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视频换脸术的传播伦理审视

2020-05-28张雅婷

新媒体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张雅婷

摘  要  智媒时代来临,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方兴未艾,AI视频换脸术进入公众视野,在提供智能化娱乐体验之余,引发的伦理失范危机同样令人担忧。文章梳理了AI视频换脸术的源起与应用,归纳了AI视频换脸术的传播优势,重点探究AI视频换脸术触发的一系列伦理争议,并从四个维度提出伦理规范路径,以期能为AI视频换脸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帮助,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產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视频换脸术;伦理失范

近年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涌现出一系列前沿成果,而伦理道德却保持着相对稳定性,不轻易改变,科技是把双刃剑,技术的革新势必会对当下的传播伦理规范造成不小的冲击。

2019年9月,号称“AI换脸神器”的应用软件ZAO,经历了一夜爆红,又在不到24小时内走向风口浪尖,因其用户隐私保密协议不规范,存在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被工信部约谈,要求整改风险隐患。ZAO所引发的争议是一个警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在一款App上引起用户恐慌,大众在短暂的娱乐狂欢之后回归理性,开始冷静思索其背后潜在的诸多伦理问题。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的摩擦,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破坏行业秩序,威胁人类生存法则。因此,探讨科技的应用与伦理边界之规范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1  AI视频换脸术的源起与应用

AI视频换脸术顾名思义是指,可以在动态视频中实现人物面部替换的人工智能图像合成技术。这项技术最早被广为人知是在电影《速度与激情7》的拍摄过程中,主演保罗·沃克因车祸意外去世,电影公司用他的两个弟弟和之前的影像数据,再现了保罗·沃克的英姿,给影迷们交上了满意的答卷。2017年外国网友“Deepfakes”把《神奇女侠》主角盖尔·加朵等好莱坞女明星的脸替换到情色电影中,影响十分恶劣,他公开了所有代码,将AI换脸视频的制作方法面向互联网大肆传播。2019年6月,一段扎克伯格的深度伪造视频以负面论调讨论Facebook的影响力,事实上,扎克伯格从未说过这些话,而是别有用心者利用2017年扎克伯格关于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的视频片段恶意剪辑合成。此外,AI换脸技术还多次扰乱美国政坛,不少政客饱受其害。根据以上案例,可以看到,AI视频换脸术的现实应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  AI视频换脸术的传播优势

2.1  仿真度高,自我满足的沉浸式角色扮演

AI换脸的内核在于人工智能图像合成技术的仿真性,在人机交互的虚拟化数字场景驱动下,涵盖了人脸定位、面部捕捉、深度学习、基本算法、人脸转换等诸多操作难点[1],视觉呈现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此外,低成本的明星体验的吸引力,满足了普罗大众的表演欲,将自我价值期待转移到虚拟形象建构上,实现移情。用户以个人形象替换短视频中某位演员的脸,达成出演经典影视片段、跟偶像或好友同台飙戏的愿望,人脸融合效果逼真,实现自我满足的沉浸式角色扮演。

2.2  娱乐化观感与趣味性体验打破冷技术壁垒

作为一项新兴媒介技术,换脸产生的视觉效果冲击和趣味性体验,吸引着用户的参与兴趣,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选择,强化了受众的娱乐化观感,出于猎奇心的刺激与新鲜感的调动,大众倾向于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态度,大大降低了传播门槛,缩短了创新扩散周期,有助于打破冷技术壁垒。

2.3  传播的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

AI视频换脸术的传播依托视频载体形式,具有人工智能特征和社交分享属性,集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功能于一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覆盖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资源共享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大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愈发紧密,信息鸿沟逐渐弥合。用户基于不同的人际圈层,将自制的AI视频一键转发,为换脸技术的推广提供可操作性,拓展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3  AI视频换脸术应用中引发的伦理失范

3.1  真实与拟象的边界模糊,虚假视频泛滥

真实与拟象的边界在AI技术冲击下愈发模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刻板认知印象被打破。无论是静态图像,还是动态视频,都可以被轻而易举地篡改,信息判别的难度加大,蒙蔽公众眼中的“真相”。在UGC生产模式下,人脸成为符号,被替换、合成、滥用、恶搞[2],导致虚假视频泛滥,信息内容具有极强的欺骗性,人们裹挟其中,分辨不清真实还是拟象,最终在现实与虚拟的互动中迷失自我。

3.2  泄露面部生物信息,威胁个人隐私

数字化信息时代,“刷脸”成为电子支付和身份认证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人脸包含的生物信息比金钱、身份证都更重要。运营商为最大化地挖掘个人数据的商业价值,借助智能技术,扩张传播权力,吞噬人们的隐私。

与此同时,大众自主传播能力的提升,迷恋社交自我曝光,以及对他人隐私的窥探,致使人们的隐私遭受侵害的风险增强[3]。隐私安全的防护屏障正在被逐渐消解,便利了某些人非法盗取用户上传的面部生物数据,进行视频欺诈、伪造公众人物发言、煽动不良情绪等。

3.3  降低公共信息可信度,加大社会治理难度

AI的深度伪造性会削弱公众对视频录像的信任感,从而降低公共信息的可信度,这种技术一旦被用于操纵舆论,将给社会和政治带来巨大风险,加大社会治理难度。英剧《真相捕捉》讲述了一个利用视频换脸技术歪曲事实真相,误导逻辑推理,造成冤假错案的故事。真相的捕捉围绕可操纵的监控录像兜兜转转,多次反转,深刻地反映出技术的异化,技术在飞速发展,然而对于技术应用的限制却远没有跟上,人类智慧被智能技术玩弄于股掌之中。

4  AI视频换脸术的传播伦理规范路径

4.1  法律控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追责机制

公众人物视频或原创视频未经本人许可被第三方截取、二次加工、商业化运作,构成侵权行为,存在极大的传播风险。用法律约束行为,规范行业秩序,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前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立法还有所欠缺,许多细则尚待明确,需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控制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追责机制,让公众的肖像权、名誉权、著作权以及隐私权远离被侵犯的风险。

4.2  技术控制:研发识别监测技术,维护信息安全

技术是中性的,是服务于人的工具,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更不能以纯净伦理规范为由,拒绝一切现代科技文明。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未来,正视技术诱发的潜在隐患才是王道,加快研发AI换脸的识别与破解技术,以技术制衡技术,打造高效的技术监测系统,充分发挥AI换脸的积极作用。

4.3  道德控制: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增强开发商与使用者的自律意识

人是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主体,伦理问题归根结底与人性息息相关,矫正AI技术发展的负面价值导向,不能忽视道德层面的控制。智能化媒体时代,切勿一味崇尚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丧失对道德精神的追求。无论是开发商还是使用者,都应该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唤醒自律意识,自觉承担起自己份内的伦理责任。

4.4  传播控制:严控把关质量,加强内容审核

面向大众传播是技术扩散的重要一环,必须严格控制把关质量,加强内容审核力度,提高信息甄别水平,封杀低俗视频、黄色视频、虚假视频,增强大众的媒介素养,培育AI美德,规范传播行为,维护网络生态内容的有益性,提高信息可信度。

5  总结

智媒时代背景下,人的传播行为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与技术之间的传播伦理有待审慎思考:究竟是人掌握着技术,还是技术干預着人的传播行为?人类终将面对与人工智能技术和谐共处的议题,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伦理治理。此外,目前业界对AI视频换脸术的传播伦理研究,尤其是系统性研究比较匮乏,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实指导价值还极为有限,尚需要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沈臻懿.AI视频换脸术[J].检察风云,2019(16):32-33.

[2]汤慧.视频换脸:人工智能的一场狂想曲[J].中国报业,2019(22):60-61.

[3]夏梦颖.人工智能传播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完善[J].当代传播,2019(5):88-91.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