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构设案例浅思

2020-05-25冯海红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8期
关键词:所欲韩信情境

冯海红

《礼记·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鳴。”无疑,不叩则无鸣。怎样叩?在今天的核心素养时代,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

思考一:问题情境与自主探究

【教学案例】《美丽的颜色》一课时

课堂导入片断1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

生(一男生迫不及待地):居里夫人!

师(称赞的语气):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两度获最高荣誉奖的她必有过人之处,今天这节课,我想让大家到《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去感受她的伟大!

这时,全班学生默默浏览起课文来,自然走进人物形象感知与人物品格探究的“学习场界”。

课堂导入片断2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名人传记,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你觉得老师会问你们些什么问题?

生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师:嗯,这是一般每学一篇文章都要问的问题,对吧?

生2:是会问记叙了什么事情?

师:嗯……也对的,人物形象是要通过这个人物所经历的事情来塑造的,所以要读明白作者所记叙的事情。

生都沉默不动。

师:大家有没有读过课文题目?——“美丽的颜色”

师领读的同时,同学们都读了一遍题目。

生3:老师要问,是写的什么颜色?

师:好!很好!是红的、黄的、绿的、紫的?是哪种颜色呢?

生4:是谁发现这个美丽的颜色的?

师:嗯,是谁发现的?

生5:是居里夫人!

师:对!那么,这个题目有没有什么深层含义?

生6:这个颜色因什么而美丽?

师(称赞的语气):很好!这位同学读文章题目时注意到了深层的意思。那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这时,全班学生低头读文,进入寻“事”品“人”的“学习场界”。

【案例分析】

两位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都渗透了建构理念与问题意识。但是很明显,在第一教学片断中,老师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时切入点把握得当,所问问题构成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而在第二个教学片断中,老师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想以自己的问题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可是问题的设计有欠缺,未能构成有效的问题情境,导致这一环节费时费力,绕了一个圈子才回到了原点,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展开,对学生课堂展示的热情也颇有打击。

思考二:问题情境与合作生成

【教学案例】《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媒体呈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段原文后——

课堂辩析片断1

师: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对比了两种生死观,也就清楚地亮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情感态度上来说,就是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你能列举出这两种不同生死观的两类人来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1:有很多仁人志士都追随的是“取义”之路,无论怎样的困境都坚守精忠之道。比如,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但也有民族败类是恰恰相反的,比如:大汉奸吴三桂,就是在关键时刻仅考虑到一己之私,勾引满清人入关,给汉人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非常耻辱的一笔。

生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的不屈名句。还有夏明翰也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而秦桧、汪精卫之流,他们都无视他人无视民族,遗臭万年!

师:很好!对比好鲜明啊!你们的记忆里这些做到舍生取义的人都是最值得敬佩的君子、大丈夫,对吧?

生:老师,你提起大丈夫我想起了在少年时代就能忍受胯下蒲伏之辱的韩信,他也算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了,我也很佩服的!但他是为了生存而受的辱,怎么评判他呢?

师:是的,韩信是大丈夫!这是对照舍生取义的标准来判定的吗?请再读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后,各小组在班级交流时十分踊跃。

小组1:我们组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根据环境来判断。韩信不与屠夫争匹夫之勇,保存有用之身建功立业,这样做当然是最正确的,也是内心强大的体现,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为一些虚名面子之类的东西所左右。但如果这个屠夫是个变态,把韩信关押起来每日羞辱,让韩信逃无可逃的话,那韩信一定会宁死也不能苟活的,所以,我们认为对照“舍生取义”的衡量标准韩信依然是我们佩服的伟丈夫!

小组2:我们组十分推崇“士可杀不可辱”的这种“舍生取义”之气节,如果韩信能当场就与这屠夫决一死战的话,不管他最后是赢是输,我们都是更敬佩他的。嘻嘻!

小组3:“士可杀不可辱”的不屈之气我们很钦佩的,但这与韩信的胯下之辱并不矛盾。看看秦桧他们这些人为一点蝇头私利便沦为野兽,丧失人性,这才是作者所恶的真正“舍义取生”的败类!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是否有所明白?哪位同学总结一下?

生:如果韩信在别人故意挑衅的时刻不忍辱,作出所谓“舍生取义”的选择那就是作的不必要的牺牲了。因为他所忍受的这个辱既不伤民族大义,也不妨碍他人利益,这是小忍。小不忍则大乱嘛!他忍受胯下之辱,求得安存,与“舍生取义”并无相悖。所以,他在后人眼中依然是“胆力绝众,才略过人”的袅雄,是真正的勇士!

课堂辩析片断2

师: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

读完。

师:这里“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是指哪些事情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1:“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

师:比如哪些?

小组1:大到人民解放事业,小到别人的正当利益吧。

师:嗯,很好!就是说如果把正义看得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然舍弃生命选取正义,做出你所说的正义事情来。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又是指哪些事情呢?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2:“所恶”就是指不正义事情。比如贪污受贿、杀人抢劫之类吧。

师:还有吗?小组成员再补充!

小组2:还有贪生怕死的叛变人民、叛变革命的人。

师:嗯,是的,很好!也就是说,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就必然舍弃正义选取生命,就会做出不合法不道德的各种不义之事来。

师(指着两句话):这两句话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使“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更突出的?

生齐:对比手法。

师:好!请把它写下来,并在笔记上整理一下它的表达作用。

【案例分析】

两位老师在同一文段的辨析环节提出的问题不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情境就不同,学生的反映迥异,合作生成的内容更是截然不同。第一个教学片断中老师在问题呈现时给予学生一些学习信息与方法,构成能利用学生已积累的知识与现有的辨析能力解决一些问题的情境,学生在独立自主解决的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时,再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这是出现新生成的基础,是自主合作的再出发。从而使学生在这两次的探究过程中都拥有了自由、自在、自信的展示空间。第二个教学片断中老师从提出的问题上来看,没有任何错误或失误。自主合作学习的组织操作看上去也很规范,但是问题单一,学生几乎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没有困惑疑难处,也没有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即,没有构成问题情境。所以课堂上就没有了自主合作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就没有思维碰撞的结果,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自然受限。

猜你喜欢

所欲韩信情境
冒死护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AM NOTHING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点点和小e / 人之所欲,得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