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

2020-05-25杨文菊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8期
关键词:调动情感教师

杨文菊

摘  要: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融入作品,更有利于他们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关键词:情感;调动;教师;学生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引导学生发挥语言文字的“情感力量”,使学生的情感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之因情而思、因情而动,以求在心潮澎湃、物我交融中强化情感的渗透力,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文学性、情感性和综合性。同时,情感的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这也正是继承汉语言文字教学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学效率的召唤。

一、教师激情洋溢,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即有着对祖国民族的深厚感情、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教师应该能够细致揣摩人物及作者的情感心态,体味喜怒哀乐之情,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这样能把这感情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通过表情动作及生动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产生愉悦激奋感,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和饱满的热情去听课,当师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效应。

二、声情并茂的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叙事、抒情的文章,形象優美、意境深远、语言流畅、脍炙人口,即鲁迅先生说的意美、形美、音也美。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那绘形绘声又绘色的语言,那美妙而富有情感的声音,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艺术境界中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之悲、为之喜、为之忧、为之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教师范读的语气、语调、语态在不断地变化,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自然而亲其情。相反,如果教师只是去语调平平地朗读,处变不惊,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无动于衷,对作品的情感基调熟视无睹学生就无法获得情感的信息,也就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很难去对作品有透彻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黄河颂》这首诗时,教师激情奔放,铿锵有力的范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人奔放的热情,恢弘的气势,昂扬向上的激情以及雄浑豪迈的气魄;同时也让学生切身体验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以及一泻千丈,勇不可挡的力量。

三、把握人物形象,调动学生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逼真的描写往往能唤起学生对类似生活的回想,从而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成功的最大秘诀。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把握人物形象,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情感也随之调动起来。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所选取的是学生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在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头脑中再现父亲苍老浑浊的双眼、父亲嘴角不易察觉的笑、父亲悄悄钻出的白发,父亲扬起却又放下的巴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如何来表达他的爱子之情,谈谈父爱的博大深广,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的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情,教师再顺势转入课文,联系朱先生当时的家境,引导学生理解那“穿着黑布大马褂”,行动笨拙的老父越铁路、爬站台给儿子买桔子的父子深情。

四、寓情于“景”,调动学生的情感。

所谓的“景”也就是情景,景色。教材中有许多描写景色的作品,单凭生动的朗读和丰富的联想。也许还不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挂图、投影、录像等现代电教手段,创设作品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尽可能地与作者达到情感的统一。如《春》一文,可谓笔笔是景,句句含情,景美情真、情蕴景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录像,在悠扬动听的乐曲中,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去感受“嫩嫩的,绿绿的”小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桃花、杏花、梨花;“混着青草味儿”的春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天上的风筝”,“地上的孩子”一幅优美的画卷尽收学生眼底,多么让人陶醉的各种春景图啊!学生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和风细雨,诗意盎然的春天惬意的环境中。再朗读课文时,学生会一幕幕地把那些美景浮现在脑海里,仔细揣摩,亲身体验,就可以把作者的情感和精神品味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心里,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五、寓情于“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这里说的“境”指的是情境,环境,也可以说是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中有不少艺术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还有作者身临其境活动过的,凝聚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遇到这种情境,教师应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作者的情感。如在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鲁迅这篇著名的杂文是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3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鲁迅的文章就是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当然,教师在交代写作的背景时,一定要,热情洋溢,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进入情节当中。有了这些背景的交代,再加上作者慷慨激昂的言辞,一定会激发学生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以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为做“中国脊梁”而努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情感调动十分重要,教师应不断摸索和总结,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对流,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彦丽.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J].学周刊,2014(16):98.

[2]  侯峰智.如何调动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才智,2011(33):18.

猜你喜欢

调动情感教师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情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数独驾到
响鼓
台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某新官上任三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