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对策研究

2020-05-26张宏远

大陆桥视野·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张宏远

摘 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江苏是海洋大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强,当前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中去思考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江苏产业体系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力量强劲,海洋经济稳步增长,涉海科教资源丰富,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因此,江苏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机遇,建设海洋科技区域创新合作中心,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构筑长三角一体化海洋科技创新共享平台,使江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引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发展手段,无论是对长三角还是对中国经济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范围包括三省一市,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浙江省杭州、安徽省合肥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沿海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如何积极主动寻求发展新的突破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握国家战略实施,拓展江苏未来发展空间的关注焦点。现阶段,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推进,江苏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江苏是海洋大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强,将江苏置于长三角一體化中作为策源地的广度和深度去思考,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江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可行性分析

(一)产业体系优势明显

江苏在产业体系上与其他省市相比,优势特征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2013年至2018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原来的6.1∶49.2∶44.7调整为4.5∶44.5∶51。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8%、15.2%和39%。

(二)创新驱动力量强劲

江苏具备丰富的创新资源,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创新极,输出技术和吸纳技术的合同数、成交额均远高于浙江省和安徽省,反映出其创新合作能力强。江苏一直致力于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目前,江苏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园区、常州科教城、南京新港高新园、江宁高新园、宜兴环科园等高新园区内布局建设了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激光与光电、通信与网络、环保装备等6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引进了新型研发机构近120家,高层次人才近1500人,创投资金总额约300亿元,启动20余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江苏励志通过创新带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网络枢纽、引领示范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三)海洋经济稳步增长

江苏海洋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海洋生产总值由2009年2717.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618.8亿元,年均增长18.0%,比全省同期GDP现价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由2009年7.9%上升到2018年8.2%,沿海三市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为3906.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全省的比重为51.3%,海洋经济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日益显现。

(四)涉海科教资源丰富

江苏是临海教育大省,涉海高校包括江苏海洋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涉海科研机构有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江苏)海涂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涉海高校已经开设较多涉海专业,学科规模逐步增强,学科设置日益系统,不断禀赋较多涉海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全省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聚在沿海和沿江,智力集聚效应较强,能够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很多海洋科研机构归属于不同部门,海洋科技资源整合度低,管理效用不能发挥最大化。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设海洋科技区域创新合作中心

目前,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在一体化的浪潮中容易受到冲击,各区域在合作上存在着许多地域、制度等问题,知识、文化等体系不对称,造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对于一体化产生了许多不可控的因素,阻碍一体化发展。因此,围绕着海洋科技创新,发挥江苏在海洋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利用上海起到的龙头作用,建立一个以海洋科技区域性的创新合作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江苏近年来因产业多元化发展而成为长三角人口吸引力较强的区域,投资潜力突出,南通、苏州制造业基础强,且毗邻上海,未来发展将全面对接上海,在海洋产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南京作为省会,优质创新资源集聚,海洋科技创新潜力突出。同时,泰州、扬州、南通等城市沿海沿江,对外连通性好。因此,江苏位于三省一市的核心地带,对于区域性合作有很大的地理优势,在江苏内建立海洋科技区域创新合作中心可以将上海、安徽、浙江的创新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地开展各种长三角一体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研讨会,加强知识体系的提升和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为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策源支持。

(二)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近年来,随着江苏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不断推进,沿海地区海洋科技投入增加,海洋科技在江苏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江苏沿海地区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优质的港口资源和滩涂资源。同时,江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科技资源,也成为沿海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以来,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因此,江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必须进一步打造海洋创新产业体系。

一是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在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促进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海洋产业低碳循环发展的新举措,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加强近海海洋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促进现代海洋产业向低碳经济模式发展,抓住江苏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机遇,拉伸海洋产业链条,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港口、港区和港城开发为依托,积极推进港口集运输通道、内陆和沿海开放口岸以及港城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进而带动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科教服务和港口贸易等海洋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提升海洋研发新高度。加强与上海、浙江、安徽的科技创新合作,推动苏沪合作共建国际化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增强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力,实施“科教兴海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条途径提高江苏海洋产业研发水平,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江苏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含金量”。依托众多海洋类院校和海洋研究基地等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海洋高端产业,将江苏建设成为我国先进的海洋经济科教研发基地。

三是高度重视海洋科技人才的培育。积极引进世界海洋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技术带头人以及能够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专家,同时,营造有利于鼓励创新的研究环境,推动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优势,通过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推动企业、院所、高校、用户全方位深化合作,促进海洋科技人才集聚。

四是加大对海洋科技发展的财税支持。海洋科技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的领域,需要政府持续不断地投入支持,采取多种财税支持措施,设立海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三省一市金融企业和银行业等组织对海洋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

(三)构筑长三角一體化海洋科技创新共享平台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要从提升区域整体创新竞争力出发,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因此,江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要始终坚持开放、共享理念。

一是更加注重开放创新实验室和高等院所的区域合理分布,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区域辐射能力,推动长三角区域海洋科技基础科学水平的总体提升。

二是大力推进“共性前沿技术平台+众创空间共享创业服务+引导基金”的共享发展模式。要立足于海洋科技前沿领域,通过共性技术平台吸引新创企业,通过共享创业服务链接新创企业,通过设立长三角海洋科技引导资金加快赋能新兴产业;并且长三角企业打破内部围墙,在区域内外有效配置创新资源。不同行业的大企业技术可以流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也可以有效溢出到大企业,甚至可以在大企业内部得到更好的商业化可能。国有企业的知识可以流向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成果也可以被本地企业所借鉴。城市中心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分公司从而将技术流向分公司。企业借助开放式创新形成了企业间交叉融合的创新网络关系,同时引导着区域内部的涉海高校院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众创空间等孵化组织、产业协作平台、科技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创新中介组织在区域内部有序聚合,从而形成了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合理布局的雨林创新生态,有效破解了区域混乱竞争的弊端。

三是要充分释放自贸区、创新区、开发区等先行先试区的创新做法,大力推动江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上海、合肥、杭州等在苏设立分支。

四是加快建设区域一体化共享社会服务平台。加大长三角海洋科技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推动创新机构的跨区域业务办理,完善长三角定期交流机制,推动长三角社会企业孵化器共同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设立长三角海洋科技一体化共同基金,以金融手段推进江苏在长三角海洋科技区域创新创业要素的耦合裂变和高质量一体化中的策源地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9EYB01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SJA1562);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基金项目(CAMAJJ2018112);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开放课题基金项目资助(JSIMR201517);连云港市“521 工程”资助项目(LYG52105-2018027);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基金项目(HHYPT1918)。】

(作者单位 :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党校干部教育职能研究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盐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商务发展情况比较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新阶段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思路研究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