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意识及其现实意义

2020-05-29刘婷

知识文库 2020年7期
关键词:窦娥封建礼教抗争

刘婷

高中教材中有众多女性形象,她们或多或少的都受到社会某些现象的摧残,面对自己的命运她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抗争过,但最终都是以悲剧结尾,本文试图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来探知她们生命旅程中透露的女性意识及其她们对于现代女性的启示

作家冰心说:“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50%的真、60%的善、70%的美”,可见女性地位的重要。所以女性也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就高中教材中就有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命运凄惨、或忠贞不渝、或敏感多疑、或至死不屈、或纯真善良。她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遭遇也不同,所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中性格鲜明的几位女性人物形象。

一是备受封建压迫而未觉醒的女性形象。善良本分、命途多舛的祥林嫂———鲁迅《祝福》的主人公。她受封建礼教毒害之深,以至于从未真正地觉悟到自己做奴隶的命运,作为一个善良而淳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习惯于压抑自己而只求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她被人驱遣、贩卖、嘲笑奚落。她善良守本、质朴勤劳,是一个纯良克己的女人,这样的女性本可安享幸福,可她的结局却让人不忍卒读。她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就是“再嫁”,时人所谓“从一而终”的思想,让她们自己也认为再嫁是可耻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其实也做了能力范围之内的反抗,她不惜以死来避免因再嫁而带来的“失洁”的后果。她为什么反抗? 反抗因为她自己也认为再嫁就是“不贞”的表现,她要通过“反抗”来维护封建礼教“赐”给她的名分,所以她的反抗不具备自觉意识,这在她第二次反抗之举——撞香案以求死的激烈行为中得到证明。她撞香案求死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当祥林嫂“再嫁”之后,她才真正体会到了做妻子与做母亲的快乐。短暂的快乐让她忘却了曾经的“失节”,所以她才会感叹“交了好运了”。然而只要封建礼教吃人的性质不变,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就不会发生改变。

她被婆家卖到山里去的时候,祥林嫂面临的恐怖并非是新男人可厌可憎,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这一魔咒。她最害怕既得名分的失落,再嫁就是等于扼杀了她“道德”的生命,当她真正体会到做人妻为人母的快乐时,吃人的封建礼教却张着血盆大口窥视着她。丈夫又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命运再次把她推入低谷。当她因又一次丧父失子而再度出现在鲁镇时,鲁四老爷不再认为她讨厌,而是嫌她“败坏风俗”,嫌她不干净,不让她摆放祭祀祖先的祭品。在听柳妈说到“死后会被锯成两半”时,祥林嫂“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个说法是她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却是鲁镇的人们深信不疑的。他们对待祥林嫂连起初的那种起码的同情心也消失了,开始讨厌祥林嫂叙述阿毛的故事,开始嘲讽她额角的疤痕。但祥林嫂是顽强的,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对“赎罪”还抱有希望,默默地为攒钱捐门槛而辛劳着。当她捐完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天真的以为罪孽已经赎清时,四婶在冬至祭祀上无情地呵斥,彻底击碎了她对生活最后的幻想,虚幻的精神支柱轰然倒下时,祥林嫂的生命趋于终结。

最后祥林嫂带着对生的痛苦、死的恐怖在鲁镇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祥林嫂到死都不知道是谁剥夺了她的一切,谁才是杀害她的真正凶手。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根源,注定了她的反抗必须也只能是自发的,是在一种全然不知的情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不会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有推翻这造成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祥林嫂的抗争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出于自身的本能。

二是虽受压迫,但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 。窦娥,关汉卿笔下这位孝顺善良敢于自我牺牲又十分倔强坚定的女性,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优良品德。她虽年轻守寡,但对婆婆十分孝顺,这是她性格的一面。她虽然对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并不是无条件的顺从,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却要据理力争、甚至严辞责备。当蔡婆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地劝阻婆婆,她本人也不听张驴儿的花言巧语、不受他的调戏和侮辱、更不受威逼利诱,她不屈服于任何的恶势力,她甚至敢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利的天地鬼神,惊心动魄、痛快淋漓地质问,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 ,她压抑在内心的反抗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光芒,照亮一切黑暗、烧毁一切不平,这是反抗的窦娥。

窦娥相对于教材中塑造的其他大量凄苦、坚贞愚昧的女性形象而言,是进步的。面对不合理的现象她懂得拒绝,而不是毫无条件的一味顺从、接受。在封建时代,敢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更何况窦娥在遭受命运不公时,还能毫不犹豫的站出来与封建邪恶势力进行抗争。从婆媳相依为命到拒绝张驴儿父子的请求再到刑场的大胆控诉,我们看到了窦娥女性意识的觉醒,虽然只是停留在思想和口头上,并未付诸于具体的实践,但相对于其他只会顺从的女性,这已是一种莫大的进步。

三是生活在净土中、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持久抗争的女性。与以上女性相比,生活在湘西这个民风淳朴环境中的翠翠,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皮肤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活泼,俨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一个具有山水灵性的既美丽又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由于生来就没有父母,而且生活在离群独居的渡口的茅屋里,除了相依为命的祖父外,能与她相伴的就是那只渡船、那条黄狗、那座白塔和周围的青山绿水了。这种环境养成了她内向、沉静、纯洁和富于幻想的独特的个性。她常一个人独自坐在空寂无人的船上,对着秀丽和沉静的大自然凝神痴想,不仅反复回忆她那不多的生活经历中的一切,也悄悄地萌发着对爱情的渴望,但她的爱只是在默默的幻想世界中得到满足,而她的不自觉的压抑着的爱又带着一种特殊的美。她在梦中就能听到二老为她唱的情歌,并随着这歌声浮起来了,直到一种心灵契合的美妙境界。从翠翠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位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的美丽、善良又渴望幸福的女性,这也恰恰印证了沈从文的理想,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翠翠远比绝望的母亲更勇敢更坚强,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持久的抗争,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的归来,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现出了柔中有刚的美,真有一种“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境界。

纵观上述三类女性,我们同情命运艰涩的祥林嫂:钦佩敢于同封建专制抗争的窦娥、繁漪;喜欢多情坚强的翠翠。虽然这些女性天性善良勤劳,美丽多情,但多为封建专制所吞噬,即使生活在桃源一样的翠翠也孤独的守在渡口等待心上人的归来,所以她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

由于社会和历史背景等因素,不同女性形象在家庭、工作、爱情和追求独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甚至是冲突。对于“新女性”而言,她们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独立,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无论朝代更迭,女性的地位始终得不到尊重。尤其是宋代以来,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女性思想被禁锢,这种思想用道德伦理去约束人的本能,控制人类思想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女性地位也渐渐地得以提升,再也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逐渐让自己经济独立、情感独立、人格独立,从而让女性的价值得到体现,女性的话语权得到认可。在此过程中既要保有女性身上固有的温和、纯良,同时也要突破女性的弱势常规,务必自立、自强,努力学习、生活,从而实现在经济上、情感上、精神上及人格上的全面独立,成为真正的新时代女性。

(作者单位:广元市元坝中学)

猜你喜欢

窦娥封建礼教抗争
名师新题:抗争
SilentEpidemic
Enabling the Movement
窦娥冤
LOVEIN AN OLDCLIMATE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杀死了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