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性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的护理配合

2020-05-29吴文颖徐茜杨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脊髓畸形护士

吴文颖,徐茜,杨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介入手术室;2.血管甲状腺外科,沈阳 110001)

脊髓血管发育畸形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的5%~9%,可分为脊髓硬脑膜动静脉瘘、髓内动静脉畸形和髓周动静脉瘘[1-3]。脊髓血管畸形可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脊髓功能障碍,疼痛为常见的首要症状[3]。畸形血管解剖结构的改变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受损,导致患者的运动能力丧失、痛温觉障碍,甚至可危及生命[4]。研究[5-6]发现,有15%的脊髓动静脉畸形且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发病3年后因慢性截瘫引起的并发症死亡。因此,早期诊治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永久性脊髓损伤十分必要。但由于该病病情复杂、手术难度较高,往往需要多次手术以及其他术后辅助治疗的配合。

复合手术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既保留了传统外科技术的精华,又融合了血管介入等新技术,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7]。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创新摸索阶段,关于该手术护理配合方面的报道目前仍较少见[8]。本研究选取了我院近年来实施的复合手术病例80例,对其治疗效果及手术护理配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病例80例,并选取同期接受脊髓血管畸形传统手术病例80例作为对照。复合手术病例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20~30岁,平均(25±1)岁。传统手术病例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1~33岁,平均(26±1)岁。所有患者均为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病例中,多支脊髓动脉供应1个畸形团者占25%,4例于术中行介入栓塞。临床表现为颈部、背部和臀部突发疼痛并伴进行性加重,一侧或双侧肢体乏力伴麻木感(约占40%),排尿及排便等功能障碍多出现在胸腰段病变患者。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仰卧位行股动脉穿刺,穿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配合下完成。如为单支供血畸形团,穿刺部位选取左侧股动脉;如为多支供血畸形团,则选取双侧股动脉。穿刺完毕后,留置6F血管鞘妥善固定,将患者的体位改为俯卧位后,将4F造影管送入畸形团血供的脊髓动脉。手术切除脊髓畸形血管后,再次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对某些不易切净的畸形团进行栓塞,直至其消失。术中辅以影像技术支持及电生理监测。

1.3 护理

1.3.1 术前准备:术前至少1 d,手术室护士应与手术团队共同对手术进行全面分析,制订合适的手术方案及操作流程。充分告知患者关于复合手术的先进性、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相应治疗措施,使患者以较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1.3.2 合理摆放仪器设备:手术室内仪器的合理摆放不仅能节省手术时间,还能预防非手术操作带来的管道滑脱和碰撞。应优先将大型仪器安置好后再放置小型仪器,尤其是DSA X线机占据空间较多,应合理摆放其C形臂。血管通路一般采用右上肢,以方便术中右输液泵和手术床同步移动。对于胸腰段病变患者,若无相关禁忌证,双上肢静脉和动脉均可作为通路,输液泵置于头侧,与麻醉机共同放在俯卧患者左侧。为了方便造影时麻醉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监护仪要正对控制室。患者卧位右侧放置显示屏、外科吊塔、高压注射器等器械。用长螺纹管连接气管插管与麻醉机,以防止插管脱落。介入医生进行手术时,护士应将器械车移动至手术床右侧。

1.3.3 手术室条件:复合手术室温度应设定为20~24 ℃,湿度40%~60%。参与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人员包括医生2名,麻醉师2名,电生理医生1名,介入医生1名,介入手术配合护士1名,巡回护士1名,洗手护士1名,参与手术人员众多,因此,无菌操作至关重要。

1.3.4 血管鞘消毒:作为介入手术置入导管的必需通路,血管鞘的无菌程度决定着手术感染的概率。患者改变体位后,要对外露在手术操作台面的血管鞘、皮肤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方式为0.5%的碘伏消毒1次,75%乙醇消毒2次。

1.3.5 防止烫伤:为了防止患者体表温度过低,术中配备一次性加温毯人为控制患者的体温。使用过程中,应在加温毯与皮肤之间用无菌布辅料加以保护,尽量避免患者的皮肤因直接接触加温毯而引起皮疹等过敏反应。此外,还应注意加温毯送风管的位置,避免因长时间局部送风造成烫伤。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可通过麻醉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加温毯温度。

1.4 脊髓功能评价指标

从运动恢复时间、身体疼痛指数、每日排尿排便次数3个维度,评估患者出院时的脊髓功能,观察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9]。功能改善:运动恢复时间≤8 d,身体疼痛指数明显降低,每日尿便次数明显减少;功能无明显改善:运动恢复时间>8 d,身体疼痛指数无改变,每日尿便次数不变;功能降低:病情较术前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比较

如表1所示,与术前相比,复合手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传统手术和复合手术脊髓功能评价

如表2~3所示,与传统手术相比,复合手术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脊髓血管畸形通常发生于30~40岁,偶发于儿童[10-11],以出血及脊髓功能缺失(运动、感觉和排尿排便)为主要症状,以疼痛为唯一发病症状者较少[12]。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难度较高、操作复杂,妥善的护理配合对手术的成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1 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前后患者的脊髓功能评价(n=80)

表2 传统手术和复合手术脊髓功能评价[n(%)]

表3 传统手术和复合手术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有效率的比较

本研究中,对80例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患者出院时的脊髓功能进行了评价,旨在通过了解患者的脊髓功能,判断患者在复合手术以及护理配合条件下的恢复情况。和传统的单一手术相比,复合手术后的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与传统手术相比,复合手术更有利于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虽然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具有难度较高、环节较复杂、耗时较长等缺点,但该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的优势在于术中出血少,疾病治愈率高,降低了二次手术概率。复合手术需要传统手术和介入手术相互配合,且2种手术方式需要交叉进行。在2种手术方式转换的有限时间内,护士需要迅速地更换2种手术所需器械,因此,要求护士不仅要对手术流程有详细的了解,还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各种导管的规格。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中,护理配合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脊髓畸形护士
最美护士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最美护士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