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西口视野下的晋蒙二人台小戏

2020-05-28刘源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蒙汉内蒙古移民

刘源

【摘 要】二人台源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通过走西口逃荒的难民流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元素从而逐渐成长起来。走西口带动了民间艺术的融合,促进了蒙汉音乐文化的交流,孕育了集民歌、器乐、曲艺、舞蹈于一体的二人台地方戏。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着东西路之分,本文的论述对象是盛行在内蒙古西部与山西北部的一支西路二人台。

【关键字】走西口;二人台;小戏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026-02

一、人口迁徙之走西口

历史上的“走西口”也称作“跑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的贫苦人民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可以说“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的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艰苦创业、谋求生存,于此同时也逐渐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一)走西口的原因和时间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迈上了走西口之路,大部分是以谋生为目的的自发性、非官方行为。占移民比例极高的是山西移民,这是由于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晋北人民不得已离开家乡,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时民谣也充分说明了走西口的人多是因自然灾害而无法生存的贫苦人民,每遇天灾,人们被迫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口外的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内地大批移民的到来,促进了口外农业的发展。清朝政府出于诸多方面的考量,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接收移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于是,晋、陕民众呼朋引伴、拖家带口前往归化城[1]土默特、察哈尔、鄂尔多斯等地谋生。

(二)走西口的路线

民间所说“走西口”中的西口一般指长城北的口外, 赵宋光老师在《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的序言中对走西口的路线有过这样的介绍:其中一支是从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出长城而去,徒步穿过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渡过黄河到达包头;西边的一支是从陕北的府谷、榆林出长城而去,步行向上而靠西;东边的一支是从雁北的朔州、山阴邓县出长城而去。作为移民主体,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推断为:一条是向西,经过杀虎口出关,进入内蒙古地界;一条是向东,路过大同,徒经张家口出关后来到口外。

二、走西口与二人台

人口流动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走西口移民迁徙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联系,开辟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因来自山西的移民数量占极大比例,使得晋文化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蒙汉人民生产生活的交往中,陕北信天游、晋北山曲儿、内蒙古绥远地区爬山调相互融合,二人台应运而生。在晋北、陕北、河北以及内蒙西部广为传唱的地方小戏二人台是这个时代鲜活的产物,属于晋、陕、冀、蒙地方所共育的民间文化,是走西口人在漫漫路途中的心灵慰藉,是蒙汉两族人民智慧相融的果实,是内地音乐文化与草原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二人台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山西大同市、河北张家口市,西路二人台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陕西榆林市、山西忻州市。走西口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了一个五方杂处的蒙汉聚集地区,二人台风格流派大抵便是以此为界而划分的,这也符合走西口的迁徙路线。当然,一种民间艺术的形成流派不能简单地以行政区域来划分,它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和民风,承载着地方积年的文化底蕴,极具鲜明的个性色彩。西路二人台唱腔婉转悠扬,也多变化,节奏显得拖沓缓慢;东路二人台唱腔嘹亮高昂,变化较少,节奏紧凑。从音乐本体、唱腔结构、方言特点等方面来看也有着明显的异同之处。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走西口就不会产生二人台,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走西口的移民迁徙历史。二人台的创造者多是背井离乡,最后生活在口外的社会底层劳动人群。走西口反映了一个时代写照,体现了一种文化现象,造就了经久不衰的民间曲艺二人台。

三、晋蒙两地二人台的音乐特征

流传于晋蒙地区的二人台是极具地域文化底蕴的地方性小戏,因表演多是一旦一丑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台”。二人台的传统剧目大部分是反映旧社会的黑暗残酷、描写生产生活劳动、表达爱情等内容,一台戏由两个人对唱,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一)语言特征

走西口移民迁徙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交流和发展,在移民与原住民聚集的地区,日常生活交往中,移民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蒙语,蒙族人民也学会了很多汉话,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以晋西北口音为基础的汉语,读音和语法基本保持晋西北方言的特色,其中也汲取了蒙古语的元素,采用了大量来自蒙古语音直译而来的词汇。西路二人台的演唱语言,正是经过衍化之后的晋语。

因二人台完全用当地方言演唱,方言的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属于相同的音,这便造就了二人台独特的声韵方式。方言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蒙古语译词,是蒙汉两种语言巧妙结合的一种形式,二人台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便具有了多语言混合押韵的特点。

起源于田间地头、农闲时节的这种自娱自乐型地方小戏,必然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方言习性。内蒙古西部与晋西北方言的声调与二人台舞台语言的声调大体一致,而舞台语言又与唱词曲调紧密联系,正是这种土味十足的方言声调赋予二人台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魅力。

(二)音乐元素

二人台的唱腔和牌曲明朗优美,唱腔源自民歌曲调,由内蒙古中西部传统民歌、晋北民歌、蒙古族民歌等演变而成;牌曲大致都是民歌基础上的乐器化,吸收了众多的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二人台在发展中逐渐吸收了古牌曲和民间吹奏乐,基于一些民歌小调发展而来。传统二人台演奏中常用的四种乐器是笛子、四胡、扬琴 、四块瓦[2],笛子是二人台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乐器,用以烘托热烈华丽的氛围,通过笛子演奏的渲染既可以表现出诙谐幽默的乐曲风格,也可以传达出低沉哀怨的情绪,充分增强表演的生活气息;四胡是伴奏乐队中重要的特色乐器,滑音奏法是四胡在二人台伴奏中常用的技巧之一,此外还有揉音、打音、颤音等,产生了悠扬粗犷的独特音色;扬琴虽是最晚加入伴奏乐队,但自加入后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常采用八度衬音、八度双音的手法演奏;四块瓦是二人台音乐中的打击乐器,最大的特点是它能跟随主旋律进行而不影响其他声部,既能伴奏又有领奏指挥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调动乐队情绪,使得乐器演奏更加细腻生动。这都是二人台演奏的精彩之处,集吹、拉、弹、打四种演奏形式于一体,鲜明地烘托出二人台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人台吸收了民間社火、秧歌、高跷、耍狮子等民间舞蹈艺术,其故事题材和戏曲内容有很强的叙事性。按表演形式大致分为“硬码戏”“带鞭戏”和对唱三类,硬码戏突出表演者的唱功和做功,需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做支撑;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有转手绢、舞扇子、打霸王鞭等丰富的技巧展示;对唱则是由二人轮流交替演唱。

不同时代背景下都有专属的文化烙印,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走西口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二人台经受过时间的洗礼,是绽放在民间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一朵奇葩,成为了劳动人民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音乐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2]张丽.九曲黄河万里滩,文化孕育二人班[J].黄河之声,2014.

[3]李玮.走西口对蒙汉音乐文化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走西口视野下的晋蒙二人台小戏》,课题批准号:CXJJS19078。

作者简介:刘 源(1994.9-),女,汉族,现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蒙汉内蒙古移民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内蒙古艺术》(蒙汉刊)首届作者培训班掠影
简论蒙汉蛇文化比较研究
可爱的内蒙古
浅析关于蒙汉章回小说的结构
爱在内蒙古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