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对Cu-Pb-Zn和W-Mo-Pb-Zn成矿系统环境的指示

2020-05-30王俊霖邓安平邵拥军李宏斌

矿产与地质 2020年1期
关键词:矽卡岩斑岩黄铁矿

王俊霖,邓安平,张 宇,邵拥军,李宏斌

(1.中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湖南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黄沙坪矿业分公司,湖南 郴州 424400)

0 引言

闪锌矿作为一种重要的矿石矿物,广泛分布于各类铅锌矿床之中;由于其特殊的晶型结构,易被过渡型元素类质同象替换,因而其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组合常可作为标型特征,用于提供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温度、硫逸度、压力等)。闪锌矿中FeS的含量、Zn/Fe、Zn/Cd与Ga/Ge比值常可用于估算成矿时期的温度[1-4]。前人研究还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450℃~600℃)闪锌矿中的FeS含量主要取决于压力,因此当闪锌矿与磁黄铁矿+黄铁矿共生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地质压力计[5-7]。闪锌矿中微量元素标型特征除了可以提供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外,还可以用来指示矿床成因。闪锌矿中Ga/In比值常可用于区分热液型矿床、接触交代型矿床和火山岩型矿床[8];Zn/Cd与Ge/In比值常可用于区分热液型矿床和层控型矿床[9-10]。

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我国湖南省桂阳县南侧(112°40′42″E,25°39′31″N),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钨、钼等多种金属产地,其以发育与晚中生代花岗岩相关的Cu-Pb-Zn和W-Mo-Pb-Zn两套矽卡岩成矿系统为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对黄沙坪矿床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如成矿地质背景及构造特征[11-12]、矿物组合及标型特征[13-15]、同位素地球化学[16-17]、流体包裹体及矿床成因等[18-19]。然而对于两套成矿系统的成矿系统的差异性原因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次研究在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利用该矿床中两套成矿系统中闪锌矿电子探针原位主量元素分析,讨论产于304号接触带的Cu-Pb-Zn矿化与产于301号接触带的W-Mo-Pb-Zn矿化的成矿环境的差异性,对黄沙坪叠加成矿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区域地质概况

黄沙坪矿区位于我国南岭构造带中段北缘,骑田岭—千里山多金属矿集区西侧,系南岭成矿带与钦杭成矿带叠加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单元[11,20-22]。本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图1b)。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先后经历加里东、印支和燕山等多期次构造活动叠加改造,发育大量的褶皱和断裂,形成了以NE—NNE向为主、SN向、SE向和NW向为辅的构造形迹(图1b、1c)。区域内岩浆岩分布范围广,花岗岩类是本区岩浆岩的主体,具有多阶段、多期次、多旋回的特征,超基性—基性岩少见[23]。

图1 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区地质简图(a、b)及16线剖面简图(c)(据文献[17]修改)

1—三叠系—新近系 2—下石炭统梓门桥租 3—下石炭统测水组 4—下石炭统石磴子组 5—下石炭统孟公坳组 6—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 7—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 8—上泥盆统佘田桥组 9—震旦系—寒武系 10—侏罗纪花岗闪长岩 11—石英斑岩 12—英安斑岩 13—矽卡岩 14—倒转背斜 15—断层 16—逆断层 17—正断层 18—地质界线 19—矿脉编号 20—铅锌矿体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特征

黄沙坪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泥盆系佘田桥组、锡矿山组,下石炭统孟公坳组、上石磴子组、测水组和梓门桥组;其中铅锌矿主要赋存于下石炭统石磴子组灰岩和测水组砂页岩之中[24]。该矿区发育近NS向和近EW向的两组逆冲断层和一系列复式褶皱。F1断层、F2断层、F3断层(矿区内主要的控矿断裂带)与向西倒转的观音打坐—宝岭复式背斜、上银山背、向斜一起构成近NS向的构造线;F0断层、F6断层、F11断层等构成该矿床近EW向构造线,它们将矿区分割成“井”字型,严格控制着岩浆岩的侵位以及成矿热液的运移与沉淀,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封闭环境[22,25-26]。黄沙坪矿区的岩浆作用发育强烈,但总的来说,侵位深度不大,产出范围较小。岩浆岩主要包括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斑岩(英安斑岩)和正长斑岩四种类型。正长斑岩和花岗斑岩是隐伏岩体,花斑岩(英安斑岩)和石英斑岩是出露岩体[27]。

2.2 矿体地质特征

黄沙坪矿床中矿体与矽卡岩的空间上分布关系十分密切。矽卡岩在地表仅少量出露,但在深部规模较大(图1c)。矿区内矿体类型和数目较多,可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将其划分为301(W-Mo-Pb-Zn)和304(Cu-Pb-Zn)两个成矿系统。两矽卡岩成矿系统分别位于F1逆冲断层的上、下盘,其中301矽卡岩成矿系统处于F2逆断层下盘,304矽卡岩成矿系统处于上银山背斜西翼。目前已圈定的铅锌矿体多达500余个,矿区南部钨钼矿体8个,其中位于矿区南部301花岗斑岩体接触带的W216矿体群,属于超大矽卡岩型W-Mo多金属矿体。

2.2.1 矿体特征

黄沙坪矿区矿体沿走向长800~1000 m,宽60~400 m,矿体厚度不均,薄处约数十米,最厚处可达336 m。矿体总体倾向SE,倾角20°~70°,呈月牙状、似层状、透镜状等不规则状产出,矿体形态与矽卡岩基本一致,且分枝、复合、膨缩等现象较为常见。

2.2.2 矿石成分、结构构造

304号石英斑岩接触带矿体:304矽卡岩成矿系统(图2a)在-176中段石门6-4号采样点东侧附近可见明显矿化出露,在石英斑岩与围岩接触处可见黄铁矿-方铅矿矿石、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发育,矿石呈致密块状构造,黄铁矿见明显氧化特征,闪锌矿部分被黄铜矿、黄铁矿等交代。-176中段534矿体附近亦可见304矽卡岩成矿系统矿化出露,发育有块状黄铁矿-方铅矿矿石(图2b)。

301号花岗斑岩接触带矿体:301矽卡岩成矿系统(图2d)在-176中段石门9号采样点附近多金属矿化现象明显,广泛出露辉钼矿-白钨矿矿石、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矿石等。其中白钨矿多以团块状出露,局部见细脉状;脉石矿物以团块状萤石为代表,局部伴生延伸较长、宽度较大的方解石脉。此外矿区-176中段石门9-16号采样点附近,在花岗斑岩与围岩接触带处见301矽卡岩成矿系统的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矿石显著发育。-96中段石门13号采样点向南可见301矽卡岩成矿系统矿化呈逐渐发育的特征,由北向南逐渐出露大理岩、石榴石矽卡岩、脉状铅锌矿体,含磁铁矿的石榴石矽卡岩、层纹状磁铁矿矿石等。

3 矿床类型及成矿阶段划分

3.1 矿床类型划分

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位置,可将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分为以下两类,分别为产于304号石英斑岩接触带的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矿体和产于301号花岗斑岩接触带的白钨矿-辉钼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矿体。黄沙坪矿床蚀变发育,蚀变种类众多、蚀变强度大且分布广泛。以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呈现出矽卡岩化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灰岩分带的规律(图2)。

图2 黄沙坪矿床矿石特征

(a)304石英斑岩相关的Cu-Pb-Zn矿体 (b)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矿石 (c)Cu-Pb-Zn矿体中闪锌矿较干净,与黄铜矿-黄铁矿共生,局部见黄铜矿-闪锌矿固溶体结构(-) (d)301花岗斑岩相关的W-Mo-Pb-Zn 矿体 (e)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矿石 (f)W-Mo-Pb-Zn 矿体中的闪锌矿与方解石共生(-)

3.2 成矿阶段划分

依据矽卡岩的产出状态、矿物共生组合、岩相学特征及前人研究的文献资料,将黄沙坪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两个成矿期,即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四个成矿阶段,即早期矽卡岩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早期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硫化物阶段(表1)。

表1 黄沙坪矿床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表(据文献[27]修改)

Table 1 Metallogenic stage and mineral generation sequences of Huangshaping deposit

4 采样及测试分析方法

根据不同岩体接触带产出的矿体,笔者等将黄沙坪矿化划分为与花岗斑岩有关的W-Mo-Pb-Zn矽卡岩型矿化(301矿体)和与石英斑岩有关的Cu-Pb-Zn矽卡岩型矿化(304矿体)。本次论文选取的3个闪锌矿样品分别来自上述两种矿化地带(图3),其中Cu-Pb-Zn矿体2件样品,W-Mo-Pb-Zn矿体1件样品,此文未涉及叠加部位。

在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选取样品中颗粒粗大、与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的、内部干净的闪锌矿颗粒进行测试分析。元素分析由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与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岛津(Shimadzu)1720型号电子探针分析仪(Electron Microprobe,EPMA)测定,元素X射线分析分别采用Zn Kα、Fe Kα、Mn Kα、Cd Lα、Cu Kα、In Lα、S Kα矫正;分析束斑为1 μm,检测限为wB=0.01%,测试结果采用ZAF校正。

从测试结果来看,闪锌矿中Fe元素含量较高,其最低w(Fe)=12.05%,最高w(Fe)=19.12%,平均w(Fe)=15.50%;其中301矿体中Fe元素含量明显更高。Cd元素含量较低,其含量最低w(Cd)=0.02%,最高w(Cd)=0.171%,平均w(Cd)=0.11%;Mn元素含量最低w(Mn)=0.02%,最高w(Mn)=0.43%,平均w(Mn)=0.20%。In元素含量最低w(In)

5 讨论

5.1 元素相关性

元素间的类质同象替换是矿物中微量元素赋存的一种普遍机制,闪锌矿作为一种自然界广泛分布的金属矿物,是Cd、In、Mn等微量元素的主要载体矿物。黄沙坪铅锌矿床中Fe与Zn呈较明显负相关关系(图4)(r=-0.93),说明黄沙坪铅锌矿床之中存在Zn-Fe类质同象替换。从Fe元素含量来看,其w(Fe)>8%,且闪锌矿的颜色也较深(图2c),属于铁闪锌矿。

图3 黄沙坪矿床-96 m中段平面示意图及闪锌矿采样位置

图4 Fe-Zn相关性图Fig.4 Fe-Zn correlation diagram of sphalerite in two different orebodies

5.2 温度

前人研究的文献资料及数据已经证明,闪锌矿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成矿温度有直接的关系。高温条件下形成的闪锌矿以富集Fe、Mn、In等元素,相对贫Cd、Ga、Ge、Ag元素为特征[28-30]。由表2可见,黄沙坪铅锌矿床闪锌矿中w(Fe)为12.05%~19.12%,平均15.50%(n=41);w(Mn)为0.02%~0.43%,平均0.20%(n=35);w(In)

余琼华[2](1985)认为,闪锌矿中Zn/Fe比值大于10,指示矿床为中低温,反之为中高温。本文中Zn/Fe平均值为3.15(n=41),指示矿床为中高温成矿。本文中Zn/Cd平均值为552.83(n=41)与刘英俊[3](1984)测得高温闪锌矿Zn/Cd比值(>500)相符,亦说明矿床为中高温成矿。

卢焕章[1](1975)指出,当闪锌矿与黄铁矿共生的情况下,可以用进入闪锌矿晶格中的FeS量作为指标估算成矿时期温度。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测得闪锌矿中Fe元素含量进行投图,发现其成矿温度大致在252℃~261℃区间,这与前人包裹体测温得出温度区间258℃~283℃近似,也再次证明黄沙坪矿床为中高温成矿,并且笔者还发现304矿体与301矿体成矿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图5)。

图5 闪锌矿FeS量与温度关系图(据文献[1]修改)Fig.5 The FeS-temperature correlation diagram of sphalerite (modified from reference [1])

5.3 硫逸度

Scott[6]在1971年通过实验证明,闪锌矿中FeS含量与其形成时期的温度有着一定的函数关系。根据黄沙坪闪锌矿中FeS含量和热力学数据[32]估算了304矿体与301矿体的闪锌矿成矿温度与硫逸度关系,利用Skinner and Barton[33]做出的Zn-Fe-S体系logfS2- 1000/T图解(图6)进行投图,发现黄沙坪铅锌多金属铅锌矿床中304矿体与301矿体的闪锌矿都集中在黄铁矿与磁黄铁矿共生区域,这与野外现象与光薄片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符合,并且自304矿体到301矿体的硫逸度有下降的趋势。

表2 闪锌矿电子探针元素含量测试数据

注:“—”表示低于检测限。

图6 黄沙坪闪锌矿硫逸度-温度图解

注:灰色区域代表流体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属矿物及其组合,粗实线表示共生矿物相平衡线,细实线表示3个成矿阶段的logfS2- 1000/T范围,T为开尔文温度。301与304矿体闪锌矿成矿温度范围依据前文闪锌矿FeS摩尔分数投图所得。

Po—磁黄铁矿 Py—黄铁矿 Cp—黄铜矿 Cv—铜蓝 Dg—蓝辉铜矿 Bn—辉锑矿 asp—毒砂 lo—斜方砷铁矿INTERMEDIATE—中等硫逸度 LOW—低硫逸度

前人研究显示,在中等硫逸度条件下,随着温度逐步降低,岩浆热液在岩浆远端区域依次有Cu、Cu-Zn、Pb-Zn-Ag、Au演化趋势;在低等硫逸度控制下,则变成W-Mo、Pb-Zn、Au的演化趋势。本文依据Einaudi et al.[34]提出的演化模式图解,利用前文电子探针测得闪锌矿Fe含量(表2),计算得到的硫逸度-温度数据和闪锌矿中FeS摩尔含量投图所得矿体温度(图5)进行投图(图6)。结果显示:两类矿化带的曲线都落在中—低硫逸度的范围内,闪锌矿中Fe的摩尔分数范围在10.23%~16.05%之间。304矿体落在中低等硫逸度演化模式的Pb-Zn-Ag阶段,301矿体落在更靠近低等硫逸度演化模式的W-Pb-Zn阶段,这表明,304矿体与301矿体在形成温度与硫逸度上具有一定差异性,并且这种成矿环境的变化对不同矿化类型可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6 结论

1)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较为富集Fe、Mn、In元素,贫Cd元素,存在明显的Fe2+→Zn2+类质同象替换模式。

2)依据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及标型特征判断成矿温度为中高温环境(252℃~261℃),且W-Mo-Pb-Zn矿化系统相较Cu-Pb-Zn矿化系统的成矿温度更低,硫逸度更高。

3)结合矿物共生组合和矿体分布等因素综合判断,黄沙坪矿床存在着Cu-Pb-Zn与W-Mo-Pb-Zn叠加成矿作用,依据闪锌矿地球化学特征,得出黄沙坪矿床两套成矿系统成矿环境有差异,为讨论叠加过程提供了思路。

猜你喜欢

矽卡岩斑岩黄铁矿
广西六社金矿床中黄铁矿原位微区元素分析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NH4)2S2 O8 氧化载金黄铁矿规律及E⁃pH 研究①
玉龙-芒康一带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分析
酸预处理对六方晶系磁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①
东天山赤湖地区原生晕异常结构特征对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指示意义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对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床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试论黄铁矿标型特征在金矿地质中的运用
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成因和矿床成因类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