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王阳明心学引发的关于“本心”思考

2020-05-26王明霞

青年生活 2020年9期
关键词:心学本心知行合一

王明霞

摘要:王阳明心学一直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甚至在日本、欧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是就王阳明心学中本心的部分展开讨论,通过对本心的探索和思考,论述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本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我国四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多符合“立德、立言、立功”的圣贤之人,他在朱熹的思想影响下,综合了道家、佛家经典, 建立了他的心学流派,心学不仅在中国流传至今,在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也有广泛的影响,关于王阳明心学的讨论至今仍未停止。

王阳明的人生是曲折的一生,也正是起伏的经历让他思想愈发成熟。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以状元之家,彼时国家内忧外患,他正出生在这种多事之秋。王阳明人生中有三件事对他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件事是16岁王阳明按照朱熹思想中的“格物致知”而格竹子,结果大病一场且什么也没有悟道,这对王阳明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开始转折。第二件事是王阳明因反对得势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当时贵州地区还未开化,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王阳明在龙场时时受到生命存亡的担忧,但在这种困境之中,王阳明于半夜中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化茧成蝶的那一刻,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的诞生。第三件事是在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他得以升迁治匪并遇上了宁王叛乱,在平定宁王谋反后他并没有得到朝中嘉奖,反而招致了批评和诬陷,这也是他良知说产生的推动器,他通过良知说代表着对当时生命现状的一种忧虑,也表达着他对各种违背良知的现象和生命的批评和反思。

王阳明心学的三个理论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其中,多數学者认为“心即理”是心学的基础。“心即理”,心,即为人的本心,理,即为道,“圣人之学,心学也”。这个思想并不是王阳明独有的,在他之前,陆九渊首先提出了“心即理”,他认为理在心中,反观内心,反省所行,弄清自己的内心,内心是为人处世的最高行事准则本身。王阳明在体会领悟了这个思想之后,将之细化,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与其他两个部分互相支撑,相辅相成。

在陆九渊的思想基础上,王阳明继承并创新了“心即理”思想,他认为心即“本心”,理即天道。本心即是人道,一个人若能遵从本心行事,他便也能符合天道,天道与人道合一,达到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状态。本心并非后天习得,生来便自能辨别是非,它主宰一个人的视、听、言、行,死人与活人不同便在于是否拥有本心,本心改变,一切皆变。每人心中都有一丝灵明,若心灵失去其主宰地位,人将会失去理,失去秩序,失去理智;心里回归主宰,人的行事遵从自己的本心,按照本身所应该呈现的样子去行事,他的境界也将变得高尚,成为圣贤。人之所为为人,区别与其他动物,具有独特性,成为万物之灵,缘由就是人在生来拥有的这一本心。

在王阳明心学关于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前人大多将“知”与“行”分为两部分,“知”与“行”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例如北宋天台宗大师知理讲:“智为行本则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则智借行成”,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行为是由知识产生的,在实践中也可以探索出真知,知识则是借由实践产生的。再如朱熹认为“知行长相须”、“真知必能行”,朱熹也认为二者是依存关系,但是他更偏重于知识,真理是一定能实践的。但”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在王阳明著名的”格竹子致知“典故中,他开始怀疑”格物致知“的正确性,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则将”知“与”行“统一起来,”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是行“。心学中的”真知“不仅仅包含知识,还包括实践,二者都拥有了才是所谓的”真知“,并且王阳明所认为的”行“不仅仅包括客观上的实践与行动,”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其还包括思想意识的活动,一个人在脑中的思考、推理也是”行“的一种,譬如学习也是一种行,这是他融汇佛家思想的证明,也是他的创新之处。

”格物致知“且”知行合一“,在领悟了”知行合一“之后,王阳明心学也对于”格物致知“有了发展的继承——致良知。格物致知并不是从事物中探索事物的真理,事物之理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人本身。”格“即正,”物“即事,”致知“即致良知,由此演变出心学第三大部分,”致良知“,格物而正心,心态摆正了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做事要合乎良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良知,良知自知,在人生中不停地用良知来自我纠察,自己所做之事。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良知是我们存在之本源,德行之本源,理性之本源。道德也是人的存在之本,直觉活动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必须要由自我思考能力,良知是思维活动的基石,是与生俱来的。良知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德行之本,是我们一切道德活动之所以合乎情理的本源依据。守住本心,谨遵良知,我们才有一切活动的基础,才能真正做到安身立命。

习主席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印证了“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时代,是心学的时代”的言论,而”本心“则是心学理论的所有基础,了解本心,守住本心,对于我们当代年轻人就像是船的锚一样重要。资本主义的盛起,在不断的资本累积和扩张中,人们正在慢慢丢失以往的文化支撑和信仰支柱。在不停地追逐欲望和满足欲望之中,我们逐渐迷失自我,当我们的”本心“被各种欲望所蒙蔽,失去了本身的主宰,人本身开始堕落,人道价值失落,失去了坚守,失去了理智,不再清明,迷失自我,人逐渐走向本心的驳反面。

心学虽然是明代的王阳明所创立的,但它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时刻提醒我们以本心来约束自我,不忘记作为人的定位。王阳明倡导学生静坐,在静坐中认识自己的本心,即良知,达到个人境界的转变。良知并不会真正的泯灭,能意识到良知泯灭正说明其心底仍有良知的光亮,心学便是发掘这一丝光明的方法。当本心成为生命的主宰时,才能在我们内心建立良知,生命能够回归它原本的状态,我们才有可能有立足之地,生命也才能有一个支撑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平. 王阳明的生活世界[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2]董平. 传奇王阳明[m].  商务印书馆,2010.

[3]度阴山. 知行合一王阳明[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07.

猜你喜欢

心学本心知行合一
王阳明和拉康主体观比较
跨年时 有所思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关于本心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