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建设*

2020-06-01朱学超

科技与创新 2020年9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程

朱学超

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建设*

朱学超

(苏州市职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以教授为主导,以机械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化教学为手段,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机械类专业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有效推进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建设一支以教学名师与专家学者领衔的科研实力强、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与教学研究成就突出、利用教育技术程度高的师资队伍,建成省内有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

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创新人才;创新举措

1 教学团队依需求而建,教学成员依创新而聚

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于2009年由学校技术创新实验室4位教师组建成立,团队成员现已发展为12人。2009年团队成员开设了第一门“创新学”课程,2011年开设了“机械创新设计”“实用创新方法概论”等课程。为了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大力鼓励教师在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能力课程中开展机械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应用”“工程识图与制图”“冲压模具设计”“CAD/CAE/ CAM”“数控加工实训”等课程教师相继加盟创新团队;不仅把机械创新教育有效融入各类课程,也为团队增加了优异的新生力量,使团队结构更为合理,最终形成了以机械类专业为支撑来构建的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

2 依托机类专业,借鉴国际理念,打造一流团队,培育创新人才

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以机械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等项目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为手段,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机械类专业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有效推进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高校的合作,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团队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在江苏有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优秀团队。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使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技术基础课程和技术能力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特别重要的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师德高尚,自主多能

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现有12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企业兼职教师2人,其职称与学历结构如表1所示,团队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团队成员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有苏州市政协委员1人,支部书记2人,苏州市优秀党员服务之星1人,苏州市职业大学优秀党员2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1人。

表1 职称、学历与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 2442 学历结构博士硕士本科其他 3711 年龄结构46~55岁36~45岁25~35岁25岁以下 2820

科研实力雄厚:团队成员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项,苏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1项,获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主持完成企业横向课题10项,累计到账经费300多万元,体现了团队强大的科研实力。

教研能力杰出:团队成员两次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7项,其他教学研究项目13项,发表教研论文16篇,出版教材6部,其中重点教材2部,获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次,表明团队杰出的教研能力。

创新能力卓越:团队成员取得了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18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5项,带领学生取得发明专利13项(学生为第一发明人),指导学生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4项,指导学生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12项,体现团队卓越的创新能力。

为了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团队能及时跟踪苏州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机械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并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机械类专业创新发展方向,对团队成员进行了合理的分组,确保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团队最高的效率,团队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团队组织架构

团队除了拥有优秀的专职教师外,还根据机械类专业创新的需要,外聘了2位企业技能大师兼职教师。

4 团队建设成效

自2009年以来,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不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材建设、创新实验室及基地建设等教学关键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机械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教学成果为指导,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 体系

提出了“运用、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通识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专业创新教育(运用技术技能知识探索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和拓展创新教育(以项目为基础,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层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确保机械类专业创新教育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有效地分类施教;专业课教师加盟团队,形成了机械创新教育课程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把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延伸,构建了课内课外无处不在的机械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优秀的创新训练项目、校研究性课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大量的发明专利等就是很好的证明。机械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成为我校2011年的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高职机械类专业校企导学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和2013年的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有力支撑。

4.2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抓手,教学研究硕果累累

教学团队积极参与和服务苏州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为学生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达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目的,实现“以产促学”的目标,使教学研究落到实处。

在苏州创新型城市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以机械类专业创新教育为核心,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创新教育的需要,出版了省级重点教材2部,建立了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立体化教学平台,建成了5门在线课程,发表了16篇教学研究论文。研究成果2011年和2013年两次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 “基于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成员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品牌专业等的核心成员,为专业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 实践。

4.3 对接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

苏州作为制造业大市,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先进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深化转型升级。所以作为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必须坚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苏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累计经费193万。

以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为重点,团队主持完成苏州戴尔菲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苏州英菲迪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速箱壳体零件逆向测绘和分析”等横向项目11项,到账经费80多万。

在苏州市科协的组织下,为苏州市企业提供创新讲(TRIZ)座近10场次。

4.4 强化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专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教学团队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机械类专业的支撑下,通过团队的系统训练,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创新技能大赛一、二等奖62项,学生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2012年“创业姑苏”青年精英创业大赛C类奖1项,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2015年14级桑明喆同学通过欧特克机械高级工程师考试,并取得了国际认证的欧特克机械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桑明喆同学通过“通讯电缆装卸工具”项目获得苏州市职业大学创业大赛一等奖,成功入驻苏州太湖众创空间,即将成立自己的公司。

4.5 提升管理,打造了一流教学团队

为了建立一支符合创新人才标准,且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技术创新实验室开发管理办法》和《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办法要求发挥教授和博士的传帮带作用,形成教师队伍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系统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和服务产业能力的水平提高,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以内培外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师资队伍,一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传、帮、带的作用,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参与高水平的创新培训活动和国内高校的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促成长;另一方面,适时聘请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中航工业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的一线工程师补充到团队中来。

[1]李秋娟.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20(9):196.

[2]陈朝晖,李正良.“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建筑力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16-23.

[3]欧阳波仪,易启明,汪炎珍,等.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88-92.

[4]隋秀梅,高芳,唐敏.“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93-96.

[5]徐畅.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及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29-230.

G64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9.003

2095-6835(2020)09-0007-02

2015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重中之重项目“基于职教集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015JSJG016);2017年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机械类专业创新教学团队”

朱学超(1978—),男,江苏宿迁人,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改革。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