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

2020-05-26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1期
关键词:缺血性依从性常规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电力中心医院康复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6)

近些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并且发病者年龄一般较大,身体各项功能差,各项抵御能力较弱,一旦患病,具有极高的发作率、致死率,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等,如何有效的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与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紧密相关[1-3]。因此,本文为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随机抽取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现将研究结果展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各65例,常规组患者男性为35例,女性30例,年龄在40~64岁,平均(50.19±5.67)岁,发病时间为6~10 h,平均(8.01±1.23)h;护理组患者男性为3 3 例,女性3 2 例,年龄在4 1~6 3 岁,平均(50.12±5.45)岁,发病时间为5.5~10.14 h,平均(8.34±1.16)h;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均无较大差异,经过统计学检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将检验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4-6];患者均具有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等障碍;患者病灶都位于单侧大脑半球。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除外;伴有精神类疾病患者;脑部有其他病变者。

1.2 方法:对于常规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时刻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应报告主治医师尽快做出治疗;叮嘱患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对患者及其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对患者进行规范的运动功能指导工作。

护理组患者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①针对性功能康复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应依据相应康复护理知识对患者进行功能性训练,除特殊情况外,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下床活动,对其进行日常训练工作。分别帮助患者进行肩肘关节的活动、伸展、外旋等,对身体平衡度进行训练。其次,针对障碍患者应训练指导其进行伸舌、吞咽、咀嚼等,先从流食开始对患者进行进食训练,分别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固体食物。最后,针对具有语言障碍的患者,应从简单字、词语开始对其进行训练,并教患者进行简单的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等,告知患者家属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频率,多让患者听播音器,在对患者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具有耐心。②心理康复护理:通过了解患者病情资料、人物特点、或者与患者直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详细了解患者有关病情形成原因、情绪变化、心理状态等,并针对特殊情况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时刻关注患者焦躁、紧张等抑郁情绪,并及时进行排忧解难,以免情况恶化,认真了解、倾听患者心理诉求,向患者讲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与病魔进行抗争,与其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与患者家属合作,叮嘱其应注意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与呵护,若患者家属不能面对面陪伴患者,可采取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方式给予患者尽可能多的陪伴,告知患者家属为患者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给予患者更多的信心。③环境康复护理:对于患者所住环境应保证其舒适度,保证病房内的安静,每天尽量给定探望患者的人数范围,可在病房内放置可使患者开心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播放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或者音乐,给予患者轻松愉悦的环境。同时,应按时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工作,保证病房的整洁安全,保持适宜的病房温度与空气湿度。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①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自主设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值在0~100分,患者评分在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0分为满意,60~70分为一般满意,0~60分为不满意。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判标准[7-9]:根据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对表中15个项目进行评分,分值在0~45分,0~15分为轻型缺损,16~30分为中型缺损,31~45分为重型缺损。③运动功能评分标准[10]:采用FMI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表中共包括9项内容,每项分值为0~6分,总分为0~54分,分数越高,患者恢复越好,自主性运动越强。④治疗依从性判定标准:对患者是否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吃药、训练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为完全依从、依从、不依从三项。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率+依从率。⑤生活质量评分标准[1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三项内容,分值为0~100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分析:SPSS19.0软件为标准,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均采用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常规组65例患者中,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20例、18例、19例、8例,常规组护理满意率为87.69%;护理组分别为25例、18例、18例、4例,护理满意率为93.85%;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护理前后两组CSS、FMI评分:护理前,两组CSS、FMI评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CSS评分、FMI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CSS、FMI评分(±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CSS、FMI评分(±s)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常规组患者完全依从、依从、不依从分别为25例、30例、10例,治疗依从率为84.61%;护理组分别为30例、25例、7例、3例,治疗依从率为95.38%;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统计学检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常规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物质功能评分分别为:(65.19±5.77)分、(66.10±5.10)分、(68.19±5.55)分;护理组分别为(85.19±3.79)分、(86.15±4.57)分、(88.19±2.89)分;两组患者评分差异较大,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广义上的脑梗死,是指由于突然发生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最终使脑组织发生崩解破坏。经临床经验、相关科学依据所得,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动脉粥样硬化;②心脏来源的栓子所致脑栓塞;③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血管损伤及外伤等。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偏瘫、无意识障碍、血压偏高等,严重的情况下极易导致患者死亡。据相关数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60%至70%,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论在医学界还是对于国民的健康问题都尤为重要。然而,简单的手术、药物治疗并不能很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减轻其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经临床检验,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临床意义较大。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专门针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问题,对患者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护理干预。针对性功能康复护理可从患者肢体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训练指导,使其康复过程更加专业、有效;心理康复护理较多的关注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及时排除患者消极情绪,以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全方位的了解患者情况从而实施护理计划,使护理更加突出、有效;环境护理,从外界环境出发,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氛围,使患者心情更加舒畅,对于病情的恢复也具有有利的影响。

本文作者为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随机抽取13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无较大差异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数据显示:护理组护理满意率(93.85%)与常规组(87.69%)差异显著,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CSS、FMI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常规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生活质量评分与常规组相比较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所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CSS、FMI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缺血性依从性常规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常规之外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