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

2020-05-25秦小小

中国新通信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地艺术作品的案例分析,从而挖掘作品背后深層次的内涵,从国外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个案到户外大地艺术展,到国内的乡村和高校中大地艺术的植入,再到媒体镜头下的大地艺术节目,进一步探讨其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生态化;大地艺术;内在价值

大地艺术家们以大自然为创作元素,采用自然界中常见的土壤、石头、植被、冰雪或者自然现象等作为材料,让艺术与大自然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其本身的地形、地貌、季节的变化等特性,由此来引导普通民众更深入地感受自然,使艺术更为可视化,营造出富有艺术整体性的艺术形式。大地艺术家主张返回自然,其作品往往不局限于简单的美化和装饰作用,更多的是基于对日益脆弱的自然生态发出的艺术化警示。

一、大地艺术的经典个案

将大地艺术应用于自然环境中,可构造新的人文景观,使艺术不再局限于美术馆,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克里斯托夫妇在1969年创作的作品《包裹海岸》,他们使用尼龙布包裹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海岸,使悬崖绝壁消失,成为陌生的人造世界,将艺术与生态景观有效融合,是自然景观的力量得到凸显。罗伯特·史密森 将生态环境与工业社会欲望的不平衡状态用大地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美国的犹他州的大盐湖上用砂石筑起了直径为160英尺、长1500英尺的“螺旋状防波堤”。沃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提出“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并在其代表作《闪电里的原野》里强调了自然界中闪电来临之际的壮丽景观,更是引出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二、户外大地艺术节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其应用于多个领域,大地艺术以户外为舞台,艺术为桥梁,让艺术作品成为坐标引领人们走进户外,产生交流和认识。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重振逐渐衰弱的乡村。艺术节以农耕田地作为创作地点,艺术作为媒介,从而联系人与自然,探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拯救在现代化过程中老化的农业地区,用艺术使越后妻有成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地,大地艺术祭不仅为当地创造了上百亿日元的经济效益,还在凝聚情感、留住传统、吸引人才、激活文化、提振农业、带动产业、活化乡村等方面有效带动并释放出全面的社会价值,其知名度不断提高。

随着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在振兴乡村和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即将迎来自己的大地艺术项目。中国浙江桐庐的村落吸引了大地艺术创立者北川富朗,并签署了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国富春江大地艺术节,一场中国版的大地艺术节将在2020年秋拉开帷幕。艺术节的到来必然给当地的乡村建设开发升级提供新的模式和活力,推动自然环境的综合利用。

三、乡村和高校中大地艺术的植入

中国的自然景观,田园生活确拥有一种室外桃花源般的美妙景象,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在美丽乡村中进行大地艺术创作,把乡间成片的种植地进行整体规划,按其生长规律和生长周期,在特定的花期生成用色彩的天堂,构成一幅天然的大地艺术作品,艺术场景、当地农民和自然生态在作品中同时构建。

大地艺术家与生态修复主义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修复领域。生态修复包括对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的修复与恢复,而这些往往可成为大地艺术作品的落脚点。如在对垃圾处理场改造工程中,朱育帆[1]等利用大地艺术的形式把环境工程设施和园林景观设施统筹规划整体布局。

这样的景象也出现在大学的校园里,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将大地艺术融入了高校,建筑师王澍在这里设计建造了一座江南民居似的校园,并在生活区和校园里恢复了自然的生态。在学生的寝室生活区的闲置地种植大片的五谷蔬菜地,学生们每天早上出门可以看见劳作的农民,晚上归寝也可看到正在生长的油菜地。漫步校园,你不仅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山羊;春日里还可以看到柳树绿地生长,在夏日向日葵向阳开放;农民收割油菜地的景象也十分应景。常常在路边、河边或者不经意的角落里可以发现师生的作品展示,一幅乡村愿景跃然纸上。校园的大地颜色四季不同,除了自然形成的景观,其前期对校园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求学像是每天在田野中奔跑,内心是愉悦和惬意的,学生每日的餐盘中也会吃到自家校园产的素菜。艺术与自然的结合的这份感受应被更多的人体会。

四、媒体镜头下的大地艺术节目

2019年初,国内首个大型户外艺术体验节目《大地艺术家》在安徽卫视开播,节目聚焦普通的艺术家人群,十二位年青艺术家进入南阳的美丽乡村,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乡村生活,结合原有生态景观,创作了一些大地艺术作品。在美丽如画的自然风景和浓郁厚重的人文环境中,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工匠合作完成“大地艺术”作品,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艺术品的融合、艺术家与乡村的村民在思维上的碰撞、新的艺术观念与传统艺术观念结合,媒体前的观众们在节目中见证一件件艺术品的诞生过程同时,又可看到拍摄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从到作品安放点的考察设计初步想法再到设计过程最后使作品成型,在这里观众可了解艺术家日常创作的生方式,也可看到艺术家与原住民在作品落地过程中两种不同思维观念碰撞和融合。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地艺术和乡村,关注艺术与乡村的结合之美,体会其内在的力量。艺术从高冷的美术馆搬到接地气的乡村,让每一个人都可以零距离接触到艺术,让“独乐乐”的艺术形式转变成 “众乐乐”。

五、总结

大地艺术作品内在诉求侧重对自然环境生态的重视、对历史文化内涵的关注和对创作者个人人生的关照,在其发展过程中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与以往的艺术相比,大地艺术完全超越了一般的表现形式,使艺术品不再只是存活在美术馆里,自然本身就已成为艺术或艺术的组成部分,使艺术与自然共生。

参考文献:

[1]朱育帆, 郭湧, 王迪.走向生态与艺术的工程设计——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场封场处置与生态恢复工程方案[J]. 中国园林, 2007, 23(12):41-45.

作者简介:

秦小小(1987-),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美术基础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乡村振兴背景下益阳乡村公共艺术发展对策研究”(19C036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化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大学英语生态化自主学习模式探讨
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路径研究
论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及对产出增长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1+n”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模式的研究
创新教育生态化分析
构建生态化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途径
小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问题及对策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