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丽萍舞蹈创作思想研究

2020-05-28王菲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杨丽萍思想

王菲

【摘 要】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在悠久的文明演变进程中,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歌舞表演、朴素真挚的风土人情逐步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山水之间流露出人间百态,而这些都为舞蹈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关键词】杨丽萍;舞蹈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109-02

一、创作思想的根源——游走乡间

1971年,杨丽萍成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年龄最小的舞蹈演员,从此踏上了舞蹈生涯的第一步。在这段时间她特别崇拜民间会跳孔雀舞的人,听着村子里老一辈的人讲述孔雀的传说……于是她去寻找传说中的金湖,细心地观看孔雀是怎样开屏的,它们又是如何用翅膀打水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早已在她的脑海中形成了多样的舞蹈结构,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舞蹈题材。在这段走村串寨的日子里,她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民族,与当地的村民一起生活,同吃同住,白天帮着村民收割庄稼,晚上演出,逐渐了解了不同民族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学习了多种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舞蹈,同时也为她今后的舞蹈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作思想的呈现

(一)诠释“生活”的舞蹈作品

《云南映象》是杨丽萍历经二十多万公里,走访了云南的每一个角落所挖掘整理出来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荣获舞蹈诗金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编导奖、优秀表演奖和最佳服装设计奖等五大奖项。全剧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期盼。她独具匠心,将浓郁的乡土歌舞精神和民族经典整合重构,再创云南厚重的民族风情。《藏迷》是继《云南映象》之后的又一部取材于民间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是由杨丽萍和藏族歌王容中尔甲共同创作的。整部作品时长两个小时,讲述了一位老阿妈朝拜路上的所见所闻。该作品集中了全国各个地区的藏族人民,他们都是非专业的舞蹈演员,在经过长达一年的训练之后,将一部原汁原味且富含藏族文化的舞蹈作品搬上舞台,展现在观众面前。《云南的响声》属于杨丽萍倡导的关于“衍生态”理念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云南映象》的姊妹篇。在《云南映象》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创作性的内容,她在民间搜集了许多形状各异的鼓,将它们搬上了舞台,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二)舞蹈言语活动

1.戏剧式的舞蹈结构。“一部戏剧式的舞蹈作品,大概包括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尾声)等部分。”[1]舞剧《云南映象》共分为序(混沌初开)、第一场(太阳)、第二场(土地)、第三场(家园)、第四场(火祭)、第五场(朝圣)以及尾声(雀之灵)这几个部分。首先从序(混沌初开)来说起,这部分给人们展现了天地之间在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的时候,四周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人们用鼓槌敲打太阳鼓,鼓声响起东方破晓,鼓声再响天光明亮,营造出了一个原始的生存环境。第二场讲述的是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感以及土地带给人类的资源。第三场家园部分通过鸟叫虫鸣和自然景象,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万物有生。在第四场中,通过多种风情各异的舞蹈,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原始人类对于火的崇拜。第五场的朝圣描绘了生活在云南地区的藏族人民一次次用身体亲密接触大地的行为,体现出对宗教信仰的崇拜。最后的尾声用了云南的具有代表性的孔雀舞来表现云南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另一部舞剧《藏迷》也是沿用了戏剧式的舞蹈结构,以一位老阿妈在朝拜路上的所见所闻为主线,展现了路途中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云南的响声》则为世人带来了一场大自然的听觉盛宴。

三部作品都采用了戏剧式的舞蹈结构,每一个作品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舞蹈的人,也能看得懂这些作品的内涵,这也是杨丽萍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一件事——将本土的文化、舞蹈、音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2.原生态的舞蹈动作。舞剧《云南映象》中的演员大部分都是云南本土农民,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动作质朴纯真、不加修饰,从而使整部作品显得原汁原味。比如第一场中,主要是通过各种大小不一的鼓,敲打出不同的节奏,来表达太阳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随着一阵嘹亮的歌声,我们进入了舞剧的第二场(土地),这一篇章集合了彝族的海菜腔、傣族的花腰舞、彝族的烟盒舞等,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歌舞。值得一提的是,海菜腔中有一段舞蹈,即女孩儿们站成一横排,紧接着双腿跪地,用双手拍打地面,祈求来年能有好的收成。她们动作的整齐度令人惊叹,这也是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祈求丰收时的场景。烟盒舞是彝族的一种舞蹈,表演者手持烟盒,通过手指发力将烟盒弹奏出清脆的声音,一边弹奏一边舞蹈,节奏欢快,令人愉悦。烟盒舞也是彝族青年男女选择交友的一种方式,至今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我们在第二场中看到了多种多样不同风情的少数民族歌舞,原生态的舞蹈语言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第四场火祭部分则采用了关于火的一些舞蹈,来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杨丽萍在其中表演的是甩发舞,这是佤族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力量强大,象征着熊熊烈火。最后的尾声部分,一群演绎孔雀的少女登场,让人联想到这片独具魅力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许就是《云南映象》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创作思想的价值

(一)保护民族瑰宝

“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活态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 [2]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在不断流失,它们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传承。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义不容辞地保护民族舞蹈文化,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杨丽萍身为云南的儿女,在走村串寨的日子里,更加觉得应该把民族的舞蹈带给更多的人,让它们得到保护与传承。《云南映象》《藏迷》以及《云南的響声》这三部歌舞剧都是取材于民间的艺术作品,是杨丽萍花费了很多年的心血才完成的力作,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传统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得文化的价值意义凸显,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的歌舞,那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更是一种传承。

(二)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地里能长出舞蹈,也能长出黄金,因为有了灵魂。为了创作《云南映象》,杨丽萍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了解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倾听神话传说,搜集民间歌舞;这些传统文化给予了杨丽萍舞蹈创作的灵感,她将这些进行了独特加工,在将传统文化呈现的同时,使之更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进而打开市场、赢得观众。《云南映象》就是一个把展示、保护和开发云南民族歌舞资源融为一体的成功例证,更有众多专家学者称它为“杨丽萍模式”。经过成功挖掘开发,杨丽萍将云南大地深厚的人文资源变成了颇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云南歌舞已逐渐成为云南旅游业的一张名片,歌舞中展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切实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也为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了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

作者简介:王 菲(1990-),女,河南济源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杨丽萍思想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杨丽萍的“舞”侠世界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Aetion(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