度建构

为了能够在新时代创新驱动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必须构建强有力的制度,不断增强制度执行力,为实现“生态中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健全和完善生态产业政策

生态产业政策对于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运行,不能成为“命令”。首先,必须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绿色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确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原则、具体措施等,清晰地为企业选择做出指导。最后,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的主动性。

(二)完善生态产权制度

生态是包含着不同种类资源能源的整体,不同的生态资源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加以规范,对其产权进行清晰界定,才能实现生态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针对资源类的生态资产,由于其既有公共性又有私有性,因而企业在使用时具有部分权限,比如使用权、收益权等。针对空气、水资源等环境类生态资产,因其属于全体人民共有资产,故不能将其产权出让给企业。

(三)创新生态金融制度

现代化的生态经济体系离不开生态金融制度,通过构建生态金融制度,有效将全社会的资本引入生态产业化中,实现生态资本的积累。第一,要对企业进行绿色信用评级,逐步建立绿色信用制度,通过绿色信用引导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第二,鼓励绿色投资,建立绿色证券市场。第三,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第四,推动企业绿色保险实施计划,保障企业生产过程全程绿化,无后顾之忧。最后,对企业的绿色经营进行展示,提升企业在保护生态上的信心。

(四)改革企业税收制度

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杠杆”其中之一就是税收,改革税收制度是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合理确定企业税收,在已有税收基础上新增相关环保方面的税种,健全企业生态税种。其次,扩大企业资源税的纳税维度,对于企业的消费税等差别对待,对于低碳消费减轻税负,对于高耗能消费加重收税。最后,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那些利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的、对生态恢复作出贡献的企业减税甚至免税,激发企业在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活力。

(五)严守生态红线制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在生态保护面前要牢牢坚守底线,不能跨越“红线”半步。因此,要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必须在“守底线”方面下功夫。首先,要把握国家生态总体安全大局,确立生态红线,划定生态功能区。其次,要做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以此制约企业“无禁区”发展,规划企业经营活动。最后,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生态红线不被践踏,严厉惩处任意践踏生态红线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燕芳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5).

[3]李春发.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均衡研究[J].管理科学,2017,(9).

[4]陈洪波.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4).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