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十三陵

2020-05-26刘景浩

炎黄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寿山陵墓陵园

刘景浩

明十三陵是北京地区较为著名的历史景点之一,其在历史、人文、社会、地理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非同小可,更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靓丽瑰宝,炎黄底蕴最主要的体现。

明十三陵的名字由来

明十三陵,顾名思义,该明朝皇帝陵园总计埋葬了十三位明朝君主。从历史角度来说,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却只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这其中有着较为鲜明的历史、政治特点。首先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地处天寿山麓,从地理角度来看,不管是从近代还是古代,都属于市郊的范围,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在江南起家,元朝末年在毫州等地起义抗元,建都在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城。原本明朝建都与北京并没有较大的联系,朱元璋最后也死在了当时的首都南京,葬在了南京钟山之阳,陵墓称之为明孝陵。

朱元璋在位时,太子朱标早逝,立其子朱允炕为太孙,是为朱元璋的接班人、继位者,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炕登基,开始了削藩运动,导致其封地在北京的叔父朱棣发生政变,史称靖难之役,表面为解除皇帝危难,实际意义上为图谋帝位。在南京城告破之后,建文帝不知所终,成为明朝历史一个悬案,故而建文帝并没有陵墓,南京没有,北京也没有。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明朝自此之后都城均在北京,故而后世皇帝均葬在北京附近,葬于明十三陵。但在这一过程中,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的出现相对较为意外,主要是因为其兄长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被瓦剌俘虏,此时京城无主,国家无君,因此太后与大臣立朱祁钰为帝。在明英宗皇帝朱祁镇回到京城之后,发动了夺门之变,复辟后朱祁钰被害死,并且官方不承认朱祁钰为明朝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所修建的陵墓彻底捣毁,禁止其以皇帝的身份葬于十三陵,同时以王的身份葬在了现今北京城西郊玉泉山。

在这一系列历史与政治的因素影响之下,明朝十六位皇帝,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城钟山之阳的明孝陵,朱祁钰虽生前为皇帝但不被官方以及明英宗承认,以王爷的身份葬在玉泉山,而建文帝朱允蚊不知所踪,故而在天寿山麓只有十三位皇帝,天寿山麓明朝皇帝陵园也因此被称之为明十三陵。

从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开始在现今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修建明长陵开始,到明朝最后一位崇祯皇帝葬入了明思陵,其中二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共修建了十三座皇陵,还包括了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埋葬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多名妃嫔和两名太监。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该陵园就开始不断进行维护、维修,力求保障名胜古迹的完整性,避免被破坏,让炎黄底蕴保持辉煌、重展风采。解放初期进行维修同时,也将其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57年,明十三陵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1961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则作为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对外开放。目前主要开放景点包括了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为主的四部分,其自身特色十分明确,在人文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价值都不容小觑。从整体来看,其自身也大多数具备着明确的特色,是中国历史文明发展中极为关键、极为辉煌的一部分,价值和意义非同小可,需要契合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其特色与特点。

明长陵

明长陵是所有陵墓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内容,更是十三陵之首,不管是在地理条件还是在整体的宫殿建筑特点等方面都十分优越,其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早而建设时间最长。作为十三陵之首,其中埋葬的是兴建北京城、十三陵的明成祖皇帝朱棣,与其合葬的还有皇后徐氏。该陵墓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地理条件优越,总体占地面积超过了十二万平方米。在平面布局方面,其自身呈现前方后圆的形状,三进院落构成,不管是在用料、设计、工艺等方面,都十分讲究,而且建造十分精细,工程十分繁琐浩大。从史料来看,仅兴建地宫,就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古人对于身后事十分重视,尤其讲究事死者如事生,因此明长陵自明成祖定都北京城起,就伴随着紫禁城的建设,开始选址。在永乐七年,即1409年开始修建,1413年,即永乐十一年的时候基本建成,而这仅仅是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相关建筑。一直到了宣德二年,即1427年三月份才基本完工。从地上地下建筑总体的建设来说,总计花费了18年的时间。就当时明朝国力等方面来说,其投入不容小觑,规模也最为庞大,历史价值和意义更是十分可观。

从地面建筑方面来说,该陵墓地面建筑在其他十二个陵墓中是保存最好的一个,不管是配殿还是明楼,都是十分完整,历经六百余年的时间不倒,绽放着灿烂的炎黄历史文化的光彩。

明定陵

与长陵相比,定陵的经历可能相对较为波折一些,该陵墓所埋葬的是明神宗朱翊钧,即人们所熟知的万历皇帝。同时与其合葬的还有两位皇后,即孝端皇后、孝靖皇后。该陵园位于大峪山下,在长陵的西南方位置,从万历十二年,即公元1584年开始建设,到1590年,即万历十八年基本完成,花费了六年的时间,规模虽然不比定陵,但其特色性相对较为明显。与其他陵墓相似,早在帝王生前就开始建设,与之不同的是前方后圆形的坐落体系,体现着天圆地方的哲学意义。

该陵墓传奇之处在于,其自身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而且是主动发掘的陵墓。动荡的年代,文物遭到破坏,甚至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也被毀坏。另外还有大量具备较强历史意义的丝织品,也在出土之后迅速风化,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自此之后在技术不完善、不完备的情况下,政府严格杜绝主动发掘。

明昭陵

明昭陵位置处于大峪山东麓,是明穆宗皇帝朱载坖和三位皇后合葬的陵寝,昭陵在历史上可谓是多灾多难,屡遭破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修复,到1992年修复完毕。其自身也具备鲜明特色,即为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修复的陵园,也是目前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隆庆六年,在明穆宗病逝之后,万历皇帝首先选择了天寿山永陵左侧的潭峪岭,就是现如今明德陵的位置。但同年六月,张居正等人奉命去审视之后,又言送终事大,需要谨慎。最后皇帝又派户部、礼部、工部、江西御史等人前往天寿山查看,后在张居正等大臣建议,选择大峪作为明穆宗陵寝位置进行修建,才有了后世的明昭陵。

就实际情况而言,明十三陵历史地位、社会地位非同小可。从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葬入了明思陵为止,二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此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从建筑和地理的角度来说,其自身具备鲜明特色,而从其名称由来方面来讲,更是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寿山陵墓陵园
赞少先队员清明祭扫革命先烈墓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不灭的初心(节选)
梦想的力量
陵园绿化配置与维护探析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9年后甘肃再探秦西垂陵园
兽医也能做“御医”
陵园艺术雕塑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